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書翰
中國的改革是20 和21 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為它“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在國外,尤其是那些對我國友好的人士而言,他們非常希望了解改革開放40 多年使中國迅速走向強起來的原因是什么?改革為什么會深刻改變中國?對于國內而言,也有一部分人,他們認為這40多年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原因很多,到底什么是根本原因?因此,國外國內都存在“讀懂改革、讀懂中國”這個問題。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解讀,闡析“中國之強”的密碼。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當然,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描述中國這歷史性的變化。既可以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來敘述,又可以用具體的數字來表達。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黨的文獻對這個問題的論述。
對于中國老百姓而言,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給他們最深切的感受是我們消除了貧窮、跨越了溫飽、實現(xiàn)了小康。我們可以從我國老百姓家庭消費水平的換檔升級,來看改革開放40 多年來的變化。20 世紀70 年代,我國老百姓家庭的消費水平普遍是百元檔次的,即“三轉一響一咔喳”(手表、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和照相機),到了80 年代,家庭消費水平升級為千元檔次,即“三機一箱”(電視機、手機、錄放機和電冰箱),到了90 年代,家庭消費水平又升至萬元檔次,即“二電一調”(電腦、電話和空調)。進入21世紀,我國老百姓家庭普遍消費水平是百萬元檔次,即以汽車、住房和旅游為標志。
本文主要依據黨的文獻,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重要論述,解讀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歷史性變化及其原因。
第一,極大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40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使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可以用5 個“大”和2 個“第一”加以概括: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yè)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商品消費國。我國有220 多種產品產量是世界第一,我國外匯儲備連續(xù)多年位居世界第一?!?0 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 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 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 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 萬億美元。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科技創(chuàng)新和重大工程捷報頻傳。”[1](P10—11)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第二,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既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對外開放、合作共贏,既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既“摸著石頭過河”又加強頂層設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成功開辟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鮮明特色。黨的十九大高度評價了成功開辟這條道路的重大意義: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中國改革開放道路成功開辟,昭示世人,“通向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盵2]
第三,充分顯示了解放思想的力量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40 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xiàn)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我國各族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各方面體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由于我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改革堅持的是社會主義方向。因此,40 多年來我國改革充分顯示出來的強大力量,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凝煉地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具有的“13 方面顯著優(yōu)勢”,揭示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制度原因,指出了“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傊?,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成功,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 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第四,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作出了中國貢獻。40多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成功實現(xiàn)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xiàn)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xù)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wěn)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
僅從以上四個方面的闡析和概括中就已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2]
現(xiàn)在需要深刻領會的是改革開放為什么是40多年來我國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對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本質和目標等論述中就包含著對改革是1978 年以來中國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分析。
鄧小平在談到我們黨為什么會在1978年提出改革時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后,多年來沒有制定出為發(fā)展生產力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的政策。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緩慢,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國家也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這種情況,迫使我們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進行改革?!盵3](P134)這就指出了中國要擺脫貧窮,縮小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就必須進行改革。
鄧小平還多次從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這個意義上指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薄吧鐣髁x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盵3](P370)正因為改革能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所以改革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正如鄧小平在1992 年南方談話中所指出的:“在這短短的十幾年內,我們國家發(fā)展得這么快,使人民高興,世界矚目,這就足以證明三中全會以來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誰想變也變不了?!盵3](P371)
江澤民也指出:“沒有改革,我們就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事業(yè)就不可能順利前進。”[4](P365)胡錦濤在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 年的變化時指出:“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盵5](P150)
中國有句話叫做“兼聽則明”。因此,聽聽國外那些對中國持公正或客觀態(tài)度的人士對中國改革的評析,有助于我們認識改革是中國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曾經說過,改革開放就使中國命運徹底跳出了近代史以來的“下降通道”,中國改革,最復雜也最成功。世界貿易組織前任總干事帕斯卡·拉米說,自從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就呈現(xiàn)出很多優(yōu)點,中國是在經濟領域犯錯誤最少的國家。《中國大趨勢》的作者約翰·奈斯比特認為,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在未來幾十年中,中國不僅將改變全球經濟,而且將以其自身模式來挑戰(zhàn)西方民主政治?!败泴嵙Α备拍钐岢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說,中國的經濟增長讓發(fā)展中國家收益巨大,中國獨特的發(fā)展模式也被很多國家視為可效仿的榜樣;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念、社會發(fā)展模式、對外政策,會在國際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和共鳴。全球知名的實業(yè)家、慈善家比爾·蓋茨多次到訪中國,他認為中國最大的變化有兩點:一是中國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的奇跡,速度之快、令人驚奇,二是中國在世界的角色日益重要。類似這樣的中肯評價還可以一一再舉。只要我們堅持辯證思維,面對這些評價既不會妄自尊大,又能充滿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同樣的,我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旗幟,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推進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新的進軍號,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深化改革所作的重要講話中,也明確指出了改革是近40 年來中國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十年內亂后的中國,經濟瀕于崩潰,人民溫飽都成問題。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鄧小平同志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現(xiàn)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就會被葬送?!衩@發(fā)聵啊!”[6](P2)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新起點上的改革開放作出頂層設計和重要部署。十九大后,黨中央成立了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深改委”),習近平總書記任中央深改委主任。習近平總書記就新時代新起點上的改革開放作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以下這三次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并要在實踐中貫徹落實。一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 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二是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三是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在這些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都指明了改革開放是中國40 多年來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用“十個始終堅持”來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九個必須堅持”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的寶貴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是黨和人民事業(yè)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盵1](P19)
這是我國40 多年改革的鮮明特點和成功經驗,也是讀懂改革、讀懂中國的應有之義。我國改革理論經歷了從改革實踐中來,又回到改革實踐中檢驗并指導改革實踐,從而形成了改革理論體系。
前已述及,1978 年我國改革緣起的直接動因是為了擺脫貧困,縮小與世界上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鄧小平的這段話是對這個動因的有力注釋:“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qū)仍處于貧困狀態(tài)。這叫什么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3](P11—1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帷幕,改革首先從中國的農村開始,沒幾年時間,改革的效果非常明顯。同樣是那些地,同樣是那些農民,同樣種的是莊稼,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后,不到5 年時間就解決了新中國成立后30 多年沒能解決的我國農村溫飽問題。正如鄧小平指出:“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已經見效了,農村面貌發(fā)生明顯變化。”[3](P138)這是因為農村改革把八億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在總結農村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黨中央決定適時地把改革推向城市,在城市進行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改革。我們黨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國內發(fā)生了政治風波,國際上先是東歐劇變,后是蘇聯(lián)解體,前蘇聯(lián)東歐共產黨從改革走向“改向”,從而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這個慘痛教訓引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扒厝瞬幌咀园?,而后人哀乏;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蔽覀凕h總結了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在肯定改革開放的成績和堅信改革方向沒有錯的同時,也實事求是地看到我們在改革中的不足和失誤,尤其是我們深刻總結了蘇東改革失敗的教訓,進一步鮮明地提出改革不能停步,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江澤民指出:“不進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會主義制度繼續(xù)保持蓬勃生機;在改革中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七十年奮斗的全部成果。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盵7](P39)鄧小平高屋建瓴地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盵3](P370)在鄧小平1992 年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導下,中國改革沒有停步,繼續(xù)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清醒地看到,我們正處于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時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在系統(tǒng)總結以往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深化改革作了一系列具有規(guī)律性認識的論述,在這些重要論述中就包括對我國1978 年以來改革實踐與改革理論相互推動相得益彰這個鮮明特點的闡析。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統(tǒng)籌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6](P30)為此,他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即四句話)這就是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tǒng)籌謀劃、協(xié)調推進。堅定信心,就是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凝聚共識,就是要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合力;統(tǒng)籌謀劃,就是要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協(xié)調推進,就是要增強改革措施的協(xié)調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還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確處理六個重要關系,也就是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wěn)的關系、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盵6](P47)
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開放的系列重要論述,再次強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這個鮮明特點和成功經驗,他指出:40 年來,中國人民始終與時俱進、一往無前?!爸袊嗣駡猿纸夥潘枷?、實事求是,實現(xiàn)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chuàng)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盵2]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于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8](P11)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豐富實踐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中國改革理論。這個改革理論可以用改革目標論、改革動力論、改革主體論、改革條件論、改革保障論和改革方法論(即“六論”)來概括中國改革理論,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改革理論中都包含著對正確處理改革的若干重大關系的認識和總結[9]。所謂關系也就是矛盾,正確解決事物之間的矛盾也就是把握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
解放思想是1978 年以來改革開放不斷取得進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寶,黨的十八大后,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更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要堅決沖破利益固化的藩籬,要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的各種錯誤主張,自覺糾正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措施,這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
當前,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即改革進入新時代,在新的起點上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不亞于40 多年前。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只能坐失良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實事求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有機統(tǒng)一,一切從國情出發(fā)、從實際出發(fā),既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又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敢闖敢干,大膽實踐?!盵2]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仍然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還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立足于這樣國情,我們仍然必須堅持建國以來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獨立自主是我們黨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依靠黨和人民力量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結論。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指出:“根據中國的經驗,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發(fā)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對內改革”[3](P202)他還說過,我們吃過閉關自守的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苦頭。鄧小平有句名言:“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3](P242)他還指出,對外開放的實質就是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滾滾向前,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創(chuàng)新變革的潮流滾滾向前。在這歷史潮流面前,社會主義中國只能選擇開放而不是封閉,只能選擇前進而不是后退?!拔覀円獔远ú灰瓢l(fā)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xiàn)互利共贏。不能一遇到風浪就退回到港灣中去,那是永遠不能到達彼岸的?!盵10]所以,我們要把立足國情、自立更生和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很好地結合起來。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黨的十八大后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總是旗幟鮮明地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常言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我們必須明確認識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本根”。因此,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不斷前進的改革,決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改弦更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從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解決了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長期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fā)育還不充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還沒理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仍受到諸多制約,所以必須朝著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關系。
摸著石頭過河,既是很接地氣的說法,又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科學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實際上也就是摸索規(guī)律,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我們要按照已經認識到規(guī)律辦事,并從實踐中再總結出新的規(guī)律[11]。當然,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統(tǒng)工程,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tài)體制,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系,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筑。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需要加強各項改革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可行性研究。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分別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從嚴治黨作出了頂層設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既是一項長期戰(zhàn)略任務,又是一個重大現(xiàn)實課題。要鼓勵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要及時對基層創(chuàng)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進行總結和提煉,不斷推動各方面制度完善和發(fā)展。因此,在今后改革發(fā)展的實踐中,仍然要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很好地結合起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了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fā)展規(guī)律,為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要有這樣的理論自覺,更要有這樣的理論自信。”[12]今天我們可以無比自豪地說:中國改革開放為解決當今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