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琛
(蘭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秦風(fēng)·無衣》一詩,除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及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力主乃秦哀公為申包胥乞師而作外,一般多認(rèn)為是一首秦地的軍歌。其中既體現(xiàn)出秦人尚武逞勇的風(fēng)氣,又洋溢著秦國士兵團結(jié)一致、互助友愛、共同對敵的精神。正如朱熹《詩集傳》所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盵1]79清人陳繼揆《讀詩臆補》更將其與秦滅六國相聯(lián)系,說:“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岳將軍直搗黃龍?!盵2]1092所謂“開口”,即此詩首章之開頭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接下兩章也分別以“豈曰無衣,與子同澤”“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開頭,都是同樣的氣概。而詩中所言之“袍”“澤”“裳”究竟是一些什么樣的服裝?它對秦國士兵具有怎樣的意義?秦國的軍隊又為何會出現(xiàn)“無衣”的問題?以下便試為解析。
先說袍。袍是由襦演變而來的。襦是短上衣。《說文》:“襦,短衣也?!薄都本推奉亷煿抛⒁舱f:“短衣曰襦,自膝以上?!比纭稑b梁傳·宣公九年》記陳靈公與其大臣通于夏姬,“或衷(貼身穿)其襦以相戲于朝”,其所謂“襦”即是短上衣。襦有單、復(fù)兩種,復(fù)襦雙層,內(nèi)有絮?!稘h樂府·孤兒行》說孤兒“冬無復(fù)襦”,所謂“復(fù)襦”,也就是有絮的襦。襦一般僅達(dá)于膝上,而長至足背者即是袍,又稱長襦,相當(dāng)于后世的長襖。袍都是雙層的,內(nèi)絮以亂麻或舊絲綿。《后漢書·輿服志》說:“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笨梢娕墼谥艹跫匆呀?jīng)出現(xiàn)了。而到了漢代,則“下至賤更小吏,皆通制袍”。[3]不過,古代富貴者冬季所著乃是裘即皮衣,而普通人御寒所穿的服裝才是袍?!墩撜Z·子罕》記孔子的話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歟!”可見穿袍者要比衣裘者顯得貧寒些。至于下層社會的貧苦人,如奴隸之類,所穿的是褐。褐是粗麻、粗毛織成的粗布,手工編織,類似今天的麻袋片,而且多是“短褐”?!对娊?jīng)·七月》講到奴隸們冬天的生活時說:“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薄睹献印る墓芬舱f許行“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漢代趙岐的《孟子注》謂褐“若馬衣”,可見其粗劣。
古代秦國士兵御寒所穿的既不是裘,也不是褐,而是袍。這種戰(zhàn)袍較一般人所穿的袍稍短,白天穿在身上,到了夜晚則可當(dāng)被子來用,相當(dāng)于后世的軍大衣。故袍對于士兵來說,應(yīng)是最重要的服裝,而《無衣》言衣之首曰“袍”,當(dāng)不是偶然的。
不過袍到了漢代,情況又有所變化。東漢開始出現(xiàn)的絳紗袍及皂紗袍又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朝服了。[3]后世官員所著之“蟒袍”,便是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的。這當(dāng)然是后話了。
再說澤。澤,《齊詩》作襗,即貼身所著之內(nèi)衣。澤有污濁之義。如《離騷》“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zhì)其猶為虧”,即以“芳”與“澤”對舉。又,《禮記·曲禮上》說:“共飯不澤手?!币彩且驗楣湃顺悦罪埐挥每曜?,而是用手抓,所以手不能臟。古人所穿內(nèi)衣因常受汗?jié)?,故以“澤”名?!夺屆罚骸昂挂?,近身受汗之衣也。《詩》謂之澤。作之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液,故謂之澤?!鼻氐囟竞?,故士兵除穿袍外尚須著內(nèi)衣,這樣才能御寒。猶記余少時居齊魯鄉(xiāng)間,因家貧,冬季只著一件薄棉襖常覺冷風(fēng)刺骨,后貼身加穿一件內(nèi)衣便暖和多了,是同樣的道理。
再說裳??箵粜鹿诜窝滓咔槠陂g,日本援華的物資上常寫有“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及“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字樣,前者出自記載鑒真事跡的《鑒真和尚東征傳》,[4]而后者即見于《秦風(fēng)·無衣》。
古人稱下衣為“裳”。但裳不是褲,而是裙。裳古代亦寫作“?!?,《說文》:“常,下裙也。”又說:“裙,下裳也?!笨梢娚丫褪侨埂9糯信灾?,也就是穿裙子?!对娊?jīng)·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边@是小男孩穿裙?!多嶏L(fēng)·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詩言一少女讓河對岸的小伙子撩起裳過河來跟她相會,這是少年男子穿裙?!对娊?jīng)·七月》:“我朱孔陽,為公子裳?!边@是貴族男子祭祀時所著之裙。《禮記·曲禮上》:“暑無褰裳?!币馑际钦f到人家做客大熱天也不要把下面的裳撩起來,這是社交場合穿裙。至于女子著裳更是普遍,如古代美女羅敷的打扮便是“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漢樂府·陌上桑》)。
關(guān)于裳的形制,東漢劉熙《釋名》說:“裙,群也,連接群幅也。”《禮記·喪服》“裳內(nèi)削幅”鄭玄注更具體地說:“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惫糯疾鶎挾叨?,而周尺、漢尺約當(dāng)今之0.23米,這樣,七幅也有3.5米左右了。這與江陵馬山楚墓所出土的戰(zhàn)國女性單裙的長度正相仿佛①其墓中出土之裙上腰橫長1.81米,如是,則裙之周長當(dāng)為3.62米,與鄭玄所說及余之計算基本一致。(見湖北省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古代軍人上身穿袍,下身亦著裳,即所謂“戰(zhàn)裳”?!稛o衣》所說的就是這種戰(zhàn)裳。與普通的裳多以布制成不同,軍人的戰(zhàn)裳常常以皮革作衣料,即所謂“甲裳”?!蹲髠鳌ば辍酚涍浿畱?zhàn)中,晉軍統(tǒng)帥趙旃戰(zhàn)敗后棄車而入林中,楚軍統(tǒng)帥“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所謂“甲裳”,即以皮革制成的裳。這種裳直到后代仍為軍人的常服。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的下身除著裳外,里面還要穿袴。這一點軍人與普通人是一致的。不過先秦時期的袴是沒有袴襠的,只有兩只袴腿,穿在腿上后,再用絲繩系于腰際,很像后世的套褲(又稱叉褲)。1982年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一條女主人穿在裳內(nèi)的無襠袴。[5]直至二十世紀(jì)五十年代初,在北方一些農(nóng)村有時還能見到這種袴,不過只是春秋季節(jié)供老年人穿在單褲外面罷了。
此外,古代士兵在作戰(zhàn)時還要于袍外披甲,頭上加胄。胄,后世又稱“兜鍪”,因其形狀似炊具鍪故名。古代士兵都要戴兜鍪,所以兜鍪又常被用來指士兵。如辛棄疾《南鄉(xiāng)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便是以兜鍪指士兵。先秦時期秦國的士兵都是佩有甲胄的?!蹲髠鳌べ夜辍穼懬貛熡u鄭國,在過周(洛陽)北門時,為了向周襄王表示敬意,“左右免胄而下”,便是明證。而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身上,也是上著袍,下著裳;袍外罩甲,裳內(nèi)有袴的。
最后談?wù)劇盁o衣”的問題。當(dāng)兵而“無衣”的記載,三百篇中僅見于《秦風(fēng)》。此當(dāng)與秦國的兵制、社會風(fēng)俗、政策導(dǎo)向及士兵著裝特點等方面的因素有關(guān)。
按照史學(xué)界一般的說法,《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西周至春秋時代屬奴隸社會,當(dāng)時各諸侯國所實行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這種“井田制”,照孟子的說法便是:“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盵6]井田制又稱“助”,即鄭玄所說的“助者,借民之力以治公田又使收斂焉”,[7]亦即奴隸無償為奴隸主(即“公”)進行耕種,實際是一種勞役剝削。在這種情況下,奴隸主為了更多地役使和剝削勞動力,他們是不準(zhǔn)奴隸們離開土地去當(dāng)兵的。而有資格參軍作戰(zhàn)的則是平民和一些小奴隸主。又由于古代服兵役者須自置服裝及甲兵(直到南北朝時之木蘭從軍仍如此),即所謂“自賦”②《孟子·滕文公》:“國中什一使自賦。”《周禮·地官·小司徒》:“以任地事而令貢賦?!编嵭ⅲ骸百x謂出車徒,給徭役也?!?,所以也只有平民和小奴隸主才有這樣的經(jīng)濟能力。
但秦國的情況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秦國所實行的是“爰田制”而不是井田制。[8]74-80所謂“爰田制”,即不分公田、私田,僅將土地劃分為上、中、下三等以分配給奴隸耕種,然后由勞動者將產(chǎn)品按照“徹”的形式(即十分抽一的稅率)上繳給奴隸主。為了充分發(fā)揮地力,增加收成,奴隸主便采取了“易土爰居”的辦法,[9]即定期(一般是三年)更換每個勞動者的土地和居住地。這樣,由于爰田制下的奴隸主只管收取產(chǎn)品而不顧及奴隸的生死,所以到了戰(zhàn)時便允許這些奴隸去當(dāng)兵。兼以秦地尚武之風(fēng)的盛行及秦國對軍功的獎勵①秦國一貫實行獎勵軍功的制度。如《韓非子·定法》云:“商君之法曰:‘?dāng)匾皇渍呔粢患?,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薄渡叹龝ぞ硟?nèi)》亦云:“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所以奴隸們也便欣然前往。但這些奴隸出身的士兵與小奴隸主和平民出身的士兵不同,他們是沒有能力置備服裝與甲兵的,只能穿著褐去打仗,這樣一來,“無衣”(實際是沒有軍衣)的問題便出現(xiàn)了。而這也就是“無衣”現(xiàn)象只見于秦國而不見于其他國家的原因。
順便說一下,古代士兵的服裝是統(tǒng)一的,而卒衣都有題識?!墩f文》:“隸人給事者為卒。卒,衣有題識者?!薄斗窖浴罚ň砣骸白渲^之弩父,或謂之褚?!惫弊ⅲ骸把砸鲁嘁??!笔撬^“題識”,即染衣為赤也。而之所以“衣赤”,據(jù)《周禮·春官·司?!贰巴ú癁殪埂?,鄭玄注說:“大赤,從周正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秦國從軍的奴隸要置辦一套完整而合規(guī)范的軍衣以及甲兵,實在是一筆難以負(fù)擔(dān)的費用。而奴隸們?yōu)榱烁淖冏约旱纳鐣匚挥植坏貌蝗ギ?dāng)兵,這就難怪《秦風(fēng)·無衣》中會反復(fù)出現(xiàn)“無衣”的歌詠了。條件雖然艱苦,但秦軍士兵的互助精神還是可嘉的,所謂“同袍”“同澤”“同裳”,便是士兵們團結(jié)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誓詞。而直到后世,軍人間仍互稱“袍襗”,更可見此種精神影響之深遠(yuǎ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