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常紅
1979年,電影《少林寺》籌拍期間,導演張鑫炎找到王立平,請他為電影譜寫主題曲,其中一個原因是王立平曾經(jīng)為紀錄片電影《紅旗渠》編配過音樂,熟悉河南民間曲調(diào)風格,而少林寺又地處河南省內(nèi)。
幾天后,王立平就寫出了展現(xiàn)“牧羊女”生活的歌詞《牧羊曲》。起初,他為《牧羊曲》選擇的是充滿豫劇和二夾弦元素的河南曲調(diào)?!叭粘鲠陨桔辏跨婓@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王立平給導演以及劇組人員試唱,大家都說好,劇組還請了河南當?shù)厝藖砺?,河南老鄉(xiāng)掌聲熱烈,直說“中,中,中”。王立平當時也很滿意,但過了兩天他想重寫。
王立平跟導演說想重寫的想法后,導演很詫異:“是誰說不好了嗎?”
“沒人說不好?!蓖趿⑵秸f。
“那你為什么要重寫呢?”
王立平說了兩個理由。第一,《少林寺》的故事講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事情,那時候還沒有豫劇,更沒有二夾弦,所以用這個音樂來代表那個時代,不符合歷史真實。第二,電影插曲的旋律過分強調(diào)地方特色,也許會受到河南人的歡迎,但會極大地影響它的傳播,電影以后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放映,要讓更多的觀眾接受電影的音樂,就必須考慮大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這樣才能流傳得更廣。
導演聽完佩服不已,欣然同意。這才有了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鄭緒嵐這版耳熟能詳?shù)摹赌裂蚯贰?/p>
即使受到了包括導演在內(nèi)所有人的夸贊和認可,王立平作為一名作曲家,依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要為最大多數(shù)的觀眾服務,要考慮到更多人的欣賞習慣和水平,“主動要求返工”是他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對觀眾認真負責的一種體現(xiàn),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