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麗
(河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18)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多次實地調研之后,結合國情和過去扶貧工作的成功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方法論逐漸形成了“精準扶貧”的科學方略,對扶貧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但是,在扶貧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受傳統(tǒng)思想方式的束縛,部分貧困人員缺乏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愿嘗試和接受新事物,對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化的反應遲鈍,沒有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立脫貧的精氣神,導致了“扶而不起,越扶越窮”的現象。而距離到2020 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的時間越來越近,扶貧任務依然很艱巨。因此,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了解習近平關于精神扶貧的論述,以便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提供理論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精神扶貧。多年的扶貧實踐,使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扶貧的重要性很早就產生了深刻認識。在1992 年出版的《擺脫貧困》一書中,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建設貧困地區(qū)的精神文明”,在書的最后結尾又進一步畫龍點睛指出:“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qū)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p>
2013 年9 月,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習近平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 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fā)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014 年6 月,習近平參加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時進一步強調:“要加大對農村地區(qū)、民族地區(qū)、貧困地區(qū)職業(yè)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015 年4 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時再次重申:“發(fā)展鄉(xiāng)村教育,讓每個鄉(xiāng)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而且在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了“要引導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
總書記不僅從局部的角度,更是從全局和長遠角度指出了精神扶貧的重要性,體現了治國理政的大智慧。在具體扶貧工作中,一定要深刻領會總書記關于扶貧思想的精神實質,把扶貧工作全面做好。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舉措的精準扶貧,單純依靠物質支持遠遠不夠,而且常常會發(fā)生脫貧又返貧的現象。因為長期以來的“輸血”式扶貧模式,使扶貧對象喪失了自我覺醒與發(fā)展?jié)撃埽疫€使其深陷精神貧困之中,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生活普遍消極,缺乏脫貧的志氣。
一些相對偏遠的地區(qū),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因素,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教育資源也相對較少,所以導致人們思想落后,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甚至是仍然相信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比如部分貧困群眾就會認為,貧窮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事情,不管怎么努力都不會改變現狀的,所以在生活中就保持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心態(tài),不會去想自己怎么才能改變貧窮的現狀,根本沒有我要脫貧的想法。對于此種情況,外界的幫扶都只能起到一段時間的成效,國家?guī)头鼍湍苊撠?,國家一中斷幫扶,他們很快就會返貧,根本無法達到扶貧的目的。
2.脫貧參與度低,群眾依賴性變高。
以往的扶貧比較注重物質扶貧,是通過輸送物資和資金到貧困地區(qū)等方式幫助貧困群眾脫貧,這種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效幫助貧困群眾脫貧,但是扶貧效果不會長久,而且時間長久就會讓貧困群眾產生依賴性,群眾在脫貧的過程中參與度會越來越低,“等靠要”的思想就會越來越嚴重,就會出現國家給我就高興,國家不給我就不高興的現象。除此之外,貧困群眾還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比如只注重追求個人利益而不顧集體利益,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等等。
3.自我獲得感低,缺乏脫貧的能力。
目前,要解決的貧困問題主要都集中于偏遠的農村地區(qū),在那里貧困群眾即使有脫貧的想法,但是卻缺乏脫貧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大多數人文化水平不高,都不認識幾個字,也不會算賬,于是他們就只能做一些苦力活;其次,受地理條件制約,環(huán)境比較閉塞,經濟和教育也比較落后,脫貧對于他們來說只能是頭腦中的想法;最后,沒有了解市場需求信息的渠道,農作物的獲利不大,生產力水平低下,缺乏相關的技術知識,更不懂利用科技來提高生產力。由于這些原因,即使是有豐富的資源,貧困群眾也不會有效利用,資源只能被浪費而他們本身也無法脫貧。
4.農村基層領導不重視精神扶貧
一些農村基層領導對于精神扶貧不夠重視,這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第一,精神扶貧過程中上級會下派一些小組到農村進行幫扶,這時一些農村基層領導就會放任不管,認為這是他們的事情,他們做不好也沒什么,做的好也樂見其成;第二,精神扶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見效慢,一些農村基層領導為了自己的業(yè)績,還是會只注重于物質扶貧,讓貧困群眾短暫脫貧;第三,一些農村基層領導的思想覺悟不夠高,扶貧往往是上級催一催,就會動一動,上級沒催就不動,這就會導致扶貧成效并不顯著。
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的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更要通過精神扶貧助推精準扶貧。
扶志即要把貧困戶的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強大的內在動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必須加強對貧困戶的教育和引導,幫他們樹立堅定的脫貧信念,才能“人窮志不窮”奮發(fā)脫貧。
扶貧先扶志?!叭嘶钣谑?,貴在有志?!睆墓诺浇駥崿F自身價值的皆是有志之人,在扶貧脫貧工作中,必須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堅定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的決心,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飽滿的信心。精神理念對一個人的生活有重要的影響,貧困地區(qū)的群眾除了物質上的匱乏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態(tài)問題,即缺乏改變現狀的信念和信心以及獨立自主的觀念。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一定要先扶志,一定要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的結合起來。
一方面,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貧困居民,都必須堅定脫貧的信念以及可以脫貧的信心,樹立越是困難越是奮斗,越是貧窮越要積極奮斗,無畏艱難的信念。雖然是貧困縣,貧困地區(qū),但是并不能因此自甘墮落,只想著依靠國家救助,國家救助雖然可以暫時幫助他們脫貧,但是成效并不長久甚至會再度陷入貧困的境況。所以,必須有獨立自主脫貧的決心。
另一方面,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窮則思變”等精神內涵,倡導“舍我其誰”擔當精神,宣傳“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誠實勞動為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脫貧文化。對于貧困地區(qū)來說國家政策總是相對傾斜一些,但是外力的幫助總是有限的,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貧困地區(qū)自身的發(fā)展力。因此,只有貧困群眾能夠獨立自主地運用當地優(yōu)勢、資源特色,再結合外部力量的支持在特定領域做出一番成就時,才能夠逐漸擺脫貧困,走向富強。
扶志必扶智。扶智即要幫助農民進行科技知識培訓,同時要加強對貧困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在精神扶貧思想中扶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加強農民技術知識培訓。在一些貧困地區(qū),人們有著強烈的脫貧愿望,可惜因為自身知識能力有限,而且對于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并不了解,那么生產力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扶貧的過程中可以從開展職業(yè)教育培訓、推廣農業(yè)科學技術等入手,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技能,經營理念和能力,以此來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同時國家可以幫助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化組織,為其提供優(yōu)惠政策,以此來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發(fā)展能力。最終使得他們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擺脫貧困,并實現永久脫貧。
二是大力發(fā)展貧困地區(qū)的教育。教育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國家培養(yǎng)人才,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提升綜合國力,同時,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為每個人的獨立生活提供了必要準備,它將上千年的文化、歷史總結為簡潔但同時又很豐富的知識經驗,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們開闊視野,了解并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便能夠更好地生活;另一方面,它能夠喚醒沉睡在人們身體中的潛在才能,讓人們能夠自覺地學習新技能,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為未來的生活奠定基礎。因而,教育是扶貧工作中的重點,教育資源也多向貧困地區(qū)傾斜:一方面提高貧困地區(qū)的教師待遇問題,這樣既可以留住教師,同時也可以吸引教師走向貧困地區(qū),為貧困地區(q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落實對于讀中、高職學生的生活補貼,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學的資助費用可以通過“一卡通”等方式直補到受助家庭等。目前,我國精神扶貧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便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貧困向后代傳遞的可能性。
扶志與扶智在精神扶貧思想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兩者都是從精神層面進行幫扶。就是要培養(yǎng)貧困人民脫貧的信念與信心,幫助他們樹立教育改變命運的觀念,兩者在某些方面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總之,只有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精神扶貧才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從而加速精準扶貧的進程。
當前一些貧困地區(qū)的領導干部沒有大局觀念,缺乏長遠眼光,只看重眼前利益?;鶎宇I導干部是貧困地區(qū)脫貧的領頭羊,他們領不好頭,脫貧也就無望,因此在精神扶貧中必須要提高農村基層領導的思想覺悟。
一是要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在扶貧這件事上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精神脫貧是一個長久的過程,一定要端正他們的心態(tài),扭轉部分干部只注重自己業(yè)績的觀念,一定要對本地區(qū)脫貧充滿信心,只有充滿信心,才能有行動的動力,才能帶動貧困人民自食其力,擺脫貧困,走向小康。
二是要引導廣大領導干部在扶貧這件事上要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要實地考察本地區(qū)的真實狀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帶領貧困地區(qū)人民自己動手擺脫貧困。第一,在實踐中,要對項目安排、資金使用和措施到戶等內容下功夫安排,引導貧困群眾自己動手,讓他們真正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以此來堅定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點燃他們脫貧的愿望;第二,要鼓勵地區(qū)的企業(yè)貢獻力量,可以通過提供技術支持,提升貧困群眾的勞動技能,變“輸血”為“造血”,反哺農村、農業(yè),促進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第三,要做好精神扶貧政策宣傳,讓廣大群眾切實理解扶貧的程序和方案,既可以幫助他們看到脫貧的希望,也有助于群眾配合干部工作的安排和實施,加速實現脫貧進程。
三是在扶貧過程中提高廣大領導干部的思想,自覺抵制貪污腐敗行為。國家在扶貧項目中會對貧困地區(qū)的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大量資金,而此時就需要領導干部一方面堅定信念,抵制金錢誘惑,把資金切實運用到扶貧產業(yè)中,另一方面還要對產業(yè)的發(fā)展質量嚴格把關,不能讓國家的資源浪費。只有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中,貧困群眾才能真正實現脫貧,國家的扶貧成效才會顯著和持久。
精準扶貧工作要想發(fā)展的又穩(wěn)又快就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因此,絕不能只注重物質而忽略人們的精神世界。作為精準扶貧戰(zhàn)略重點的精神扶貧,其中一點就是要加快貧困地區(qū)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營造健康向上的脫貧環(huán)境。
一是宣傳一些脫貧致富的案例,尤其要重點宣傳貧困群眾中自立自強的典型事例,但是切記要實事求是。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能夠讓群眾切實看到脫貧的希望,激發(fā)貧困群眾產生共鳴心理,點燃他們脫貧的強烈愿望,從而使貧困地區(qū)的人民能夠擰成一股繩,共同發(fā)力。
二是要喚醒貧困群眾的感恩意識。一些貧困地區(qū)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就是因為缺乏感恩意識,因此,在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中要喚醒人民的感恩意識。隨著感恩意識的覺醒,人們自發(fā)地就會具有奉獻意識,精神世界就會得到自我提升。
三是多組織一些文藝集體活動,加大精神扶貧資金的投資比例。貧困群眾處于邊緣化的位置,而這種邊緣化讓他們與社會的接觸很少,不僅是物質方面也包括文化方面,所以要通過一些組織性活動讓他們參與到社會中來。比如,可以通過組織文藝活動,發(fā)揮群眾的自身潛能,激發(fā)他們的生活信心,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此外還可以組織貧困地區(qū)群眾到發(fā)達地區(qū)參觀考察,開闊他們的視野。
習近平關于精神扶貧思想的論述是在扶貧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核心要義。它的提出不僅有助于貧困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更好地指導扶貧開發(fā)工作,而且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此外,它的提出和實踐還為世界扶貧工作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扶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作為精準扶貧的核心要義,精神扶貧思想既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神會主義思想,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又是阻斷我國貧困的內生動力,加快了我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步伐和進程。
1.精神扶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部分。
首先,習近平關于精神扶貧的論述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產生的,擁有豐富的內容。它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戰(zhàn)略重點,打破了傳統(tǒng)的扶貧模式,由傳統(tǒng)的“輸血”轉變?yōu)榱恕霸煅?,不再是單一的物質扶貧,而是物質和精神扶貧兩手抓,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實現貧困人民有效且長久的脫貧,走向小康,這為中國扶貧工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其次,精神扶貧思想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發(fā)展到了一種新的高度。精神扶貧從人民本身出發(fā),將“以人為本”貫徹到精神扶貧思想中,真正地做到了發(fā)展依靠人民,讓人民自己來創(chuàng)造財富,解決當前的困境,走向小康生活,這無不體現了黨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堅守,對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深刻了解,并將其靈活運用于當代中國的具體實踐之中,這一過程本身就將反貧困理論發(fā)展到了新高度新階段。最后,如何消除貧困,讓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和追求,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習近平精神扶貧思想是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幾代領導人為解決我國的扶貧問題所提出的思想政策的總結和創(chuàng)新,是對我國扶貧理論體系的補充和豐富,因此它能夠更好地指導當前的扶貧開發(fā)工作。所以,它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fā)展。
2.精神扶貧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
我國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傳統(tǒng)思想觀念和現代思想觀念也相互交融。精神扶貧,首先通過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并將其融入到扶貧的各個方面,使人們能夠從情感上更容易去接受和理解;其次,在精神扶貧的過程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強了人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思想,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義務和權利,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最后,精神扶貧能夠幫助貧困群眾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精神扶貧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弘揚,而且還為其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3.精神扶貧是阻斷貧困人員貧困的內生動因。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習近平特別重視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的脫貧工作。他多次在貧困地區(qū)考察,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多地考察后,習近平認為對于貧困地區(qū)要從精神方面入手,只有改變貧困人民自甘墮落的狀態(tài),重拾脫貧的堅定決心和信心,不再“等、靠、要”,而是自發(fā)從身到心都能夠獨立自主,那脫貧就指日可待。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zhàn)略目標的因素有很多,但突出的“短板”問題還是扶貧工作。為此,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有更大的決心來解決問題。精神扶貧作為一個新的角度,從發(fā)展內源動力入手,激發(fā)了貧困群眾自身的活力和生機,讓他們對于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自我都有了了解,加強了他們脫貧的信心,進一步提高了扶貧工作的效率,進而加速了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進程。
4.精神扶貧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有力武器。
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扶貧工作也進入到了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實現這一戰(zhàn)略目標時間緊,任務重。目前,我國脫貧工作成就雖然顯著,但是就剩下的貧困人口而言,無論是從原因、貧困程度還是減貧所耗費的成本來看,我國的扶貧難度只會更大,尤其是貧困人口最多的中西部地區(qū)。各級黨委和政府需要全面的掌握習近平扶貧思想,尤其是關于精神扶貧方面的內容必須多加關注,不能認為這些只是精神上的而忽視它。
如何解決貧困問題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為消除貧困作斗爭,在減貧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國際上有許多有效的減貧方法,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去學習和借鑒。同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減貧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習近平認為減貧不能單打獨斗而應該加強合作和交流,共同為減貧事業(yè)做貢獻。
1.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具有借鑒價值。
中國在扶貧與減貧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理論為世界減貧提供了借鑒價值。習近平精神扶貧思想,一方面主要是闡釋精神或者意識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旨在激發(fā)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比如“觀念扶貧”“意識扶貧”等。雖然由于各國的社會制度與經濟條件的不同,導致致貧的原因及其表現存在一定的不同,但終歸是有相似之處的。中國的精神扶貧思想為與中國的經濟狀況,社會制度相似的國家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以及價值。
2.為世界減貧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消除貧困理應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和使命。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大國,更是承擔起了自己的責任。習近平主席以天下為己任,并提出了“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fā)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這一論述充分彰顯了習近平作為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自習近平精準扶貧戰(zhàn)略實施以來,扶貧工作取得了重大進步,扶貧成效十分顯著,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減少最快且最多的國家,為世界減貧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已經邁入了新時代,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不僅是指人民物質生活達到小康,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精神也要全面小康。這就需要我們對精神貧困的群眾進行精神幫扶,精神幫扶不僅能夠促進貧困群眾自發(fā)地尋求脫貧途徑,還能夠長期有效保持脫貧群眾不再返貧。精神扶貧是黨中央為使人民擺脫貧困所做的精神頂層設計,對人民,對世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