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捐款詐騙

        2020-01-08 08:52:32李紀良
        研究生法學 2019年5期
        關鍵詞:落空財產(chǎn)損失詐騙罪

        李紀良

        近年以來,一些利用虛假信息進行募捐的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前有“羅爾”事件[1]羅爾通過微信公眾號發(fā)文,為自己患白血病的女兒求助,最后獲得捐款280多萬元,但事后被爆出其家境殷實有多套房產(chǎn),其女兒的醫(yī)療費主要由醫(yī)保墊付,導致網(wǎng)友不滿。參見“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真相,你也給我站住!”,https://mp.weixin.qq.com/s/YSg6JmRpbtwPcYmyLJesxg,最后訪問時間:2018年11月3日。,后有“南寧水滴籌”事件[2]南寧的鄧女士女兒生病住院,需要30萬元醫(yī)療費,鄧女士通過“水滴籌”平臺發(fā)起了捐款,但其家庭經(jīng)濟情況還不錯,有奧迪車有房產(chǎn),并沒有他們自己說的那么貧困,有騙捐嫌疑。參見“夫妻有房有車有店仍眾籌25萬救女 水滴籌:愛心款原路退還”,http://news.cctv.com/2018/07/27/ARTIv8uCNo3RdeMCkQqGQn35180727.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8年11月3日?!恳患荚跊_擊了社會信用體系,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使得慈善事業(yè)深陷道德危機的泥潭。這些社會熱點事件隨著時間的沖刷,而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但它們給社會所造成的沖擊卻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在司法實踐當中,如何給捐款詐騙行為定性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基于此,有必要對捐款詐騙行為進行體系化的探究,力求明晰其性質,以期得出此類行為到底是“罪”還是“非罪”;如果是“罪”,那么到底是“此罪”還是“彼罪”。

        一、虛假募捐行為及其可罰性

        (一)我國募捐的發(fā)展現(xiàn)狀:體量巨大、良莠不齊

        2017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預估約為1558億元,繼續(xù)保持增勢。此外,根據(jù)矯正后的數(shù)據(jù),2015年我國實際社會捐贈總額為1215億元,2016年實際捐贈額為1458億元。[3]參見楊團主編:《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fā)展報告(201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7頁。從上述數(shù)據(jù)當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社會的捐贈總量十分巨大,且處在一個逐年增加的態(tài)勢當中,尤其是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慈善”的模式逐漸形成,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公益慈善平臺的出現(xiàn)使得募捐變得更容易。在這樣的背景下募捐的體量將會繼續(xù)增長,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部分網(wǎng)絡平臺監(jiān)管不嚴,給一些利用他人的善良進行詐捐的人提供了方便之門。目前我國的互聯(lián)網(wǎng)存在著傳統(tǒng)道德形態(tài)與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4]參見南京郵電大學信息產(chǎn)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編著:《中國反電信網(wǎng)絡詐騙藍皮書(2016年)》,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頁。因此互聯(lián)網(wǎng)募捐當中存在著大量的詐捐行為,需要進行相關的規(guī)制。

        通過百度搜索“捐款詐騙”,搜索到了78,500篇新聞資訊;而通過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檢索“捐款詐騙”,檢索到的結果僅有 1個——蔣某詐騙案[5]參見廣東省四會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粵1284刑初151號刑事判決書。,檢索“募捐詐騙”,沒有檢索到符合條件的數(shù)據(jù)。由此可見,大量的捐款詐騙行為還僅僅停留在道德評價層面,法律并未對其進行懲罰。

        (二)虛假募捐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以前文所提及的“羅爾事件”為例,一方面此類事件使得捐款人的捐款目的落空,遭受了財產(chǎn)損失;另一方面也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嚴重損害了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使得慈善募捐的公信力在我國大幅降低,給社會的慈善事業(yè)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虛假的募捐行為不符合我國的傳統(tǒng)道德形態(tài),在道德上是應當被譴責的行為;而在法律上,這種行為一方面侵犯了個人的財產(chǎn)法益,另外一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對社會秩序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具有很強的社會危害性,因此很多人呼吁嚴厲打擊虛假募捐行為。我國現(xiàn)行的司法解釋中已經(jīng)對某些類型的虛假募捐行為做了相關規(guī)定,例如,2011年3月1日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2條第3款即規(guī)定了“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應當從嚴從重處罰,然而,這一司法解釋所涉及的僅僅是“賑災募捐”當中的詐騙行為,在其他類型的捐款詐騙行為上仍然缺少有效的刑事法律規(guī)范,還是需要借助細致化的學理分析來解決這一問題。

        (三)捐款詐騙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

        目前學界對于捐款詐騙行為的系統(tǒng)化論述較少,且觀點不一。部分學者認為捐款詐騙的行為當中,被害人明知財產(chǎn)會產(chǎn)生減損卻仍然處分財產(chǎn),應當自我答責,因此捐款詐騙行為不具有可罰性;[6]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為陳毅堅,參見陳毅堅:“被害人目的落空與詐騙罪基于客觀歸責理論的教義學展開”,載《中外法學》2018年第2期。部分學者認為,捐款詐騙當中,被害人捐贈財產(chǎn)的行為是由于行為人的欺騙所導致的,被害人的財產(chǎn)損失可以歸責于行為人,因此捐款詐騙應當被依照詐騙罪處罰。[7]持此種觀點的學者主要為張明楷,參見張明楷:“論詐騙罪當中的財產(chǎn)損失”,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5期。此外有一些針對具體的熱點案件進行分析的文章,比如“羅爾”事件,有一些學者認為羅爾的行為成立詐騙罪,有一些學者認為羅爾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于法無據(jù)。[8]在“羅爾”事件發(fā)生后羅爾的行為的性質引發(fā)了大家的熱議,持有罪觀點的主要有陳發(fā)明,參見陳發(fā)明:“虛假網(wǎng)絡個人求助背后的刑法學基礎——以‘羅爾事件’為例”,載《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持無罪觀點的有洪莉鷗,參見洪莉鷗:“罪與非罪:‘羅爾事件’中羅爾行為的法律定性分析”,載《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而在司法實踐當中,對于捐款詐騙行為的關注也很少,有很多的捐款詐騙行為最后都沒有被認定成為是刑事犯罪而只認定成為了行政違法或者是其他犯罪,比如 “賴愛春不服贛州市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勞動教養(yǎng)決定案”[9]參見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贛中行終字第32號行政判決書。。在司法實踐當中對此類問題的關注也很少,前文當中所提及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當中,僅僅涉及了一句“以賑災募捐名義實施詐騙的”,依照詐騙罪的規(guī)定酌情從嚴懲處,但是這一解釋僅僅規(guī)定了“以賑災名義”所實施的詐騙,卻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實踐中對捐款詐騙行為如何定性、對于捐款詐騙行為如何處理的問題;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指導案例也沒有相關的內(nèi)容,在司法實踐當中對捐款詐騙行為的定性仍然莫衷一是。

        因此,上述疑問都是值得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應當通過細致化的研究和分類,來解決捐款詐騙行為的刑法適用問題。

        二、現(xiàn)行刑法中對詐騙罪的解釋

        如果想要對捐款詐騙行為進行類型化的細致分析,首先就要從現(xiàn)行刑法當中的詐騙罪切入,對于詐騙罪的構造等問題進行研究?,F(xiàn)行刑法當中,詐騙罪的構造為,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受騙人)產(chǎn)生或者繼續(xù)維持認識錯誤——對方基于認識錯誤處分(或交付)財產(chǎn)——行為人取得或者使第三者取得財產(chǎn)——被害人遭受財產(chǎn)損失。[10]Gunther Arzt&Ulrich Weber, Strafrencht Besonderer Teil Lehrbuch, Verlag Ernst und Werner Gieseking 2 000, S. 458ff;[日]平野龍一:《刑法概說》,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年版,第212頁;[日]西田典之:《刑法各論》,弘文堂2012年第6版,第189頁,轉引自張明楷:“三角詐騙的類型”,載《法學評論》2017年第1期,第9頁。將這一構造使用到捐款詐騙當中,無論是采取形式的個別財產(chǎn)損失說還是實質的個別財產(chǎn)損失說,[11]參見張明楷:“三角詐騙的類型”,載《法學評論》2017年第1期,第22頁。都能認定在捐款詐騙等單方給付行為當中被害人存在著財產(chǎn)減損,可關鍵問題是財產(chǎn)減損與認識錯誤之間的因果關系如何界定?財產(chǎn)減損可否認定成為是詐騙罪當中的財產(chǎn)損失?對于上述問題學界的觀點不一,主要存在著三種觀點:①無意識的自己加害[12]也有人稱其為“無意識的自我損害”。必要說;②無意識的自己加害不要說;③被害人目的落空說[13]參見陳毅堅:“捐贈詐騙的刑事可罰性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4期,第50~53頁。。以上三個學說都是關于詐騙罪的被害人的主觀狀態(tài)的爭議,其核心是關于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以及被害人是否認識到了財產(chǎn)的減損的結果。

        (一)無意識自己加害必要說

        這一學說認為,成立詐騙罪要求受騙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財產(chǎn)損失,即受騙人陷入錯誤后沒有意識的損害才是詐騙罪當中的財產(chǎn)損失,這是德國的少數(shù)派學說。[14]參見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頁。根據(jù)這一主張,在捐款詐騙類案件當中,受騙人在處分財產(chǎn)之前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己的財產(chǎn)付出是不會得到對價和補償?shù)?,相當于已?jīng)認識到了自己財產(chǎn)的減損,[15]財產(chǎn)處分財產(chǎn)減損與詐騙罪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意義上的財產(chǎn)損失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例如,有學者認為“財產(chǎn)處分中的財產(chǎn)減損并不考慮處分行為所獲得的對價補償,因此,使財產(chǎn)價值沒有變化,或者甚至使財產(chǎn)價值有所增長的財產(chǎn)處分是不存在的。但是,詐騙罪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意義上的財產(chǎn)損失則是對財產(chǎn)總量上的總體評價,處分行為所獲得的對價也應當考慮在內(nèi)?!保ㄍ蹁摚骸暗聡谭ㄔp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以德國司法判例為中心”,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10期,第40頁)因此,從對價和補償?shù)慕嵌葋砜?,如果沒有對價和補償,使得當事人的財產(chǎn)總量有所減少,就應當認定為詐騙罪客觀構成要件意義上的財產(chǎn)損失,但是在捐款、捐助等單方給付型的財產(chǎn)處分行為當中,對財產(chǎn)損失的判斷則不能僅僅依據(jù)財產(chǎn)總量的判斷,還應當綜合考慮被害人的目的,被害人捐贈時所帶有的特定社會目的(即慈善目的),也可以被認定成為是一種社會意義的而非經(jīng)濟意義的對價?;诖耍茯_人應當對財產(chǎn)的減損自我答責,從而排除行為人的罪責。[16]參見陳毅堅:“被害人目的落空與詐騙罪基于客觀歸責理論的教義學展開”,載《中外法學》2018年第2期,第438頁。

        這一主張認為,刑法當中的詐騙罪所保護的法益是“財產(chǎn)法益”,因此在受騙人認識到自己的財產(chǎn)不會得到相應的補償和對價時,已經(jīng)認識到了自己的財產(chǎn)有受到侵害的危險,在認識到了這種危險之后仍然處分自己的財產(chǎn),最終導致了財產(chǎn)的損失,這一損失不能歸責于行為人,應當由被害人自我答責。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往往以被害人同意、間接正犯等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認為立法者在立法時,就把“無意識的自己加害”作為詐騙罪的一個不成文的構成要件。[17]參見陳毅堅:“捐贈詐騙的刑事可罰性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4期,第50~51頁。被害人(或者是受騙人)有意識地自己加害時,應當根據(jù)被害人同意這一正當化事由來排除行為人的罪責;詐騙罪的本質是間接正犯,在有意識的自己加害時,因為被害人明知自己的財產(chǎn)損害,而不可能成為行為人的犯罪工具,欺騙者不成立間接正犯。[18]參見李海東:《刑法原理入門》,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174頁,他認為學界沒有一致認為利用他人的自害行為構成間接正犯,即便是肯定論者亦將其歸入“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者”的間接正犯類型中,并無單獨研究的必要。轉引自王立志: “認定詐騙罪必需“處分意識”——以‘不知情交付’類型的欺詐性取財案件為例”,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1期,第128頁。然而筆者認為,這些觀點和理由難以讓人信服。

        首先,被害人的同意能否成立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被害人有效的同意應當是其真實意思的體現(xiàn),亦即,被害人在沒有受到外在強制或者欺騙的情況下,基于自己的內(nèi)心判斷,所做出的反映其真實意志的承諾?!盵19]黎宏:“被害人承諾問題研究”,載《法學研究》2007年第1期,第92頁。因此,在捐款詐騙案當中,被告人所做出的承諾和同意,是基于虛假的信息所做出的承諾,應當是無效的承諾,或者說至少是有瑕疵的承諾。詐騙罪所產(chǎn)生的原因是原被告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每一個詐騙罪當中,受騙人都是基于這種信息不對稱而自愿處分了財物,如果不去考察其同意的具體內(nèi)容和條件,一概地認為被害人對于財產(chǎn)有減損有相應的認識就借用被害人同意來排除行為人的罪責是不恰當?shù)模@將過分地限縮詐騙罪的成立范圍,導致很多犯罪行為無法得到應有的刑事處罰。

        其次,被害人明知自己會受到財產(chǎn)損害時能否成為他人的犯罪工具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20]實際上,學界有人認為“利用他人的自害行為”是可以成為一種類型的間接正犯的,比如陳興良教授,參見陳興良:《口授刑法學(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版,第295頁。試想,如果一個人通過誘騙的方式,誘使他人做出自殘自傷甚至自殺的行為,這里的被害人也明知自己的身體健康會受到損害,難道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不成立間接正犯嗎?那么在被害人明知道自己的財產(chǎn)會受到損害,并且因為行為人的欺騙而進行了自己加害時,為什么不成立間接正犯呢?二者的區(qū)別在哪里呢?難道僅僅是一個是人身法益一個是財產(chǎn)法益嗎?這些問題都沒有有效的論證,就草率地認為“在有意識的自己加害時,不可能成為行為人的犯罪工具”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結論。

        最后,詐騙罪“將無意識的自己加害”作為詐騙罪的一個不成文的構成要件也缺乏相應的論證,德國的判例并沒有承認這種觀點。[21]RGSt 52, 134(136); RGSt 70, 255(256); BGHSt 19, 37(45),轉引自陳毅堅:“捐贈詐騙的刑事可罰性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4期,第50頁。支持者認為,詐騙罪是通過虛構或者隱瞞信息,使得被騙人產(chǎn)生與事實不一致的想象,并且基于這種想象處分財產(chǎn),而在想象與事實一致時是不成立詐騙罪的,因此被害人的想象應當是財產(chǎn)不會受到損失,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要包括無意識的自己加害。但是這種想象是否應該包含結果呢?詐騙罪是基于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因此想象和事實不一致,實際上是指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在正常的交易活動當中也是存在風險的,當事人也會意識到可能存在的財產(chǎn)損害。比如在貸款詐騙當中,一般來說銀行都會考慮到借款人有著難以償還的風險,會在綜合考量借款人的信用、償還能力等以及借款用途等多種因素后決定是否提供借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或者是其工作人員)就已經(jīng)對于財產(chǎn)的損失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要求被害人對于財產(chǎn)損害是無意識的過于苛刻,不符合現(xiàn)實,不可能將其作為詐騙罪不成文的構成要件。

        因此,綜上所述,無意識自己加害必要說并不合理,其論證是有瑕疵的。而且,根據(jù)這一觀點會得出捐款詐騙等詐騙情形是無罪的結論,顯然不符合國民規(guī)范意識,也不能很好地處理司法實踐當中的相關問題。

        (二)無意識自己加害不要說

        這種學說正是看到了無意識自己加害必要說的不合理之處,站在了其對立面,主張詐騙罪不需要無意識的自己加害,在這種觀點下,“所有的目的失敗案件都構成詐騙罪”。[22]Herzberg, Funktion und Bedeutung des Merkmals “Irrtum” in §263 StGB, GA 1977, S.295 ff,轉引自陳毅堅:“捐贈詐騙的刑事可罰性研究”,載《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4期,第50頁。這種觀點認為,如果被害人對于財產(chǎn)的減損是無意識的,那么被害人的處分當然是不自由的,但是從反面來說,被害人的處分不自由的時候,被害人對財產(chǎn)損失未必都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說,即便當事人對于財產(chǎn)的減損是有意識的,只要被害人的處分是基于虛假信息的不自由的處分,均可認為是財產(chǎn)損失,且排除被害人對這種財產(chǎn)損失的責任。因此,按照這種觀點,財產(chǎn)處分的自由性,是判斷財產(chǎn)損失的重要標準,捐款詐騙的行為侵犯了當事人處分財產(chǎn)的處置自由,具有刑事可罰性。

        但是這種學說是很危險的,會過分地擴張詐騙罪的處罰范圍。事實上,如上文所述,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任何交易都是存在著相應的風險的,有一些人在正常的民商事交易當中,會存在一些投機行為——即認識到了風險但仍然處分相關財物,最后遭受了相關的損失,但此時被害人已經(jīng)認識到了風險卻沒有審慎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因此缺乏刑法保護的必要性,[23]參見車浩:“自我決定權與刑法家長主義”,載《中國法學》2012年第1期,第95頁。但是仍然可以采取民法等形式來進行追償。[24]參見黎宏、劉軍強:“被害人懷疑對詐騙罪認定影響研究”,載劉艷紅主編:《財產(chǎn)犯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52頁。試想,在日常生活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廣告宣傳,這些廣告為了實現(xiàn)宣傳目標總會夸大產(chǎn)品的一些功能,購買者也會對這些宣傳產(chǎn)生懷疑,但是仍然會進行購買,最后購買的目的失敗了也要認定商家是詐騙罪嗎?比如我們曾經(jīng)耳熟能詳?shù)囊痪鋸V告語——“農(nóng)夫山泉有點甜”,事實上“農(nóng)夫山泉”礦泉水是不甜的,基于“有點甜”購買礦泉水的人難道被詐騙了嗎?難道要對農(nóng)夫山泉公司以詐騙罪論處嗎?事實上,在實務當中,這種行為一般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所規(guī)制的虛假宣傳行為,而不會被以刑事詐騙論處。刑法是具有最后性的社會規(guī)范,應當具有足夠的謙抑性,刑法所保護的應當是社會關系當中具有公共性和重要性的利益。[25]參見曲新久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綜上,無意識自己加害不要說也難以讓大家接受,甚至違背了刑法應當具有的謙抑性,會使得刑罰過度擴張。

        (三)被害人目的落空說

        這種學說是對上述兩種學說的折中,上述兩種學說的立場都過于極端,因此被害人目的落空說對二者進行了修正,認為在募捐詐騙這種單方給付的場合下,財產(chǎn)處分人不會獲得相應的財產(chǎn)對價的情況下,財產(chǎn)處分人所付出的財產(chǎn)不是基于經(jīng)濟利益的考量,而是立足于一定的社會目的;如果交付財產(chǎn)后財產(chǎn)處分人的社會目的得以實現(xiàn),那么對于財產(chǎn)處分人而言就不存在損失;但是如果在交付財產(chǎn)后財產(chǎn)處分人的社會目的沒有實現(xiàn)或者是實現(xiàn)的結果有重大瑕疵,那么就應當認定處分人有財產(chǎn)損失。[26]參見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頁.有的學者還基于目的落空說,對詐騙案件當中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進行了分類梳理:(1)在經(jīng)濟交易類的案件當中,應當以經(jīng)濟的財產(chǎn)說認定財產(chǎn)損失;(2)在單方給付的案件當中,應當根據(jù)被害人目的落空說來認定財產(chǎn)損失;(3)在二者兼具的混合合同類型當中,應當先肯定經(jīng)濟損失,然后再根據(jù)被害人的目的落空說判斷損失。[27]參見蔡桂生:“論詐騙罪中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及排除——以捐助、補助詐騙案件為中心”,載《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9期,第53~55頁。

        當然,目的落空說所認為的處分目的一般是約定的使用目的,而且這種目的應當是社會的或者是道德的,約定使用的目的之外的目的落空并不在刑法所保護的范圍內(nèi)。

        綜上所述,目的落空說在處理捐款詐騙類的問題當中比較合理,一方面能夠打擊犯罪,懲罰捐款詐騙這種不正當行為;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刑法作為一種具有最后性的社會規(guī)范的謙抑。

        (四)總結

        概而論之,關于詐騙罪當中的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的三種立場當中,無意識自己加害必要說與無意識自己加害不要說的立場都過于極端,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弊端。而被害人目的落空說采折中的立場,一方面它肯定了捐款詐騙這種單方給付型的有意識自己加害的行為的可罰性,另一方面又沒有使得詐騙罪的處罰范圍過度擴張,是合理的。被害人目的落空說已經(jīng)成為了德國的通說,日本的判例也采用了這樣的立場。[28]參見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252頁。在我國刑法理論界,亦有許多學者采用目的落空說的立場。[29]例如,張明楷在《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中第52~53頁,闡述了類似的立場;蔡桂生在前注27的論文“論詐騙罪中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及排除——以捐助、補助詐騙案件為中心”當中也采用了類似立場。

        關于單方給付行為的財產(chǎn)損失的認定的學說,大致脈絡歸納如下(圖一):

        圖一

        三、現(xiàn)行刑法在捐款詐騙行為當中的適用

        前文已經(jīng)梳理了在捐款詐騙當中的財產(chǎn)損失認定的問題,但是對于詐騙罪而言,除了財產(chǎn)損失之外還有其他的問題,比如欺詐行為如何認定的問題。欺詐行為從實質上而言是使對方產(chǎn)生了錯誤認識,并基于此處分財產(chǎn)的行為;從形式上說欺詐行為包括兩類:一類是虛構事實的欺騙行為,另一類是隱瞞真相的欺騙行為。[30]參見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000頁。而且,在認定欺詐行為時,還要判斷行為人所虛構或者隱瞞的內(nèi)容是否足夠重要。[31]參見車浩:《車浩的刑法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48~149頁。此外,對于捐款詐騙行為也未必僅僅能夠構成詐騙罪,也有可能構成其他犯罪,因此應當對捐款詐騙行為進行類型化分析,以便對其做出準確的定性。本文嘗試以欺詐行為作為出發(fā)點進行分類,主要類別如下:(1)虛構隱瞞關鍵信息;(2)虛構隱瞞非關鍵信息。本文將重點對這兩類情況進行研究,討論相應的入罪、出罪情況;而詐騙罪是一個故意的財產(chǎn)犯罪,要求行為人應當在事前或者是事中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欺騙他人的故意,但是對于募得款項后臨時起意改變其用途的,也欺騙了捐贈人,使得捐贈人的目的落空,這類行為當然不能以詐騙罪論處,但是仍然有構成其他犯罪的空間,因此在對上述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討論后,本文將對募得款項后改變用途的行為展開研究。

        (一)虛構(隱瞞)關鍵信息的可罰性分析

        201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當中的第八章,專門規(guī)定了信息公開,在第73、74條當中,還特別地規(guī)定了慈善組織在公開和定向募捐當中的信息公開義務,《慈善法》中認為慈善組織應當公開的信息是募捐情況、募得款物的管理使用情況以及募捐項目實施情況。[32]參見何華兵:“《慈善法》背景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立法現(xiàn)狀及其問題研究”,載《中國行政管理》,2 017年第1期,第41~42頁。募捐是一個應當公開透明的活動,這樣才便于慈善活動接受捐贈人以及社會的監(jiān)督。對于一個募捐活動而言,信息公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組織者的義務,但是在這些繁雜的信息當中,究竟什么才是關鍵信息呢?筆者認為,在募捐當中的關鍵信息是指那些會對捐贈者的捐贈意愿以及捐贈金額產(chǎn)生影響的信息。具體而言,就是募捐的目的,亦即募捐所得的款項的目標用途以及目標金額,如果用途是救助一些個人,那么還應當包括這些被救助者(慈善法上稱受益人)的身份證明、經(jīng)濟狀況等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對于捐贈意愿以及捐贈金額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捐贈在本質上是一個贈與合同,合同成立的需要要約和承諾,訂立合同的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承諾生效合同即成立。[33]參見李永軍主編:《債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05~119頁、第191~193頁。在募捐當中,募集人組織捐款活動可以視作是一個要約,捐款人處分自己的財物進行捐款的意思表示是承諾,要約與承諾達成一致以后合同即已成立,并在捐款人捐贈財物時得到履行,在這種合同當中,要約與承諾所指向的內(nèi)容即為,捐贈給什么人或者是單位(應當包含個人或者單位的相關情況),用于什么樣的用途,而募捐人的要約本身還包含著想要募集的金額的目標,捐贈人的承諾則包含著捐贈的金額,因此這些會對捐款人的意思表示產(chǎn)生影響的信息,即要約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募捐活動當中的關鍵信息,而其他的附隨性信息則屬于非關鍵信息。

        關鍵信息與非關鍵信息的區(qū)分,是判斷欺詐行為成立與否的重要標準,對于關鍵信息進行欺瞞的應當認為欺詐行為成立,在成立欺詐行為后再依據(jù)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進行分析;對于非關鍵信息的欺瞞則原則上不成立欺詐行為,應當根據(jù)具體的情況考慮認定為詐騙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或者是無罪。

        1. 對于募捐所得款項的目標用途的欺瞞

        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要求的是具有欺騙的故意和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34]參見阮齊林:《中國刑法各罪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94~299頁。這就要求行為人在詐騙時應當具有將財物據(jù)為己有或者是給與自己有關系的其他人占有的動機。因此,在行為人欺瞞募捐所得款項的用途的時候,應當區(qū)分是個人占有還是其他目的。

        例一:甲欲募集一筆款項用于幫助HIV患者治病,但是由于害怕人們因歧視HIV患者而不捐款,因此謊稱募集款項是用于幫助乙肝患者治療疾病的。在成功募集到款項后,甲將全部款項購買了能夠抑制患者體內(nèi)的HIV病毒的藥物,并且免費將其發(fā)放給HIV患者。

        例二:吳某某于2017年初開始假冒僧尼身份,以修建庵堂和雕刻佛像等名義,到某市各村莊募捐。2017年5月某日,吳某某在甲村莊向孫某1募捐得人民幣100元,并留下聯(lián)系電話,請孫某1代其宣傳募捐,后來孫某1幫助其收集了兩次捐款,一次是2400元,另一次是1600元,共計4000元;2017年6月18日,吳某某騎車到乙村莊,以相同的名義,向黃某、肖某、陳某、蘇某、吳某等人募捐,共獲得捐款人民幣1700元;2017年6月某日,吳某某在丙村莊又以相同的名義,向雷某、高某、朱某榮募捐得人民幣100元。吳某某在甲乙丙三個村莊共騙得捐款人民幣5900元,并將其全部用于個人生活。[35]參見廣東省雷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粵0882刑初605號刑事判決書。

        在上述兩個例子當中,例一當中的甲應當是無罪的;例二當中的乙應當構成詐騙罪。這樣的差別是由于二者的行為性質不同,例一中的甲在募捐的時候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不符合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而例二中的吳某某則是假冒僧尼,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募集款項的主觀目的,符合詐騙罪的主觀構成構成要件,在客觀上具有假冒僧尼的欺騙行為,被害人們也陷入了錯誤認識誤以為其是僧尼,并且基于此向其“捐款”,最后被害人修建庵堂和雕刻佛像的目的也落空了,有財產(chǎn)損失,因此吳某某的行為完全符合詐騙罪的構造,應當以詐騙罪論處。

        但對于例一當中的甲,可能會有人認為,給HIV患者使用的目的可以被認為是甲的非法占有目的,給HIV患者的使用只是在其占有后的用途而已,其行為仍然是先通過假借為給乙肝患者治療疾病的名義募集款項,然后捐款人基于這樣的錯誤認識將財產(chǎn)處分給了甲,然后甲以此占有了財產(chǎn),無論甲最后是用于個人生活還是用于HIV患者的治療,其行為至此已經(jīng)構成詐騙罪的既遂。

        因此,對于例一的爭議主要是甲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是指明知是他人財產(chǎn),而將其轉歸自己或者第三人“非法所有”并排除權利人所有的一種主觀愿望。[36]參見王延祥:“如何認定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載《政治與法律》2003年第 3期,第 130~135頁,轉引自張志勇、吳聲編著:《詐騙罪專題整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頁。根據(jù)這一定義,似乎可以認定甲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甲明知捐款是捐款人所有的財產(chǎn),但仍然想將其轉歸HIV患者們所有,似乎這樣認定是比較合理的。張明楷教授認為詐騙罪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包含了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37]參見張明楷:《詐騙罪與金融詐騙罪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316頁,排除意思主要是指排除權利人對財物的支配,利用意思是指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林山田教授認為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除了欺詐的故意之外還應當包括獲得財產(chǎn)性利益或者使第三人得之的獲利意圖。[38]參見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316頁??墒窃诶划斨?,甲自始至終都沒有利用意思,甲的行為只是為了使募捐更容易而采用的一種宣傳手段,因此我們很難認定甲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甲所實施的是一個純粹的利他的公益行為,因此本文認為甲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此外,就算甲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難以認定被害人存在財產(chǎn)損失,根據(jù)被害人目的落空說的觀點,在捐款這種單方給付財產(chǎn)處分行為,判斷被害人有財產(chǎn)損失應當是在約定的使用目的落空的情況下才能認定財產(chǎn)損失,而這種目的一般是被認為是社會目的而不是那種直接的目的,在例一當中捐款人的目的就是將這筆錢用于慈善,救助病人,甲最終也確實將這筆錢用于救助了病人,捐款人們的慈善、救人的目的沒有落空,沒有財產(chǎn)損失,也不應當構成詐騙罪。例如,一個為了救助非典患者而成立的基金會在非典被攻克后轉而救助癌癥患者,難道也認為基金會的捐贈者們的目的落空了?募集這筆資金的人成立詐騙罪?顯然,這種行為在法律上不具有非難可能性。

        在捐款行為當中,捐款人一般的目的是實現(xiàn)某種社會公益目標,或者是扶貧救弱,這種目的往往是“利公”或者是“利他”的。具體判斷捐款人的捐款目的有沒有落空,則應當依據(jù)規(guī)范和社會一般觀念來進行判斷。從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慈善法》的第3條給慈善活動下的定義是“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chǎn)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一)扶貧、濟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yōu)撫;(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wèi)生事件等突發(fā)事件造成的損害;(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事業(yè)的發(fā)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六)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其他公益活動?!币簿褪钦f,捐贈人進行捐贈的核心目的在于進行一次慈善活動,無論是捐給這個項目還是那個項目,無論是救助HIV病人還是救助癌癥病人,只要募捐所得的財產(chǎn)最后被用于《慈善法》所規(guī)定的“慈善活動”當中,就應當認為,捐款人的慈善目的已經(jīng)得到實現(xiàn),其約定的使用目的沒有落空。而在社會一般觀念的角度來看,除了上述規(guī)范所認可的慈善活動之外,國民受傳統(tǒng)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的影響,往往會有“行善積德”的觀念,[39]參見曾禮:“讓行善積德理念回歸人心”,載《南方日報》2012年06月13日。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對于“乞討者”,國民往往會給予一定的幫助,以及對于一些宗教組織或者是宗教場所、宗教設施等,宗教的信徒也往往會捐出財產(chǎn)對宗教活動的發(fā)展予以協(xié)助,在這些情形下,就要靠國民的一般社會觀念來判斷其目的是否有落空,比如在捐款幫助“乞討者”時,“乞討者”到底是不是一個需要救助的人就很關鍵,如果“乞討者”用以乞討的事由是虛假的,那么就應當認定為捐款人的目的落空,比如,偽裝成殘疾人的“乞討者”,其乞討行為就應當被認定為詐騙,捐款人捐贈給其的財物,就應當被認定成為是財產(chǎn)損失。而對于宗教活動當中,捐贈給宗教組織的財產(chǎn)以及用于修繕宗教場所、宗教設施的捐款,只要其確實被用于相應的宗教用途,也就不算是財產(chǎn)損失,但如果被挪作他用(比如被相關工作人員侵占)那么就應當認定為是捐款人的財產(chǎn)損失。

        因此,在行為人欺瞞募捐所得款項的用途的時候,應當從規(guī)范和一般社會觀念的角度去具體評判其最終的用途有沒有使得捐款人的目的落空;從規(guī)范的角度,只要符合《慈善法》所規(guī)定的慈善活動的有關規(guī)定,就不宜認定為財產(chǎn)損失;從一般社會觀念的角度,只要相應的活動被一般社會觀念認可為捐助也就不認定其為財產(chǎn)損失。

        而“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與“被害人目的落空”當中的被害人的目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即,非法占有目的是主觀構成要件層面的,“被害人目的落空”則是在客觀構成要件當中認定被害人的財產(chǎn)損失。綜合上文的論述,這種“非法占有目的”,就是行為人在募集款項時有沒有將其所募得的款項用于規(guī)范和一般社會觀念層次上慈善活動以外的活動,并且對于該財產(chǎn)具有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的主觀目的,或者說是使自己或第三人獲得財產(chǎn)性利益的獲利意圖。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雖然欺瞞了捐款人,但是其主觀上對該財產(chǎn)的使用目的和計劃仍然是公益慈善用途的計劃,那么則不構成非法占有目的;反之,如果是為了使自己或者是第三人得利的意圖,有排除捐款人對該財物的使用的排除意思和自己或第三人使用該財物的利用意思,那么就可以認定為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綜上所述,對于捐款詐騙行為的詐騙罪認定,一方面應當考察客觀上捐贈人的目的是否落空,這是客觀構成要件當中財產(chǎn)損失認定的關鍵要素;另一方面則應當考察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就是是否有將募得的財物用于慈善用途之外的獲利意圖以及對于捐贈人的財產(chǎn)的排除和利用意思。根據(jù)我國刑法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學說,從這兩個方面來考察一個捐款詐騙行為的刑事可罰性。

        2. 對于被救助者的相關情況的欺瞞

        如前所述,在被救助者是個人的情況下,被救助者的身份證明、經(jīng)濟狀況等相關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這些信息會極大程度的影響人們的捐助意愿和捐款數(shù)額。

        例三:2016年9月廣東深圳的羅某的女兒被檢查出白血病,羅某開始在網(wǎng)上陸續(xù)發(fā)文求助,同年11月,羅某通過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發(fā)文,稱自己家境貧寒以致女兒求醫(yī)無門,但實際上羅某家境殷實有多套房產(chǎn),其女兒的醫(yī)藥費大部分都是由醫(yī)保所負擔的。微信文章《羅一笑,你給我站?。≌嫦?,你也給我站住!》一文迅速積累起了200多萬贊賞金,事后羅某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被曝光。[40]參見“羅一笑,你給我站??!真相,你也給我站??!”,https://mp.weixin.qq.com/s/YSg6JmRpbtwPcYmyL Jesxg,最后訪問時間:2018年11月3日。

        在例三當中,羅某虛構了自己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并且隱瞞了其女兒的醫(yī)藥費大部分在由醫(yī)保負擔的事實,這一行為可以被認定成為是欺騙行為。而網(wǎng)友基于這些虛假信息,產(chǎn)生了錯誤認識,對羅某的及其女兒有同情、悲憫等心情,并進行了捐款,而最后羅某的女兒不需要這筆錢的救助,網(wǎng)友們捐款的目的落空了,產(chǎn)生了財產(chǎn)損失,可以認為羅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試想,一個理性的人在捐款救助他人時一定會結合被救助人的經(jīng)濟狀況選擇是否進行救助,也會根據(jù)這個人的身份信息以及品德等考量其是否值得被救助,因此在經(jīng)濟狀況以及身份信息上進行欺瞞、虛構,應當屬于欺騙行為。如果一個億萬富翁向我們求助,說他難以負擔高額的抗癌藥物的費用,我們會救助嗎?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其實經(jīng)濟狀況還不如這個求助的億萬富翁。因此被救助人的身份信息、經(jīng)濟狀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如果對這些信息進行虛構,利用這些虛假信息去募捐,應當構成詐騙罪。而從規(guī)范的角度而言,隱瞞被救助者的真實情況,最終使得一個本質上“不弱”的人受到了大家的救助,是違背了《慈善法》當中關于慈善活動的定義的,慈善活動是用來“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yōu)撫”的,救助一個根本不需要大家的救助的人,顯然使得捐款人的目的落空了。

        3. 對于募捐的目標金額的欺瞞

        募捐的目標金額對于一次募捐活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絕大部分的募捐活動都會公示募捐的目標金額。募捐的目標金額也是募捐活動的關鍵信息之一,對于目標金額的欺瞞屬于欺詐行為,但并不一定都能認定為詐騙罪,還應當分析其主觀目的以及欺騙行為與是否會喚起被害人的錯誤認識。

        例四:A在組織募捐時,故意不公示募捐的目標金額,覺得這樣可以募集到更多的金額,后來果然募集到了更多的財物。

        例五:B在組織募捐時,覺得自己不能白白的組織一次募捐,因此故意將對外公布的目標金額調整為原本的募捐的目標金額的1.5倍,想要將多募集的財物據(jù)為己有。

        例六:C在組織募捐時,覺得大家的捐款熱情很高,因此故意地將對外公布的目標金額抬高,想要將多募集的部分轉做其他公益用途或者是更好地幫助被救助者。

        A、B、C三人均實施了欺瞞募捐的目標金額的行為,A所實施的是隱瞞的行為,而B、C所實施的是虛構行為。詐騙罪是通過虛構或者隱瞞信息,喚起被騙人產(chǎn)生與事實不一致的想象,而且這種想象應當是對于行為人的詐騙行為有利的想象。在例四當中,A的隱瞞行為確實會喚起捐款者對于所需款項的想象,但這種想象未必會一定有利于行為人,換言之捐款者可能會把目標金額想象的更高,也有可能會想象的更低,這種情況下,即便最后募集到了更多的財物,也很難認定多募集到的財物與隱瞞目標金額的行為之間有必然且穩(wěn)定的因果聯(lián)系,缺乏相應的因果關系則難以歸罪。而且在欠缺目標金額這樣一個重要信息的情況下捐款者仍然不加詢問也不進行審慎地考量,便草率地捐款,捐款者即便有損失也應當自我答責,從而排除行為人的罪責。

        而對于例五、例六當中的 B、C,虛構的過高的目標金額會使得捐款者誤以為他們需要的更多,從而捐出更多的財產(chǎn),符合詐騙罪的構造。但是B和C亦有不同,在二人均實行了欺詐行為的基礎上,應當區(qū)分二人的主觀目的。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B具有排除捐款人的使用和自己利用的意思,有獲利意圖,因此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符合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同時被害人處分財物的目的落空了,財物沒有被用于公益慈善用途,被害人有財產(chǎn)損失,符合詐騙罪的客觀構成要件,應當認定為詐騙罪。

        (二)虛構非關鍵信息的可罰性分析

        募捐活動當中,除了上述的關鍵信息之外,還有一些非關鍵性信息,比如說他人的捐款金額、已經(jīng)募集到了的金額等。這些信息之所以是非關鍵信息,是因為在一個捐贈合同當中,這些信息并不是成立一個捐贈合同所必要的要件要素。對于這些非關鍵性的信息,一般而言,隱瞞并不會喚起捐款人產(chǎn)生有利于其的錯誤認識,所以對于非關鍵信息的捐款詐騙一般只是虛構信息。這種非關鍵信息的虛構,并不能成立詐騙罪當中的欺詐行為,因此原則上應當按照無罪或者是詐騙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處理。

        例七(攀比捐款案):D在募集捐款時,在捐贈名單上填入了虛假的金額,以提高捐贈者們的捐款熱情,最后導致捐贈者們攀比捐款,做出了超出其經(jīng)濟實力的捐贈。

        例八:E募集捐款時故意宣稱已經(jīng)募集到的款項低于實際募集到的款項,想以此募集到更多的財物,并據(jù)為己有。

        例九:F募集捐款時故意宣稱已經(jīng)募集到的款項低于實際募集到的款項,想以此募集到更多的財物,以便更好地為公益目標服務。

        在例七當中D實施了欺騙行為,而捐贈者們也確實產(chǎn)生了錯誤認識,并且基于攀比的目的捐贈了財物,最后攀比的目的也落空了(因為實際上其他捐贈者未捐贈如名單上所記載的一樣的金額,實際上捐贈者們之間并未形成真實有效的攀比)。但是如前文所述,攀比捐款的目的是一個約定之外的目的,此時的目的落空不被認定成為是財產(chǎn)損失,其捐款的核心目的是達到了的,這種基于虛榮心而產(chǎn)生的攀比捐款目的僅僅只是一個隨附性的事項,這種隨附性事項的錯誤并不是有關法益的錯誤,因此否定詐騙罪的成立。[41]參見[日]山口厚:《刑法各論》,王昭武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頁。

        而在例八和例九當中,E和F謊稱募集到的金額更低,以此激起了人們捐款的愿望,實施了欺騙行為,但是E和F的欺騙行為并不能成立詐騙罪意義上的欺詐行為,如前所述,這種隱瞞非關鍵信息的行為,不會對捐贈人的意思表示產(chǎn)生影響,捐贈人并沒有對贈與合同的要約和承諾中的事項產(chǎn)生錯誤認識,行為人所實施的欺騙行為與捐贈人捐贈財產(chǎn)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緊密,僅僅虛構非關鍵信息,也沒有創(chuàng)設“不被法所容許的風險”[42][德]烏爾斯·金德霍伊澤爾:《德國刑法總論教科書》,蔡桂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3頁。,沒有辦法進行客觀歸責。[43]前注42的書中所使用的譯法為“客觀歸屬”,而其他大部分學者的譯法均為“客觀歸責”,例如前注16陳毅堅的文章、周光權:“客觀歸責論在財產(chǎn)犯罪案件中的運用”,載《比較法研究》2018年第3期以及張明楷:“論緩和的結果歸屬”,載《中國法學》2019年第3期,大部分學者都采用了“客觀歸責”這一用語,因此為了更符合當今我國刑法學界的通用用語,筆者采用“客觀歸責”這一用語,關于這一用語的具體翻譯與選用,參見吳玉梅:《德國刑法中的客觀歸責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頁。因此,捐款人捐出財產(chǎn)的行為并不能歸責于行為人,但是E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符合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并且也進行了虛構事實的欺騙行為,著手實施了欺騙行為,但由于虛構的內(nèi)容使用的欺騙方法有錯誤,使得最后的結果無法歸屬于其行為,因此應當認定其為詐騙罪的未遂犯;F則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符合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虛構已募集的資金只是一個募捐手段而已,不應當成立詐騙罪而應當無罪。

        (三)捐贈人目的落空:募集款項成功后改變用途的可罰性分析

        詐騙罪的主觀構成要件是欺騙故意和非法占有目的,這種主觀故意應該是事前或者是事中的故意,因此在募捐成功后改變用途的很難構成詐騙罪;而且在客觀構成要件上,詐騙罪還要求行為人有欺騙行為,這種欺騙行為也應當是事前或者是事中的欺騙,募集款項成功后改變用途的也很難認定其有欺騙行為。因此,從構成要件的該當性角度分析,募集款項成功后事后改變款項用途的行為不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不構成詐騙罪。

        因此,這種事后改變用途的行為,因為缺少欺騙行為以及欺騙故意等詐騙罪的構成要件而不能為詐騙罪。但是這種行為也不是合法的,其行為仍然具有刑事可罰性,具體的罪責形式則要根據(jù)款項的性質、行為人的身份、改變后的用途以及募捐人與受益人之間的關系等,進行具體分析。例如,某村村長如果侵吞為村子募集所得的賑災捐款,根據(jù)《刑法》第91條的規(guī)定,賑災捐款屬于“用于扶貧和其他公益事業(yè)的社會捐助或者專項基金的財產(chǎn)”,可以被認定成為是公共財物,根據(j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這一立法解釋,“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協(xié)助人民政府從事社會捐助公益事業(yè)款物的管理工作”,屬于刑法第 93條第2款規(guī)定的“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因此其可以被認定成為是貪污罪。當然,如果身份、款項的性質以及改變后的用途均有所變化的話,則可以按照侵占罪、職務侵占罪以及挪用資金罪等來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四)總結

        關于捐款詐騙行為的刑法適用,筆者對以上探究的總結如下表(表一):

        表一

        以上內(nèi)容是對捐款詐騙行為的學理化分類,對于具體考察一個捐款詐騙行為是否屬于犯罪,應當首先從欺騙行為開始判斷,如果是事前的或事中的欺騙,則進入詐騙罪的審查;如果是事后對募集款項用途的改變,則應當排除詐騙罪的適用,依照其行為的具體內(nèi)容選擇適用侵占罪等其他罪名。對于進入詐騙罪審查的捐款詐騙行為,則應當從主客觀構成要件的兩個層面進行審查分析,在主觀構成要件上,要審查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是否存在;在客觀構成要件上,要依據(jù)“被害人目的落空說”審查捐款人是否存在財產(chǎn)損失,以及這一財產(chǎn)損失和行為人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客觀歸責的問題。

        結 論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捐款詐騙行為應當堅持依據(jù)被害人目的落空說判斷財產(chǎn)損失,在約定目的之內(nèi)的目的落空應當認定為財產(chǎn)損失,約定目的之外的目的落空不應認定為財產(chǎn)損失。捐款詐騙行為,原則上都應當認定為詐騙罪,但是我國刑法目前面對捐款詐騙行為,規(guī)制不力,顯得謙抑有余而計較不足,尤其是伴隨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水滴籌、輕松籌等互聯(lián)網(wǎng)慈善募捐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捐款詐騙行為搭上網(wǎng)絡的便車,呈現(xiàn)逐步增長的惡劣趨勢,因此需要刑法發(fā)揮其作為具有最后性的社會規(guī)范的作用,嚴厲打擊不法的捐款詐騙行為,以此保障募捐活動的有序性。

        猜你喜歡
        落空財產(chǎn)損失詐騙罪
        因為長大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繪畫
        軍工文化(2019年10期)2019-11-22 08:05:26
        合同詐騙罪存廢問題研究
        詐騙罪被害人被害分析與預防
        刑法論叢(2018年2期)2018-10-10 03:32:48
        論詐騙罪的財產(chǎn)損失類型化研究
        ——兼論“二維碼偷換案”
        法制博覽(2018年17期)2018-01-22 23:16:56
        嗯,這是那孩童般永不落空的驚喜
        Coco薇(2017年10期)2017-10-12 18:45:27
        詐騙罪
        方圓(2016年23期)2017-02-05 15:14:08
        惡意透支后還了錢“信用卡詐騙罪”仍會找上門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3
        瘋狂的“殺手”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国产99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av|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人妻av午夜综合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 欧洲色综合| 一区二区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性色av无码中文av有码vr|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偷| 白白色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亚洲男人第一无码av网站|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中文字幕亚洲永久精品| 男人扒开女人双腿猛进视频|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网站|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五月天| 男人的天堂免费a级毛片无码| 伊人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高潮紧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精品|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日本特黄a级高清免费大片|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妻大战黑人20p| 日韩高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 精品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97se色综合一区二区二区|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