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思維導圖是一種發(fā)散性思維,它用圖表來表達個人學習與思維的過程,思維導圖符合人的大腦神經的生理性規(guī)律,更貼近人的大腦的思維方式,從大腦細胞中央呈“樹狀”的形態(tài)向四周發(fā)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在文言文段落中尋找關鍵詞,幫助學生構筑完全個性化的“樹狀”思維框架。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就是文圖并舉,它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1)導圖中心的位置寫明本文主旨。(2)主旨發(fā)散出的第一層級的粗線條稱為“主干”。(3)由主干發(fā)散出來的第二層級的細線條或其他圖標都稱為“支干”。(4)若內容繁雜,還可在線條四周標注關鍵詞或畫有簡易的關鍵圖形。(5)帶有色彩。學生閱讀文言文時,教師可依據這些特征指導學生繪制出閱讀課文的思維導圖。
初中生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尤其是閱讀難懂的文言文,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個障礙,才能達成閱讀的目標。
首先,漢字屬表意文字,由于古人多樣的造字方式和復雜的古漢語語法,初學文言文的學生閱讀上的困難就顯而易見了。其次,漢語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文言文中出現了許多語法現象: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還有,古代文人雅士的儒釋道情懷,現在學生知之甚少,許多觀點尚不能理解與接受。因此,學生閱讀文言文無法完全理解文章的主題,也就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價值觀、人生觀,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而成為教師為其答疑解惑的重難點。
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枯燥無聊的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并記憶晦澀的文言內容,只有知識的硬性記憶,沒有記憶方法策略的傳授,忽視個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于是文言文閱讀就出現了“記憶障礙”“誦讀困難”“學商過低”的后進學生。
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的主體性、自主性?!熬渥娱喿x、文本翻譯、話題概括、語法特征、寫作分析”的一般模式,使學生不得不把這些知識點像拍攝照片一樣復制在筆記本上。學生在反復的抄寫、測試等強化記憶之后,暫時完成了文言詞匯的短時記憶,但時間稍長,學生對實詞、虛詞的意思依然模糊不清,張冠李戴的現象也就頻頻出現。
閱讀不是一個簡單朗讀的行為,它是一個依靠調動人的左右腦同時進行的思維活動,對文言文閱讀,更是如此。文言文閱讀包括對文本的識別、理解、吸收、記憶、交流等學習活動,而思維導圖能建構文言文閱讀的支架,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意旨。
對文言文篇目的閱讀,必須建立在對字、詞、句、段等各個知識點的理解與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文言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自主繪制“樹狀”思維導圖,把字、詞、句等知識點有序地連接成知識網絡。比如:學生在閱讀《桃花源記》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先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對重點字、詞進行預習和理解,讓學生順暢地進入到整體閱讀這一學習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先學習理解:通假字:如“要”( 同“邀”,邀請);過去和現在不同的含義:鮮美、絕境、如此、交通、妻子、無論;重點虛詞:乃、之;重點實詞:緣、尋、中、異、并、悉、延等。學生只有在積累了這些字、詞后,進而才能翻譯句子再到翻譯全文的學習環(huán)節(jié)。這些看似簡單的學習過程,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掌握得好壞或快慢有很大不同。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讀得快,也不會有太多的閱讀障礙。學習程度差些的學生,閱讀中就會感受到讀懂文意的艱難,它不僅影響學生閱讀的速度和效率,同時也會失去閱讀的快樂,更會挫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老師引導學生將這些零碎的字詞歸類,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使記憶格式化、可視化,則全體學生都可以融入到課文的閱讀中來。學生借助老師構建的字詞知識思維導圖,從字、詞的學習著手,由易到難,從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復雜到簡單,不斷激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積累文言詞匯的習慣和能力,增強自信心,為文言文閱讀掃清字詞障礙,實現知識遷移,因此鋪平了一條暢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道路。
思維導圖的繪制是以文本的整體性為特點的,它又是以學生個性化閱讀為特征的。以學生閱讀《陋室銘》為例,在檢測學生預習成果時:學生從自主解題到了解作者生平,運用工具書解析字、詞,接著獨立自主翻譯,參與小組互動合作,學生間相互激勵,夯實基礎。在繪制思維導圖揭示文本主題時:從居室環(huán)境(幽雅)、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儒雅)的特點,到托物言志的手法運用,最后學生總結課文主旨(中心)。小結課文時:明確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雅脫俗的情趣。課外拓展延伸時:著重培養(yǎng)學生潔身自好、高雅脫俗、自尊自愛的高尚品質。這個教學過程可以在一張思維導圖上完整地呈現:主干是“陋室不陋”,第一層支干是居室環(huán)境——幽雅,第二層支干生活情趣——高雅,第三層支干交往人物——儒雅,支干第四層以“陋室主人自比古賢的居室”,畫龍點睛,表明志向。這幅圖可視性強,知識點、識記點全面完整,有序地形成了一張知識網絡體系。當然,學生還可以利用符號、文字、圖形、顏色等特殊記憶的材料,借助自己的特長以及喜好的表現形式繪制出富有特色的思維導圖,發(fā)揮思維導圖獨有的魅力,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構筑古典文學作品教學的高效課堂是很有意義的。
在思維導圖的繪制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運用不同的色彩進行有效區(qū)分,它能夠讓學生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體現在思維導圖上。以學生繪制《醉翁亭記》的思維導圖為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可以快速繪制出一張思維圖:學生可以以文章的主題(與民同樂)為主干,支干第一條線:山水之樂——朝暮之景,四時之景;支干第二條線:游宴之樂——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支干第三條線:日暮歸來之樂——禽鳥之樂,游人之樂,太守之樂;最后再歸納出一條主干線: 畫龍點睛,揭示主題(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這幅思維導圖,能圍繞主旨(中心),發(fā)散出兩條主干,三條支干,層層延伸,脈絡清晰,一目了然。課堂里繪制圖文并茂的“樹狀”思維導圖,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學生全身心地參與了進來,學生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
總之,初中語文運用思維導圖對文言文教學進行閱讀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文言文閱讀的興趣,使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大大優(yōu)于沒有運用思維導圖學習的學生。思維導圖以其具體可感性、直觀可視性的特點,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也為文言文閱讀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文言文閱讀的強有力的抓手。同時,初中語文老師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文言文教學,還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了學生的人文涵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