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子榮
民進黨打選戰(zhàn)慣用“三張牌”:“悲情牌”“統(tǒng)獨牌”“民主牌”。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期間,“非典型”的國民黨籍高雄市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攜庶民力量突起,風靡全島,民進黨傳統(tǒng)選戰(zhàn)策略(主要表現(xiàn)在選戰(zhàn)話語的選擇)面臨挑戰(zhàn),“三張牌”政治效用大為減弱,有的幾近失效。但是,2020年大選,民進黨根據(jù)內外形勢變化,特別是利用香港修例風波,充分發(fā)揮全面執(zhí)政的優(yōu)勢,把“民主牌”和“統(tǒng)獨牌”快速激活,島內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錯誤引導。
“悲情牌”曾經(jīng)是民進黨最經(jīng)典、最有效且最具優(yōu)勢的選舉牌。每逢大選,民進黨籍候選人一定要營造氛圍,泣述其為臺灣“民主政治”做過的貢獻,以自己在國民黨威權統(tǒng)治時期積極抗爭所累積的政治資本,博取臺灣民眾(特別是南部本省籍民眾)的同情和支持。以陳菊為例,幾乎會在每輪選舉的每個競選造勢場合,講述當年因為參與“美麗島事件”被判死刑后為臺灣人寫下一封“遺書”的故事?!八麄?國民黨的候選人)與過去臺灣社會成長、人民的受苦……完全都沒有關系,他們的歷史是空白,而我的過去有眼淚、有血汗,因為我與所有的臺灣人共同奮斗、打拼……”這是民進黨在選戰(zhàn)中最典型的悲情式打法,通過“感性回憶”和“悲情傾述”喚起臺灣民眾對于威權時代的集體記憶,并以“公平正義”的名義呼喚臺灣民眾能以選票還給他們一個所謂的“公道”。
但是,如果民進黨想要持久有效地發(fā)揮這類“敘事性”選舉話語的政治效能,就需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其一,維持故事的新鮮感;其二,維持選民的同情度。從現(xiàn)實情況看,隨著島內政黨政治的實踐發(fā)展及民眾參與選舉政治的經(jīng)驗累積,民進黨這種重復性的回憶敘事在選戰(zhàn)中并沒能保有新鮮感,其影響選情的政治效能對于島內選民,特別是對于歷史情懷淡漠的年輕世代,逐漸弱化。此外,自臺灣地區(qū)實現(xiàn)政治轉型以來,民進黨已四次贏得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在一些縣市,特別是南部縣市,民進黨更是長期執(zhí)政,其執(zhí)政表現(xiàn)欠佳,貪腐弊案頻發(fā),極大地侵蝕這些民進黨籍政治人物在“黨外時期”所累積的“政治資本”,他們自我塑造的悲情英雄人物形象逐漸崩塌,直接導致民眾同情度大為降低。
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韓國瑜為應對民進黨的“悲情牌”,及時搶占話語先機,在選戰(zhàn)開始前即提醒臺灣民眾民進黨已經(jīng)在高雄執(zhí)政20年,“只留下又老又窮,各行各業(yè)蕭條得不得了”,“高雄人不欠民進黨”,韓國瑜成功占領了話語高地,引起臺灣社會普遍共鳴,喚醒了高雄民眾的反思意識,激發(fā)了他們對于民進黨的內在批判力量。由于新鮮感和同情度的退卻,不難發(fā)現(xiàn),2020年大選苦情戲套路已匿跡于民進黨的競選造勢場合。
民進黨內部“激進臺獨派”試圖通過“獨化”民進黨,以更鮮明的本土特質對抗國民黨領導的“外來政權”,以期達到爭取“本土”認同是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當民進黨在選舉期間操作統(tǒng)“獨”議題時,往往伴隨著島內民眾省籍情結被挑動,族群矛盾被激化,臺灣社會撕裂加劇?!敖y(tǒng)獨牌”對于民進黨而言是把雙刃劍。雖然“統(tǒng)獨牌”可以為民進黨贏得一些深綠選民的支持,適當進行操作還可以騙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但其效能具有高敏感性和不確定性特征,把握不當也會對其選情產(chǎn)生負面沖擊,而且這種負面影響隨著島內族群隔閡的消減及兩岸交流深化正逐漸強化。
其一,民進黨過去操弄統(tǒng)“獨”議題主要利用臺灣社會存在的省籍情結和族群矛盾。民進黨標榜自己為“本省黨”,與“外省黨”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建立區(qū)隔,以追求“臺獨”片面迎合臺灣民眾渴望“獨立自主”的強烈訴求、迫切希望實現(xiàn)“出頭天”的愿望以及長期接受“反共”教育所形成的“恐共”心態(tài)。在民進黨的選戰(zhàn)話語里,“本省黨愛獨立,外省黨要統(tǒng)一”,“代表本土”的民進黨才是真愛臺灣,才是捍衛(wèi)臺灣“主權”、抗拒兩岸統(tǒng)一最可靠的政治力量。直到2018年“九合一”選舉,賴清德在為陳其邁站臺時,依然喊出“高雄守得住,臺灣就安全,臺灣要安全,高雄一定要守得住”。事實上,民進黨能否贏得高雄市市長選舉與臺灣安不安全并沒有特別聯(lián)系,這句話反映了民進黨人典型的以“臺灣衛(wèi)士”自居的心態(tài),把守護民進黨執(zhí)政地位與守護臺灣安全聯(lián)結起來,在其語境中,只有作為本土政黨的民進黨才能守護臺灣,一旦其大本營高雄丟失,臺灣就面臨威脅。針對這類選舉話語,韓國瑜扭轉了過去國民黨陷于被動的局面,用“正確的廢話”形容民進黨的“愛臺灣和顧主權”,揭示其只不過是選舉話語騙術,并且喊出“民進黨也不是高雄的爸爸,為什么每一次要投他?人民才是政黨的爸爸!”以最簡潔樸實、最接地氣的語言風格使高雄民眾的思想沖出民進黨引導他們自我設定的桎梏(民進黨才愛臺灣)。這句話也點明了通過挑動省籍情結和族群矛盾,維護特定政黨的政治正當性并不符合“民主觀念”和“公平正義”,與民進黨一再強調的所謂“臺灣價值”相違背。因此,民進黨這類選舉操作的政治效能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失效,在2020年大選中也非其主打策略。
其二,40多年來,兩岸實力對比祖國大陸已經(jīng)對臺灣形成全面性、壓倒性優(yōu)勢,海內外反“獨”、遏“獨”力量大大增強,極大地壓縮了“臺獨”空間。此外,隨著兩岸交流日益擴大,特別是兩岸經(jīng)貿(mào)關系深化發(fā)展,越來越多臺灣同胞認識到:只有兩岸關系好,臺灣才能好,臺灣民眾才會好。在維護和發(fā)展兩岸關系的民意占據(jù)島內社會主流形勢下,民進黨打“統(tǒng)獨牌”是“在三個雞蛋上跳舞”:1.民進黨需要讓選民相信其有能力在不放棄“臺獨”立場的情況下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2.民進黨需要面對國民黨在處理兩岸關系方面更具優(yōu)勢的挑戰(zhàn),又必須使其兩岸政策在選民心中區(qū)隔于國民黨;3.民進黨需要回應島內深綠勢力大搞激進“臺獨”的政治訴求。因此,現(xiàn)階段“統(tǒng)獨牌”對于民進黨而言是張棘手的牌,為了平衡好三者的關系,民進黨不得不尋求“務實臺獨”策略,與過去赤裸裸地搞“臺獨”、大打“統(tǒng)獨牌”相比,現(xiàn)在民進黨的“統(tǒng)獨牌”更具隱蔽性和欺騙性。在具體操作上,民進黨主要通過三種手法加以應對:1.“中華民國”臺灣化。將“中華民國”的“政治符號系統(tǒng)”塑造成臺灣的象征,讓“臺獨”借殼上市,進而利用兩岸間尚未能解決的“中華民國”問題所產(chǎn)生的政治操弄空間,在選舉中煽動島內民眾對于“中華民國”象征符號的政治情感,激發(fā)群眾情緒,例如2016年的“周子瑜事件”。但必須強調的是,對于“中華民國”政治符號,民進黨只是利用其在社會結構中所具有的行動上的操作能力,在情感上并沒有認同,選后往往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或者制造不合語法的名詞(比如“中華民國臺灣”)以代之。2.“臺獨”論述模糊化。民進黨的“臺獨”立場非常明確而堅定,但是其“臺獨”論述卻可以保守而含蓄,蔡英文“維持現(xiàn)狀”的兩岸政策就是最典型的模糊化處理,這種策略以其論述具有多樣化解讀的可能性掩飾“臺獨”立場,易于爭取中間選民支持。模糊化的策略運用需要一定的人格特質,在兩岸政策博弈中,蔡英文為自己設定了“堅定執(zhí)著、柔韌剛強”的公眾形象,這類獨立女性的人設特別能迎合經(jīng)濟選民和年輕選民偏好。從2020年大選看,島內依然有不少民眾選擇理解蔡英文“維持現(xiàn)狀”的政策立場,甚至同情與欣賞她在面臨“獨”派大佬的壓力時所表現(xiàn)出的耐壓性和自主性。3.“臺獨”目的手段化。民進黨樂于鼓噪“反共”情緒,在島內營造“恐共”氛圍,把統(tǒng)“獨”議題轉化為兩岸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對立,在論述中把追求“臺獨”的政治目標轉變?yōu)楹葱l(wèi)“民主自由”的手段,最典型的操作就是鼓吹兩岸間真正核心的問題不是統(tǒng)“獨”,而是“自由民主”與“獨裁專制”的對抗。
“中華民國”臺灣化、“臺獨”論述模糊化、“臺獨”目的手段化是目前民進黨最典型的選戰(zhàn)話語策略。從2018年“九合一”選舉和2020年大選實戰(zhàn)看,在島內政治行為短期化形勢下,前兩種策略依然奏效,但也面臨現(xiàn)實挑戰(zhàn),而第三種策略屬于“民主牌”操作,是現(xiàn)階段民進黨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選戰(zhàn)話語策略。
其一,當民進黨選前通過操弄“中華民國”政治符號,在島內民眾心理和情感層面建立“守護中華民國”正當性的同時,也為國民黨形塑了選后大打“中華民國”牌的民意基礎。正因如此,2018年“九合一”選舉和2020年大選期間,出身眷村的韓國瑜充分發(fā)揮“中華民國”政治符號所具有的社會動員和凝聚力量的工具價值,“青天白日重新見”成了國民黨競選造勢場合的媒介景觀。在話語交鋒中,韓國瑜也主動出擊,頻頻指責蔡英文根本不愛“中華民國”,質問蔡英文“現(xiàn)在不敢獨立,不愛‘中華民國’,也不愿意接受‘九二共識’,到底臺灣2300萬人要去哪里?”較為成功地使蔡英文在這個民進黨過去最擅長操弄的議題上陷于被動。
其二,祖國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具有戰(zhàn)略定力和戰(zhàn)略自信,在對臺工作中奉行底線思維,在涉及兩岸關系根本性質的原則問題上不給民進黨任何模糊空間,民進黨即便能通過模糊的兩岸政策爭取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在島內贏得多數(shù),但是選后很快在維護和發(fā)展兩岸關系問題上陷于無能為力的境地。此外,“模糊化”是民進黨的手段并非目的,民進黨在選后勢必要推進“臺獨”路線,兩岸對立激化不可避免,這與島內希望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主流民意相背離。因此,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祖國大陸反制的敏感度和強度。如果在兩岸政治博弈過程中,掌握主動權的祖國大陸加大反制措施,進一步增強威脅的可信度,將凸顯民進黨當局在改善兩岸關系上無意也無能,其模糊策略將面臨巨大壓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但是,西方依然掌握著意識形態(tài)話語霸權,敵對勢力仍然抱持冷戰(zhàn)思維,把中國的發(fā)展視為對西方制度模式和價值觀的威脅和挑戰(zhàn),惡意抹黑中國國家形象、政府形象和社會基本面,起勁地“唱衰”中國。西方國家在世界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中占據(jù)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兩岸的制度對立,造成“一國兩制”迄今尚未被臺灣社會廣泛接受,“臺獨”勢力正是打著“捍衛(wèi)民主成果”的幌子,把“臺獨”目的手段化,將“臺獨”作為保障臺灣人民民主權利的“應然性選擇”。
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不僅接受“臺獨”史觀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huán)境依然充斥各種“反共”“反中”宣傳,臺灣當局及島內一些傳媒對祖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長期存在報道不真實、不客觀情況,有的甚至蓄意歪曲,導致臺灣同胞對于祖國大陸人民所選擇的道路、理論和制度知之不多并有偏差。時至今日,臺灣社會負面看待祖國大陸的“共識”依然強大,這種“共識”將負面看待祖國大陸視為“政治正確”,主觀上強化了“臺灣人”“中國人”兩種認同的緊張與對立,即將祖國大陸與臺灣視作截然區(qū)分的“我群”與“他群”,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負面共識成為區(qū)隔“他群”、召喚“我群”的工具。由此造成臺灣民眾普遍對祖國大陸產(chǎn)生疏離感和不信任感,對于祖國大陸所選擇的制度、道路、理論缺乏認同,甚至抱持一種睥睨的態(tài)度。當香港修例風波所震蕩出的漣漪擴散到臺灣時,拒絕“一國兩制”、擔憂“現(xiàn)狀”的改變成為島內主流民意。在內部經(jīng)濟形勢乏善可陳,對外關系屢屢受挫形勢下,民進黨當局正是利用這種“民氣”,大打“民主牌”,人為制造并擴散“對中”恐懼,營造“亡國感”。綜合來看,蔡英文上臺以來,對于“民主牌”話語策略的實踐主要有三個方向。
其一,刻意扭曲事實,把“一國兩制”與“九二共識”等同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40周年紀念會講話中呼吁,兩岸應展開民主協(xié)商,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這本是推動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建設性意見,但是,民進黨當局罔顧事實,刻意扭曲講話原意,將“九二共識”定義為“一國兩制”,把接受“九二共識”等同于接受“一國兩制”,等同于選擇改變現(xiàn)狀,把拒絕“九二共識”等同于捍衛(wèi)“臺灣主權與民主”。即便講話釋放了大量善意,對于兩岸關系未來發(fā)展極具建設性,但由于民進黨當局以公權力背書,利用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話語操作手法,公然扭曲事實,在快餐文化占據(jù)主流的臺灣社會,快速有效地制造了“‘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的輿論話題,并且模糊了講話主旨和重點。這種片面甚至錯誤解讀在島內快速擴散,而后來爆發(fā)的香港修例風波更使受到迷惑的臺灣民眾感到焦慮。由此,蔡英文當局一方面為自己頑固堅持所謂“維持現(xiàn)狀”、拒絕“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覓得正當性,另一方面也使堅持“九二共識”但又不愿意接受“一國兩制”的國民黨陷入失語境地。最終,2020年大選被民進黨操弄成是一場關于“民主”與“專制”、“維持現(xiàn)狀”與“一國兩制”的選擇。
其二,營造祖國大陸介入島內選舉的危機感,拔高“反共”國際站位。2018年“九合一”選舉和2020年大選期間,民進黨當局持續(xù)營造“大陸用金錢、用假消息等各種手段介入臺灣選舉”,“破壞臺灣民主制度”的危機感,進而以“防共”及“捍衛(wèi)臺灣主權”之名,打造網(wǎng)軍,鉗制輿論。與此同時,在中美爆發(fā)貿(mào)易摩擦背景下,蔡英文上臺以來,特別注重突出臺灣“地處西太平洋第一線”的戰(zhàn)略位置,強化“民主燈塔”的政治意象,一方面延續(xù)“理念相近國家”的“價值外交”路線,拔高民進黨當局“反共”的國際站位,塑造“臺獨”的民主價值和世界價值,另一方面在彭斯吹響“集結號”之后自覺站隊,甘當美國豢養(yǎng)的“反華”馬前卒,使臺灣成為美國最前線的“反共”橋頭堡,構塑“吾道不孤”的正義感。在中國大陸快速發(fā)展引起西方世界恐慌的大氣候,及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快速萎縮的小氣候綜合作用下,這些操作對于渴望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增強臺灣國際社會存在感的臺灣選民具有較強蠱惑力。而在此過程中,蔡英文較成功地為自己塑造出“辣臺妹”人設,因其將獨立的女性風格與強勢的執(zhí)政風格糅合在一起,在年輕選民中集聚了較高人氣。
其三,凸顯世代正義及婚姻平權議題,迎合年輕選民價值訴求。民進黨早年作為島內本土的草根型政黨,在選戰(zhàn)中更多以階級議題、環(huán)保議題煽動社會對立,挑動社會情緒,爭取本土認同。隨著臺灣社會價值的變遷,這些議題在島內政治運動中的引領力大為減弱,而轉型正義、世代正義、婚姻平權等議題則得到更多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在年輕群體中具有較高關注度。相較國民黨,民進黨更注重青年人才培養(yǎng)以夯實其政黨社會基礎,具有黨內世代交替更快的優(yōu)勢,因而對于社會運動中浮現(xiàn)的新訴求更加敏感,更能夠及時捕捉這些議題,也更容易及時介入,進而成為引領者。蔡英文上臺以來,極力推動年金改革,雖然大幅削減軍公教退休金可能進一步流失該群體(政黨傾向偏藍)的選票,但也因這項改革具有剔除特權余緒,彰顯所謂世代正義的政治表征,能夠獲得青年群體的理解和認同。此外,大選期間,“同婚專法”在立法機構獲得通過,表決過程中蔡英文公開表態(tài)力挺“行政院版本”,投票結果使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也是華人社會中第一個“同志”可以結婚登記的地區(qū),這對于“挺同”群體無疑是一劑興奮劑。“挺同”群體多為年輕人,而且具有較高層次知識結構。在西方視域中,婚姻平權不僅僅是如何對待同性戀問題,還具有彰顯“民主自由與多元開放”的價值功能。因此,“同婚專法”的通過極大助力蔡英文爭取價值理念完全西化的年輕世代的支持??偠灾?,適時植入新議題,強化價值引領是民進黨操作“民主牌”的重要策略。
“民主牌”在選戰(zhàn)中的實踐能否奏效,關鍵在于三點:1.選戰(zhàn)期間,民主與自由議題在同經(jīng)濟與民生議題互動過程中能否溢散成為“共識議題”;2.臺灣同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 “一國兩制”的認知程度;3.臺灣同胞對于島內現(xiàn)行社會制度的認同度。蔡英文上臺以來,由于兩岸關系僵化,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和平紅利大幅萎縮,島內經(jīng)濟民生持續(xù)得不到改善,在2018年“九合一”選戰(zhàn)中,民心思變在島內成為一股潮流,面對韓國瑜激發(fā)的庶民力量,在“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fā)大財”等話語所營造出“拼經(jīng)濟”的濃厚氛圍下,民進黨的“民主牌”出現(xiàn)“休克”。于是,當大陸事務主管陳明通在網(wǎng)絡上拋出“拜佛祖”比“顧肚子”重要,“人之所以有別于動物在于不會只顧肚子”等論調時,立即引起輿論一片撻伐。不過,與經(jīng)濟民生議題往往能占據(jù)縣市長競選主軸不同,統(tǒng)“獨”議題、制度議題等屬于上層建筑的議題在島內更高層次選舉中易于被操弄,進而壓過經(jīng)濟民生議題成為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在香港修例風波持續(xù)震蕩,美國強勢介入島內選舉等外部因素作用下,由于西方依然掌握著意識形態(tài)話語霸權,“一國兩制”在島內尚缺乏民意基礎,所以即便過去一年島內經(jīng)濟民生并沒有得到改善,“韓流”依然持續(xù)發(fā)威,但“民主牌”在大選中被快速激活,并且最后在民進黨選戰(zhàn)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通過對2018年“九合一”選舉及2020年大選期間民進黨選舉話語策略的調整及其效力變化的觀察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蔡英文高票連任、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維持過半,但是民進黨傳統(tǒng)選戰(zhàn)話語的感染力和引導力呈現(xiàn)邊際弱化跡象,業(yè)已進入調整期。具體而言,“悲情牌”因其新鮮感和同情度退卻,對于選舉行為的影響有限,類似套路在大選中已不復見;“統(tǒng)獨牌”因其效能的敏感性和不確定性,對于民進黨選舉的負面影響強化,慎用、少用成為趨勢;“民主牌”是目前民進黨最有力的選舉策略,但也是最脆弱的手段,其效能的發(fā)揮受內外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影響較大。民進黨選舉話語策略的調整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對于“統(tǒng)獨牌”操作手法更為隱蔽,更具欺騙性、迷惑性;其二,對于“民主牌”操作的運用,更加注重植入新議題,強化民進黨的價值引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