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佩佩,莫字佳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做好生涯應對準備是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核心任務,而提升生涯適應力是實現生涯成功的關鍵。生涯適應力能夠通過悉心培養(yǎng)得以提升,進而推動個體不斷前進,尤其在生涯困境中得到彰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中特殊關注及幫扶的對象,除了需要國家政策、經濟上的扶持,更需要教育、心理層面的幫扶。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是通過生涯教育激發(fā)其脫貧的內生動力,避免長期依賴外力支持,才能形成脫貧致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實現生涯成功?;诖?,本研究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分析其生涯適應力現狀,并探索生涯適應力提升路徑。
生涯適應力作為生涯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在概念、結構、測量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豐碩成果。Savickas為生涯適應力理論的構建做出巨大貢獻,該理論在國外得到廣泛認可及運用[1]。生涯適應力理論強調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交互,個體積極主動適應環(huán)境,提倡主動、靈活地回應不斷變化的職業(yè)環(huán)境,而不是順應、消極地適應。針對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結構性失業(yè)、就業(yè)困難、就業(yè)質量不高等問題,高職需要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適應力,以提高其就業(yè)能力和質量,實現家庭脫貧。
國外學者開展了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生涯適應力研究,既包括大量的靜態(tài)橫斷研究,也有追蹤調查。突出的熱點是對生涯適應力影響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性別、年齡、生涯經歷、人格特質、父母行為方式、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都對生涯適應力有一定影響[2]。
我國對生涯適應力的研究主要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對象包括各類存在生涯困難或即將面臨生涯轉換的群體,分析其生涯適應力現狀及培養(yǎng)情況[3]。趙小云基于Savickas生涯適應力理論,編制了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探索其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和適應性,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評估大學生生涯適應力[4]。
有學者開展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生涯發(fā)展的相關研究。吳淑琬指出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大學生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大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及其各層面都更優(yōu)越[5]。然而趙小云的結論不同,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相關[4]??梢?,生涯適應力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這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間。
調查對象選自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tǒng)的廣東省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收集有效問卷1219份。男生305人,女生914人;年級分布上,大一592人、大二313人、大三314人;在困難檔次方面,一般困難454人、困難352人、特殊困難413人;在學生干部經歷方面,425人擔任學生干部、794人未擔任學生干部;在社會實踐數量方面,243人數量很少、790人有一些、186人數量很多。
問卷采用趙小云編制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問卷》[4]。該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制,共有35個條目,信效度良好,適用于本研究。
本研究對3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半結構性訪談,被訪者詳述本人生涯情況。同時,作為生涯教育的主體,研究者以局內人的視角觀察其生涯發(fā)展情況,在生涯教育過程中通過非正式訪談獲得信息。結合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收集資料,補充問卷無法體現的問題,挖掘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的不足,以及生涯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KMO采樣充足性檢驗和Bartlett球體檢驗,結果顯示總量表KMO值為0.889,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進行歸類,最終提取4個因子并命名為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際和生涯控制。
對數據進行描述統(tǒng)計發(fā)現,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總均分值略高于中等臨界值3分(M=3.692,SD=0.462),居中上水平。生涯適應力低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均分小于臨界值3)共54人,占總人數的4.43%,而生涯適應力高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總均分高于4)共206人,僅占總人數的16.90%,78.67%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居于中等水平。
具體來看,4個因子均處于中上水平。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自信水平最高(M=3.836,SD=0.530),生涯人際次之(M=3.733,SD=0.665),再次為生涯好奇(M=3.702,SD=0.590),生涯控制得分最低(M=3.300,SD=0.679)。
1.生涯適應力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異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在生涯自信方面,城鎮(zhèn)、農村均值得分依次為3.805、3.845,從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異,且城鎮(zhèn)稍微高于農村。進一步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282,大于0.05,所以認為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分析發(fā)現,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學生在生涯人際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生涯適應力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上的差異比較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在生涯自信方面,各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學生均值得分依次為民主型3.865、專制型3.818、溺愛型2.940、放任型3.759,從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異。進一步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00,小于0.05,所以認為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通過事后兩兩比較可知,民主型>溺愛型、專制型>溺愛型、溺愛型<放任型;類似分析發(fā)現,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學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際和整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3.生涯適應力在學生干部經歷上的差異比較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在生涯自信方面,擔任學生干部的人均值得分依次為是3.912、否3.795,從均值大小看存在略微差異,且擔任學生干部稍微高于不擔任學生干部,通過進一步獨立樣本T檢驗可知,學生干部經歷在生涯自信方面的獨立樣本T檢驗的P值為0.000,小于0.05,所以認為學生干部經歷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類似分析看出,學生干部經歷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4.生涯適應力在社會實踐數量上的差異比較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在生涯自信方面,各社會實踐數量的學生均值得分依次為:很少3.606、有一些3.861、很多4.029,存在略微差異。進一步單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社會實踐數量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P值為0.000,小于0.05,所以認為不同社會實踐數量的學生在生涯自信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且通過事后兩兩比較可知,很少<有一些、很少<很多、有一些<很多;類似分析發(fā)現,不同社會實踐數量的學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際和整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研究發(fā)現,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總體處于中上水平,說明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面對生涯未來已具備一定的準備,但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從各維度上看,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都處于中上水平。首先發(fā)展水平最低的是生涯控制方面,面對生涯決策自主性不足,依賴性較強;其次是生涯好奇方面,對自我與環(huán)境認識不清,主動探索不夠。上述不足的原因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不充分,缺少信心去獨立解決生涯問題,害怕面對生涯決策;其次,學生通過網絡、實踐等單向渠道了解的生涯發(fā)展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辨別判斷能力不強,與現實聯接存在差距。未來需多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控制能力,如通過提高生涯決策訓練進行鍛煉,為生涯發(fā)展做準備。
1.生涯適應力在家庭居住地上的差異分析
本研究發(fā)現,居住在城鎮(zhèn)和農村的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生涯人際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農村學生相對城鎮(zhèn)學生在人際關系的維護和處理能力方面較弱,存在著一定的困擾。
2.生涯適應力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上的差異分析
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學生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際和整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總體均分方面,生涯適應力發(fā)展水平最高是民主型的學生,隨后是專制型,放任型和溺愛型的水平最低,也都呈現出相似的發(fā)展態(tài)勢??梢姡钣欣谏陌l(fā)展的是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能夠培育學生自信、獨立、創(chuàng)新、擅長社交等特質,更優(yōu)于其他家庭教養(yǎng)方式。
3.生涯適應力在學生干部經歷上的差異分析
學生干部經歷在生涯自信、生涯好奇、生涯人際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也是生涯體驗的一種方式,從中體驗和領悟大局意識、責任擔當、人際關系處理等未來生涯中關鍵的能力。未能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缺乏通過學生組織感知社會環(huán)境和認清自我的經歷。
4.生涯適應力在社會實踐數量上的差異分析
高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整體方面在社會實踐數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數量越多,其生涯適應力水平也越高。在各維度上,參加社會實踐數量越多的得分越高,不同社會實踐數量的學生在生涯好奇、生涯人際和整體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而在生涯控制方面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經歷一直是企業(yè)招納人才的標準之一。因為實習和兼職經歷有助于學生感知職業(yè),分辨?zhèn)€人偏好并據此做出職業(yè)選擇,學生在真實工作環(huán)境中更加貼近現實,消除對未來生涯不切實際的幻想。
1.培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控制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未來生涯目標處于迷茫狀態(tài),缺乏較好的生涯控制,生涯自主設計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學生職業(yè)取向偏功力,傾向“短頻快”決策,加上受到家長意愿的影響,存在依賴心理,獨立、自主、主動意識不強。學生應培養(yǎng)對未來生涯的規(guī)劃、決策和控制能力,樹立信心和積極心態(tài),在面臨不確定的未來生涯時,能自覺面對、自律管控、自主適應,促進自身與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
2.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涯好奇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涯好奇水平較低,未能積極主動探索自我和環(huán)境。一方面,在中國傳統(tǒng)宗族文化的影響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容易忽略個人的自主能動性,生涯決策傾向于刻板固化、安分守己;另一方面,個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囿于現狀,在生涯探索方面止步不前。學生要喚醒敢于探索的意識,明確自我認知的同時積極嘗試實踐,包括參加社會實踐、專業(yè)實習、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
目前生涯教育主要面向全體學生,缺乏針對不同特質學生的需求制定相適宜的生涯教育,專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的生涯教育更是不足,就此建議做好以下三方面:
1.開設生涯教育專題課程
課程以體驗式教學為主,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對象,設計生涯規(guī)劃理論講授、行業(yè)專家現身說法、案例剖析歸納生涯規(guī)律、團體模擬訓練生涯應對能力等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在面對生涯困境時的問題解決和應對能力。
2.專業(yè)教學中滲透生涯教育
專業(yè)教學應與學生生涯發(fā)展緊密結合,在專業(yè)學習中提前感知和適應社會現實,開展真實環(huán)境的職業(yè)實踐,通過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從而對未來生涯進行調適。
3.建設生涯輔導與服務體系
建設線上線下平臺,提供生涯相關測評工具供學生自評,開展生涯個案咨詢服務,針對個體差異給予針對性的生涯輔導,暢通學生生涯發(fā)展信息渠道,為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