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度市云山小學 呂明芳
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明確提出了要切實地提升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這對于切實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傳統(tǒng)的認知當中,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的理論性學科,貌似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并不高,殊不知數(shù)學作為一門基礎的理論性學科,是學習其他自然學科的工具,需要較強的實踐能力,而且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認知能力較為薄弱,對于抽象的理論性的數(shù)學知識較難接受,而通過動手實踐,可以方便地讓學生快速地掌握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前,許多教師認識到了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許多教師在實際的小學數(shù)學授課過程中,往往缺乏開展動手實踐課程的能力,導致開展動手實踐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實際效果;還有的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忽視了理論教學的作用。具體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教師動手實踐課程缺少規(guī)劃性,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準備,導致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缺乏明確的教學目的,使動手實踐活動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忽視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課堂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動手的機會,全程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嚴格按照教師的指令來進行,導致學生缺乏積極參與的熱情;三是教師實踐課程的形式缺少創(chuàng)新,教師只是機械地照搬他人的優(yōu)秀課件或者內容,而不顧學生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導致學生對此難以產生參與的熱情,進而降低了實踐課程的效果。
當前,小學生各方面能力都處在形成的時期,再加上學生天性喜歡好動,很容易導致其對數(shù)學學習活動難以保持長時間的興趣。但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地開展動手實踐課程,可以借助學生喜愛的手工作業(yè),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能力;而且教師借助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地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教學內容,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可以較長時間地保持高度的專注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動手實踐操作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當中,通過切身的實踐掌握抽象的數(shù)學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這樣的實踐活動當中,能夠引導學生產生學以致用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更加注重將理論知識自覺地與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指導實際的生活問題,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習慣。這樣可以有效地達到課程改革所需要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提高數(shù)學教學的效果。
在開展新課程改革后,許多教師認識到了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互動中積極地開展動手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注重引入實踐課程來輔助課堂教學,便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通過實踐的教學活動來看,往往效果并不盡人意,原因就在于教師在開展實踐互動活動時,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導致開展的課堂實踐互動活動,缺乏必要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從而降低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實踐互動的熱情,甚至會造成課堂教學秩序的紊亂。因而,教師在開展課堂實踐互動活動時,一定要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科學合理地設計實踐互動活動的形式,保障其可行性,以便于切實地提高課堂實踐互動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課程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當中認識圖形這一重點,來設計教學實踐動手操作,如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折疊正方形、長方形等圖形,也可以讓學生找出生活當中應用這些圖形的事物等活動,讓學生能夠緊緊圍繞教學需要來開展實踐活動,避免出現(xiàn)實踐課堂秩序混輪等問題的產生,保障課堂實踐動手課程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當前,教師在開展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充分認識到開展動手實踐操作課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抽象數(shù)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是,小學生天性比較活潑好動,好奇心里較強,而不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對學習的興趣,這就導致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互動中,教學活動的效果不夠理想。因而,教師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互動中,要保持實踐動手活動的效果,就要把握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積極地創(chuàng)設層層推進的問題,來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如果籠統(tǒng)地讓學生去動手完成平均分等除法運算時,學生初次接受這類知識,難以精準地把握平均分配的概念,也就導致動手實踐的效果不能達到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目的,因而教師可以首先通過設置簡單地讓學生把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學生動手題目,讓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完成,幫助其樹立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最終幫助學生完成預期的動手實踐題目。這樣通過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來幫助學生逐步完成較高難度的動手實踐題目,可以將困難的問題簡化,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還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進而提升課堂實踐教學的效果。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形式,而且為了達到快速地完成教學任務和提升學生成績的目的,往往采取簡單粗暴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而不顧學生的實際接收能力,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教師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互動當中,要想提高學生實踐動手的效果,就要切實地對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積極的創(chuàng)新,以便于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位置與變換》課程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例如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方位知識,讓學生在新穎的講解過程中,初步了解方向的含義和基礎的辨認方向的技巧;還可以借助游戲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地毯上現(xiàn)場表演平移、旋轉的動作,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深刻地把握住抽象知識的內涵和學習技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學數(shù)學作為基礎的學科,對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數(shù)學學科自身的知識點理論性較強,而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尚有待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切實地把握住學生認知方面的特點,用好動手實踐操作的技巧,切實地從創(chuàng)新教學的模式、提高教學互動的針對性等方面,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小學數(shù)學實踐動手操作課程的有效性,切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