■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qū)教學研究室 李 群
我國是具有數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優(yōu)秀的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分散在教材當中。語文教學需要兼顧基礎知識以及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等教育,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其中,使教學內容更具深度,提升課堂實效,進而完成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任。
在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健全與完善。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歷長期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榱霜毦咛厣奈幕瘍热荨R怨诺涿?、唐詩宋詞等為代表,同時,還包括大量的國學文化。深入解讀教學過程,可引領學生掌握其中的文化內涵,領略我國語言的文化美和意境美。滲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接觸的文化形式越來越多,可開闊視野,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傳統(tǒng)文化中,和道德觀念相關的內容較多,結合閱讀內容適當融入,對于小學生三觀的塑造可起到良性影響,提升小學生的品德和修養(yǎng),形成優(yōu)秀品質以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我國古典詩詞韻律美、意境美、內容豐富,是不同時代歷史和文化的縮影。詩詞文化也是我國古典文化的藝術寶庫,教師可借助詩詞滲透文化。如:在講解《石灰吟》這首古詩時,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奉獻精神,我引導學生體會詩情環(huán)節(jié),重點指出“千錘萬擊”“粉身碎骨”以及“烈火焚燒”等詞匯,引起學生聯(lián)想,使其感受石灰生產過程需要經歷重重的困難。之后,為豐富教學內容,將石灰制造整個流程向學生進行簡要介紹,“石灰也稱石灰石,其成分與大理石相同,將其置于窯中和焦炭進行混合,之后煅燒,才能生成。在烈火焚燒之后,石灰石成分改變,變成雪白色、堅硬的石塊。但是將生石灰投入水中,水會‘沸騰’,此時變成了粉末狀的熟石灰。將熟石灰和水進行混合,可粉刷墻壁?!蓖ㄟ^講解石灰生產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石灰不但有潔凈的外觀,更有著不畏犧牲以及甘于奉獻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以崇敬之心學習此首古詩。同時,為深化學生對作者于謙的了解,可向學生介紹于謙觀看石灰鍛造過程之后,發(fā)奮苦讀、走上仕途、為官清廉、不畏權貴、關心百姓等優(yōu)秀品質,感受這首古詩當中使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并通過“只留清白”體會石灰的奉獻精神,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學習石灰的品質與精神。在教師的啟迪下,以古詩為載體,可開啟學生的心靈之門,將石灰品質與精神刻印在學生心中。
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是通過小說的方法展開敘事的,其中富含和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內容,對文化的流傳有著深遠影響。小說當中介紹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軍事和經濟現(xiàn)狀等,可視為文化的縮影,是學生積累文化知識的寶貴財富。如:《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源自《三國演義》,通過事件整個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借箭”過程中膽識過人、智慧超群??蓪⑵浜椭荑と宋镄蜗筮M行對比,滲透品德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學習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優(yōu)秀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可選擇多媒體,使用動畫展示草船借箭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對于名著內容的學習興趣。之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并理清文章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明確思路。學生閱讀之后可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周瑜建議諸葛亮造箭;第二,諸葛亮著手準備造箭;第三,諸葛亮“借箭”過程;第四,諸葛亮成功“借箭”。
之后提出問題“諸葛亮為何能夠成功借箭?”讓學生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深入體會。為學習諸葛亮的人物特點,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諸葛亮的優(yōu)秀品質?”討論之后,學生可以知曉,諸葛亮精通氣象和天文,預測出江面上會彌漫大霧,斷定曹操不會輕易派出弓箭手。同時,面對魯肅的疑問,諸葛亮也是胸有成竹,他對曹操的性格了如指掌,知其用兵謹慎,在未明確虛實的前提下,絕不會輕易動手,可見諸葛亮還深知人心。最后,天亮了但是大霧還未完全散去,但是,船在順水和順風的環(huán)境下,行駛二十余里,曹操難以追上,可見諸葛亮還深知地理。通過這個名著故事的閱讀教學,為學生提供思路,使其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特點展開深入分析,更好地對其“神機妙算”進行感悟。
語文教學中,閱讀內容包含寓言、神話和歷史等多種故事類型。這些故事語言簡潔,對人物的刻畫十分傳神,其中蘊含著詼諧的寓意以及典型的人物形象。向學生講解其中的文化知識,可凈化其心靈,使其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經典的文化。
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和《夸父追日》等都是我國經典神話故事。其中《盤古開天地》講述了人類祖先盤古用自己的身體創(chuàng)造出美麗宇宙,需引導學生體會其奉獻精神;《女媧補天》當中主要描述了女媧為拯救人類,敢于冒險、不畏險阻以及樂于奉獻等精神,最終成功將天“補”好,讓學生在閱讀神話故事的同時,感受其中人物魅力;《夸父追日》這篇文章當中,使用“拿起”“邁開”“俯下”等詞匯描述夸父追日的整個過程,教學過程可通過交流和引導,讓學生感受夸父舍己為人、敢于拼搏以及自我奉獻等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以神話故事作為奉獻文化滲透的載體,引領小學生學習優(yōu)秀文化,領悟其中精髓,形成良好的品德素養(yǎng)。
寓言故事當中富含大量哲理,可利用寓言教學滲透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明白其中道理。如:《紀昌學射》當中,紀昌的師傅飛衛(wèi)為其講解射箭要領時,要求其“不眨眼盯住目標”,并將“小事物放大”就可百發(fā)百中。紀昌學習過程刻苦認真,最終學有所成。《扁鵲治病》當中,通過扁鵲多次指出蔡桓公的病癥,可以看出其醫(yī)術高明以及醫(yī)德高尚。但是,對比來看,蔡桓公的性格過于剛愎自用、諱疾忌醫(yī),最終病情日益加重。通過上述兩則寓言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紀昌的優(yōu)秀品質,在學習過程中練習好基本功,知識和本領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層次。通過教學將傳統(tǒng)文化和故事內容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質。
總之,結合語文閱讀內容,將傳統(tǒng)文化高效滲透課堂當中,以詩詞、名著、故事等為載體,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找到語文課堂和文化之間的融合點,對于小學生文化思維的形成以及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