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黎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坂上初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65)
古詩文,作為當時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產(chǎn)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具有極為豐厚的精神內(nèi)涵,等待著我們莘莘學子去繼承和發(fā)揚。在新課堂文化引領下,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學生作為教學資源、動力之源、能量之源?筆者認為需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為突破口,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動力之源。引導學生與這些杰出人物“深入對話”,去觸摸圣賢們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和感悟,去感受大師們深厚綿長的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在新課堂文化的浸潤中逐步涵養(yǎng)自身高層次的憂樂觀、榮辱觀、人生觀,讓精神走向豐潤、完滿。
與文化“深入對話”的前提,是系統(tǒng)指導學生學會“讀文”,做到“文言并重”,誦讀經(jīng)典名篇、積累文言詞匯、感悟文化的精髓,進而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厚,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①為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尤其重要。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課前有效指導學生自主預習,課堂糾正鞏固、傳授方法,課后分類積累,來幫助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從七年級開始,筆者經(jīng)常利用課外閱讀課,培養(yǎng)學生古詩文閱讀:1.遵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規(guī)律,通過多種誦讀抓住文章大意;2.古今并用來理解,嘗試翻譯。3.根據(jù)語境適當調整,疏通文意。經(jīng)過學生自己反復誦讀、仔細琢磨后,再進行課堂教學,課堂就是學生質疑、討論、提升的平臺,教師適時歸類、總結,進行方法指導,課堂定能生動活潑,激情澎湃。課后鞏固指導學生建立“古詩文知識庫”,通過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知識點的“量化”,來促進學生古詩文閱讀能力“質的飛躍”。
眾所周知,能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經(jīng)過千百年歷史長河大浪淘沙般的反復遴選,它們以凝練簡約的語言,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記載著先賢思想,寫法精妙傳神,具有極強的示范性。因此,筆者在教授古詩文時,時常鼓勵學生學習并品味優(yōu)美的辭藻,如引導學生想象《記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引導他們描繪出那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此外,《小石潭記》《桃花源記》的移步換景;《幼時記趣》中的精妙的聯(lián)想想象……可以說,每一篇都有其精妙絕倫之處。因此,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品味、在感悟中模仿,真正將所學知識為我所用。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筆者常常會放在一起對比教學。兩篇古文一篇描繪小石潭景色,另一篇描繪庭院月光。兩位作者當時都處在人生的低谷——被貶謫時期。引導學生比較閱讀,更容易探究兩位作者的文風及性格。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柳宗元通過渲染孤寂清冷的小石潭來襯托自己被貶后凄愴悲涼的心緒;而蘇軾則用詩般筆觸營造出了清冷皎潔的月夜,襯托他在被貶謫后感慨微深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曠達心境。
比較閱讀中,學生較為深刻地認識了柳宗元和蘇軾,同時也引發(fā)了更大的探究興趣。課后的拓展閱讀,筆者開設“詩詞講壇”引導學生關注兩位文豪的其他作品、生平經(jīng)歷。學生開始對其充滿敬佩之情,閱讀興趣也逐漸提高,自發(fā)尋找其他名篇誦讀、交流。筆者利用課堂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而學生以其強烈的求知欲望,陸續(xù)推倒了更多的文化骨牌,這種連鎖反應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最渴望看到的。
“讀史使人明智”,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教訓,審視自我,反省當下。誠如一大批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向世界發(fā)出呼吁:人類要在21世紀很好地生存,必須回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時代”,汲取孔子的學識和智慧。②
因此,古詩文教學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從“讀文”讀“讀人”走向“讀史”“讀社會”的更高層次,發(fā)掘其蘊藏至深的思想精髓,在文學浸潤中了解歷史、汲取智慧、放眼當下、反省自身,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講授《愛蓮說》之前,為了給“世人甚愛牡丹”這個典故蓄勢,筆者提前搜集了《全唐詩》中收錄的十多首“牡丹詩”給他們做課外拓展閱讀。課堂上,當筆者追問“世人是如何甚愛牡丹”時,學生自己補充出了劉禹錫的“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白居易的“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筆者順勢補充相關歷史典故,并結合牡丹雍容華貴的特點去追究“世人甚愛”的根源,主題的探究水到渠成。
古詩文中蘊藏著很多歷史事件,同樣也蘊含著很多古人智慧。在《以蟲治蟲》中,學生了解了元豐年間蟲害肆虐的歷史,欽佩于用“以蟲治蟲”這種環(huán)保生態(tài)的方法治理蟲害的智慧;在《山市》中,學生驚訝于千百年前古人對于“海市蜃樓”現(xiàn)象的生動詮釋;在《治水必躬親》中,學生看到了海瑞奔波治水的歷史場景,認識了清官海瑞的另一面。在講授這些課文時,筆者始終想通過教學啟示學生: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雋永深厚,值得學習、品鑒和利用。既然如此,怎能不學好、掌握好它的載體——古詩文呢?
古詩文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是要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讀懂社會、讀懂生活,即把古詩文帶進生活,用當代視野研讀,拉近學生和古詩文的心理距離。
面對物欲橫流、攀比成風的當今社會,即使是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學子也不免沾染上好逸惡勞、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死板的說教會讓學生不勝其煩,而通過教學潛移默化地熏陶,有的放矢地引導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在教授《愛蓮說》時,筆者通過周敦頤“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嘆——品行高潔的人太少,啟發(fā)學生放眼當今社會,追問:“像他那樣愛蓮花,并努力保持君子品質的人多嗎?”引導學生認識到:感動中國中有那么多“最美”的人,身邊大家都在努力學習雷鋒,爭當四好少年;但是貪污腐敗、追求名利、攀比財富的現(xiàn)象同樣存在。隨后進一步引導學生以“君子”作為奮斗目標。在教授《馬說》時,筆者將伯樂的角色淡化,努力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當今人才濟濟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激發(fā)學生勤奮學習、夯實學業(yè)、等待機遇,鼓勵學生機遇降臨時勇于挑戰(zhàn)、毛遂自薦。
多年來,我們的教育對象一直處在“被動假設”的位置,課堂教學的開展也總是以教師的預設為導向,學生在教師層層鋪設的軌跡中成長、發(fā)展,缺少質疑、獨立鉆研能力差。而今,在“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新課堂教學改革理念的推動中,一線教師更應為學生成長需要而掂量輕重、抉擇取舍。綜上所述,古詩文教學的“靈魂”應該是“文化的浸潤”,“目標”應當是“熏陶和傳承”。
注 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②《堪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198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