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春
(中共芷江侗族自治縣委黨校,湖南 懷化 419100)
1919-1927年,軍閥混戰(zhàn),四分五裂,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和封建軍閥之間的矛盾。期間,湘鄂贛陸續(xù)建立了農民協會,這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在農會的引領之下,開始打擊不法地主與土豪,具有不可小覷的意義,打倒了地主階級政權與武裝,并構建了自身的武裝,切實做到所有的權力都歸屬于農協會,為后期聲援北伐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927-1937年,人民大眾和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大革命失敗,也意味著國共兩黨的合作關系就此破裂。在國民黨慘絕人寰的白色統治下,中國共產黨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走上了土地革命的道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期間,我黨實行了沒收土地的政策,將土地全部分給了農民,受到廣泛的支持。通過此政策,大大解放與發(fā)展了生產力,與此同時,也有利于發(fā)動農民,對壯大革命勢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1937-1945年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得中國人民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抵抗日本侵略是主要任務。因此,黨的土地政策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黨在所建立的根據地地區(qū)推出了新的政策,也就是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不但團結了廣大農民,同時還調動了地主階級的抗日積極性。
1945-1949年,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人民大眾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黨的土地政策也產生了對應的變動。到1946年5月,出臺了有關清算減租的相關文件,將之前的政策轉變?yōu)闆]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通過這個政策進一步促進了解放區(qū)的發(fā)展,土地改革進入新的階段,1947年,國家推出土地法大綱,并提出廢除封建土地制度,使得之前沒有地以及僅有少量土地的農民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土地,切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土地政策從本質上來說,是與時局的變化相協調的,在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以后,會隨之有所變化。到了解放戰(zhàn)爭期間,從共產黨的角度而言,聯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國民黨,是最終獲得革命勝利的重要支撐。通過大量的事實,證明了土地改革意義重大。
1949-1952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大眾和國民黨殘余勢力、地主階級、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社會主要矛盾。從全國范圍來看,在新的解放區(qū)并未開始實行土地改革,農民群眾希望得到土地的心情極為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1950年,國家出臺了土地改革法,明確提出廢除封建土地政策,全面推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廢除了封建生產關系,切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新中國工業(yè)化發(fā)展帶來了全新的道路。
1953-1956年,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主要圍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道路。在這個時期,國家建設發(fā)展需求極高,國民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國家提出了該時期的總體發(fā)展路線,步入了農業(yè)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當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然基本解決,我國的矛盾已經發(fā)展成為社會大眾對于構建先進工業(yè)國的要求與落后農業(yè)國實際的矛盾,也是社會大眾對于經濟文化需求的迅猛發(fā)展與目前經濟文化無法滿足需求現狀的矛盾。但此后的一段時期內,出于一些特殊國內國際背景,黨在土地政策的制定方面并未充分考慮到國內實際的生產力發(fā)展能力,實行了人民公社化,并展開了“一大二公”運動,可以說,這是完全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這大大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制約了其構建社會主義的熱情,也使生產力的發(fā)展大大受到了限制。
從1978-1983年,這是家庭聯產責任制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被稱為黃金5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階段,盡管從政策的層面認可了承包到戶,但是此時對于土地流轉的態(tài)度是絕對禁止的。然而,在農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農戶分散的狀態(tài)與現代農業(yè)進步出現了不協調,在這種背景下,土地流轉問題受到了關注,同時期承包關系的逐步固定。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之下,黨的十八大之后,在2014、2016年分別印發(fā)了一系列關于土地經營權的文件,對于土地流轉模式、所有權等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包括《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等,要求各地區(qū)結合當地實際落實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從所有權來看,主要屬于集體,而將承包權進行了下放,歸于農民,與此同時,承包權可以進行流轉,如此一來,農民就不會面臨失去土地的困擾,并可以以此為基礎,實行土地流轉,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農民的利益,同時還可以推動規(guī)模經濟的發(fā)展,在集體土地所有的前提下,保障了農戶利益的穩(wěn)定性,實現了土地經營權的靈活化。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也提出了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2019年底,國家出臺了有關長久維持土地承包關系的相關文件,進一步將十九大提出的重大舉措落到實處。通過長久平穩(wěn)的土地承包機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確保農民的土地權益,改善農村土地運行機制,可以大大強化農民進一步發(fā)展生產的信念,等同于讓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與此同時,從土地流轉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個積極信號,有利于推動規(guī)模經營的發(fā)展,保障了土地利用率,同時也有利于確保農村的安定發(fā)展。
在新時代,國家實行長久維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對于農村土地政策的進一步發(fā)揚,同時也呼應了社會主要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農村改革的關鍵依然在于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因為土地是農村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土地政策是黨在農村的政策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