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通
河南省南陽市骨科醫(yī)院脊柱微創(chuàng)科 473000
脊柱骨折大約占全身骨折的6%[1],在臨床較為常見,從解剖學角度看,脊柱胸腰段處于胸椎曲以后、腰椎曲以前的交界處,此處所承受全身的壓力最大,當遭受暴擊后極易發(fā)生骨折現象,因此胸腰段骨折占脊柱骨折的60%以上。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胸腰段骨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往臨床多采用傳統(tǒng)切口手術進行內固定治療,隨著微創(chuàng)及椎弓根螺釘技術的發(fā)展,此項技術已逐漸在臨床得到應用,由于該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預后快等特點,已逐漸被臨床醫(yī)生接納及重視。本文對本院收治的89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不同的手術治療方式,旨在分析有效性及可行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共89例。所有患者經過CT及X線片檢查已確診,無神經損傷臨床表現,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手術禁忌證、病理性骨折等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傳統(tǒng)組、研究組。其中傳統(tǒng)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27~58歲,平均年齡(42.56±6.17)歲;損傷部位:T1012例,T1217例,L215例。研究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齡25~60歲,平均年齡(43.23±5.70)歲;損傷部位:T1013例,T1216例,L216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平均年齡、損傷部位等)進行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術治療,患者俯臥位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首先經X線定位傷椎,以傷椎為中點,沿椎體的椎弓根體表投影處行4個后路小切口,充分暴露傷椎及鄰近椎體,采用C形臂確定椎弓根螺釘的進針角度,在傷椎部位兩側進行打孔操作;進針部位及方法以損傷部位為準,胸椎損傷者采用Cinotti法在關節(jié)突處進針,而腰椎損傷則采用Magerl法在橫突部進針;鉆孔以后經椎弓根螺釘置入傷椎鄰近上下椎體內部,置入連接棒,固定螺釘及連接棒,實施器械骨折復位;沖洗切口不置引流管,結束手術。傳統(tǒng)組采用傳統(tǒng)切口手術,患者俯臥位并全身麻醉,方法同研究組相同做切口暴露進針部位,進行定位操作,置入椎弓根螺釘,采用連接棒與螺釘固定,撐開椎間隙以矯正畸形,恢復傷椎正常結構,置入引流管,清洗傷口并包扎,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及住院天數情況。(2)后凸Cobb角[2]:在患者手術前、術后1d、術后3個月的X線片上測定傷椎的后凸Cobb角,從傷椎的上側椎體上部及下側椎體下部畫一平行于椎體的線,對此兩橫線各做一垂直線,兩垂直線的夾角即為Cobb角。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數均低于傳統(tǒng)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對比
注:與傳統(tǒng)組比較,★P<0.05。
2.2 兩組后凸Cobb角比較 兩組術后1d、術后3個月后凸Cobb角均小于術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后凸Cobb角差異對比
注:與術前比較,●P<0.05。
脊柱胸腰段骨折屬于較為常見的脊柱骨折類型,由于我國交通業(yè)及建筑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使得脊柱胸腰段骨折發(fā)病率居高不下。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的主要治療方法,目前對于脊柱胸腰段骨折有多種術式,傳統(tǒng)切開內固定術在臨床較多見,但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后路椎弓根螺釘固定術逐漸在臨床發(fā)展應用。采用何種術式來減少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手術創(chuàng)傷,在臨床具有重要意義[3]。
本文中,通過對比兩種術式發(fā)現,傳統(tǒng)手術術式采用傳統(tǒng)手術入路的方式,因需要獲得清晰的術野,因此在操作上需要大面積剝離椎旁肌、多裂肌至關節(jié)突處;由于椎旁肌及多裂肌的供血系統(tǒng)是由椎體節(jié)段血管分支提供,此處血供較為豐富,另外多裂肌與脊柱神經根后支相鄰,大面積剝離肌肉不僅會造成術中出血過多,并且會有損害神經支的危險,大大降低了手術安全性;同時由于術式是開放式入路,皮下解剖結構較為復雜,因此操作過程需要的時間較長。而后路小切口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治療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不需要對周圍組織進行大面積剝離操作,只需做4個小縱行切口暴露關節(jié)突即可,在C臂機透視的輔助下,快速置入導針進行螺釘內固定操作,不僅能夠使透視次數減少,降低患者由放射導致的損傷,而且能夠減少對脊柱周圍組織的破壞,避免對椎體節(jié)段血管分支及神經分支造成損傷。對比研究本文結果發(fā)現,研究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切口長度及術中出血量均低于傳統(tǒng)組,說明后路小切口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治療在操作中具有較大優(yōu)勢地位。對比兩組患者住院天數發(fā)現,研究組低于傳統(tǒng)組,這可能是由于研究組在操作中對患者傷害較小,最大限度縮短患者的切口長度,使患者切口快速愈合,從而提高出院時間。
當患者發(fā)生胸腰段骨折后,由于胸腰段處于應力部位、椎弓根處具有較強的皮質骨結構等因素,導致患者傷椎部位在矢狀位上呈楔形,內部解剖結構中正位椎體處于爆裂或壓縮狀態(tài),但是其椎體的椎弓根及上下鄰近椎體呈完整狀態(tài),進而出現脊柱后凸現象,導致嚴重脊柱畸形[4]。從本文結果中發(fā)現,兩組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對其后凸Cobb角進行比較,兩組術后1d、術后3個月均較術前減少,而兩組間對比差異并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是由于兩種術式在進行操作時均采用椎弓根螺釘來恢復傷椎結構,直接通過復位作用對后凸畸形的傷椎施以壓力,從而更好地促進脊柱在矢狀位上的復位;從力學角度進行分析[5],胸腰段骨折后脊柱的中柱壓力較大,采用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方式直接對脊柱后凸增加壓力,使傷椎周圍的應力分布均勻,從而減小后凸Cobb角。
綜上所述,后路小切口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治療術與傳統(tǒng)切口手術對脊柱胸腰段骨折均有相同療效,而后路小切口微創(chuàng)椎弓根螺釘治療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傷口小等特點,值得臨床醫(yī)生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