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婷
(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重慶 400000)
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形勢、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教育部制訂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為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基礎知識,也是一門素質(zhì)教育課程。國內(nèi)各高校以此為依據(jù),繼續(xù)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期能夠進一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其中,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進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1+P”教學模式是應用于職場英語課程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中,“2”指2 學時用于教師對職場英語理論知識的講解及應用文的讀寫教學,“1”指1 學時用于教師在模擬職場情景中進行英語聽說教學,而“P”指Project,即模擬職場實踐項目模塊訓練,幫助學生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需要1-2 個課時完成。該教學模式旨在打破傳統(tǒng)的職場英語課程教學形式,不再以教師主動講授為主,而是增強師生互動性與生生互動性,引導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能力突出且素質(zhì)全面的復合型人才。
實用主義(Pragmatism)于19 世紀70 年代在美國誕生,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被認為是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19 世紀與20 世紀之交,詹姆斯(William James)以及杜威(John Dewey)等人積極活動,將實用主義推行為美國的主體哲學流派。
實用主義把獲取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認為學校經(jīng)歷本身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性;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jīng)驗中學習”。
受這一理論的啟發(fā),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將“實用”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人們最初和最牢固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how to do)”的知識。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做” 的機會,那必然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職場英語課程旨在指導學生熟悉職場情景、掌握職場中常用的英語對話形式與內(nèi)容、了解職場常見英語應用文寫作題材與寫作方式,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以上教學目標都需要在不同的“實用”(實踐)環(huán)節(jié)中達成。例如,在“2+1+P”教學模式中,通過寫作練習、口語表達練習及情景式或項目式任務,學生能夠?qū)⒄n前預習及教師理論講解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同時獲得職場經(jīng)歷與社會生活的初步體驗,了解理論聯(lián)系實際、個人聯(lián)系集體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這對于學生發(fā)展成為新時代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瑞士的皮亞杰(Jean Piaget)最早提出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學習不僅是一個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而是學習者基于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形成意旨、創(chuàng)建領會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再是孤立及被動轉(zhuǎn)移的信息,而是學習者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學習建構的意義。因此根據(jù)該理論,“情境”“合作”“對話”和“意義建構”是有效教學模式的必備要素。
(1)“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有利的情境是幫助學生達成“意義建構”的基礎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框架及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設計。也就是說,為了給學生營造建構主義式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備課時需要通過先行組織的教學策略,思考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豐富生動、能夠產(chǎn)生共鳴的情境,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中,情境創(chuàng)設即根據(jù)單元主題創(chuàng)造及設定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進行意義構建的問題、活動、任務等,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教學版塊中引導學生進行“溫故而知新”的活動,如根據(jù)“職場面試”、“商務旅行”等不同主題,設計是非判斷、頭腦風暴、模擬面試等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意義建構的途徑和方向。
(2)“合作”:在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合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直接關系到學習者能否有效地進行學習材料的采集與辨析、問題的預設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估以及意義的最終形成。在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協(xié)作式學習提出要求并給予引導,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式學習的優(yōu)勢。在課前,教師要求各個小組進行集體預習、查找資料等;在課中理論講解環(huán)節(jié)(“2-1”),適當通過提問等形式抽查小組預習效果,在讀寫訓練環(huán)節(jié)(“2-2”),以小組討論、合作撰寫等形式允許學生進行協(xié)作;在課中聽說練習環(huán)節(jié)(“1”),鼓勵學生以小組討論、分組搶答、分組辯論等形式進行聽力理解及口語表達;在項目式任務環(huán)節(jié)(“P”),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內(nèi)部協(xié)作,從前期資料搜集到中期項目推進,直至后期查漏補缺,在分工合作的原則下共同完成主題項目,并就項目個人完成度鼓勵各小組進行組內(nèi)互評。
(3)“對話”:為了進行有效合作,學習者之間務必借助“對話”研討完成學習任務的策略與方法,這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中,學生在課前集體預習、課中小組討論、課后項目式任務、小組互評等活動中,都需要通過“會話”進行頭腦風暴、智慧分享、增進了解、達成共識、情感共鳴、化解沖突、解決問題,從而不僅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而且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檢驗并提高了情商、鍛煉了人際交往能力。由此可見,這一要素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發(fā)揮著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4)“意義建構”:建構主義式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進行意義建構。何謂“意義”?從廣義的角度而言,意義是人類對自然及社會事物的認識,是人類賦予該事物的含義,包括知識、價值、觀念等一切精神內(nèi)容。從狹義的層面來講,學習者需要建構的意義是所學內(nèi)容所反映的知識點、學科理論、學習思想及策略、應用成果、社會作用及價值等。在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中,學生以之前所積累的語言知識及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一系列“協(xié)作”與“會話”的情境活動,自熱并深刻地理解了每一單元主題所涉及的語言點和職場規(guī)則及經(jīng)驗(如在“2-1”中熟練掌握英文求職信格式及常用表達等,在“2-2”中閱讀并撰寫會議紀要及商務信函等,在“1”中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等,在“P”中進行模擬求職面試等項目式任務),并能夠通過簡短復述、主題演講、思維導圖等形式對知識及經(jīng)驗進行歸納和總結。
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認為,語言包含了“交際能力”和“文化社會意涵”,兼具功能性functional、規(guī)范性regulatory、互動性interactive、想像性imaginative 以及再現(xiàn)性representative 等多種用途。其主旨是 “用中學”(using language to learn) 和“學中用”(learning to use language),而非單一的“學語言”(learning language),更不是“學習關于語言的知識”(learning about language),讓學生獲得充分的交際能力被視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這與職場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在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中,學生時常處于某種“交流”“交往”“交際”的場景中。例如,在“2-1”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與教師進行眼神交流、問答互動等;在“2-2”及“1”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與小組成員進行口頭交流與互動;在“P”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進行組內(nèi)及小組間的書面及口頭交流、思想碰撞、人際交往等。從課前到課后,學生的學習過程具備社會活動的特征,學生通過語言、行為等方式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在“交際” 中“用語言去學”及“學會用語言”。
職場英語課程“2+1+P”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適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培養(yǎng)職場英語溝通能力突出、綜合素質(zhì)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為教學目標,以實用主義、建構主義、交際語言教學法等理論為支撐,為包含《職場英語》在內(nèi)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具有較為廣闊的研究及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