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渝
(四川省廣安友誼中學,四川 廣安 638000)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霸姼枋亲冃蔚乃囆g?!保ㄑ┤R),由于古詩具有高度的凝練性、表達的含蓄性、較大的跳躍性和強烈的抒情性,學生往往覺得讀不懂,看不明,悟不透。古詩中蘊藏無限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神養(yǎng)分,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沉浸其中,品味聲韻,體察情感,感悟意境,浸潤思想,陶冶情操,使古詩教學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生命底蘊,讓詩歌真正滋潤學生生命?,F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為例,談談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讀懂詩歌的基本路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走進文本的一個抓手,題目往往包含體裁、時間、地點、事件、手法等豐富的信息,通過分析題目,能了解詩歌的基本信息,有助于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和主題等。揣摩本單元詩歌題目可以獲取很多信息:或體裁,如《琵琶行并序》,行,古詩的一種體裁,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詩篇;或內容,如《蜀道難》,襲用樂府舊題,寫蜀道艱險難行;或基調,如《秋興八首》,秋日起興,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或手法,如《詠懷古跡》,表面看寫昭君的遭遇、怨恨,實際是借古抒懷,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跺\瑟》難解,被稱為古典詩歌的哥德巴赫猜想。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探討“錦瑟”命題藝術:《詩經》許多詩歌是無題詩,以篇首二字做詩題,《錦瑟》也是無題詩嗎?組織學生討論,明確首聯集中寫錦瑟,后面內容由錦瑟引發(fā),是詩歌的核心內容,并非簡單的無題。
讀人,就是全面了解作者,注重作者與作品的關系,理解作品反映的時代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社會狀況,為深入理解詩歌奠定基礎,如李商隱《錦瑟》。
對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歷來歧見紛紜,有詠物說、悼亡說、自傷說、愛情說等,學生對此詩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自然有難度。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下宦官擅權、黨爭不休、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晚唐時局,介紹李商隱遭遇讒毀、橫被排擠、志不得伸的人生經歷,介紹作者生命走到盡頭,回憶往事,一生坎坷,人生絕唱,有感而發(fā)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然就能讀解此詩內涵含蓄深沉,表現婉曲隱晦,意境朦朧迷幻,抒寫詩人坎坷的際遇和哀怨感傷之情,痛惜華年流逝、抱負成空、對生命的感悟與思考的藝術技巧和表達意旨。
如《琵琶行》中一個淪落江湖的京城歌女何以惹得詩人淚濕青衫,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由衷感嘆?可以讓學生在“知人論世”中理解詩人情懷。教師講述或者學生查閱背景資料。如白居易出身仕宦之家,5 歲學寫詩,9 歲辨聲韻,16 歲寫出家喻戶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28 歲中進士,32 歲入仕途,35 歲譜就《長恨歌》,36 歲拜左拾遺,克盡職守,屢陳時政,惹皇上或權臣不滿,陷入政治斗爭旋渦,被貶為江州司馬,成為“天涯淪落人”,一生仕途不順……從史實中讓學生知曉白居易的耿介性格和蒙受的冤屈,從而真切理解他與萍水相逢的琵琶女產生感情共鳴的緣由,體會他“淚濕青衫”的情不自禁。
詩歌,是情感的結晶,是音樂的藝術。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加強誦讀,含英咀華,反復吟誦,因聲求氣,讓學生充分體味詩歌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畫面美和意境美。
《蜀道難》節(jié)奏回環(huán)往復,音韻流暢激越,宛若天籟之音,讀之飄揚欲仙。這樣的詩,不宜過多尋章摘句,考證概括,宜讓學生反復吟誦,讀出高唱入云,讀出雷霆萬鈞,讀出萬千氣象,讀出恢弘氣勢,讀出悲壯蒼涼,讀出激越奔放,體驗平上去入、相勾相連、相承相順、相逆相生的天地大音,聽作者靈魂獨白,與詩歌深刻對話。
如《琵琶行》,教師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詩歌,用聲音演繹那些富有韻味、富有樂感、富有沖擊力、震撼人心的詩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先急促,后輕快;“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先流暢,后緩慢;“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讀出清冷低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讀出激昂奔涌,緊張熱烈;“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讀出短促急迫、戛然而止;“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讀出寂靜悲涼等。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修辭的精妙、樂聲的起伏、情感的動蕩,體味琵琶女的哀情和詩人的幽怨,由聲而情,由象而境,感知、體悟詩歌的魅力。
北宋王安石提出寫詩要用“詩家語”。由于格律、修辭、強調、抒情等需要,作者有時對詩歌語言進行適當的變形,運用比興、象征、雙關等技巧,詩歌中出現一些超邏輯、超常規(guī)、超語法而陌生化的“詩家語”,從而達到出神入化變化無端的藝術境地。這無疑給學生閱讀理解、分析鑒賞造成困難。而理解文本,是一切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這就需要注意倒裝、換位等特殊組合、特殊用語、含蓄蘊藉、凝練精妙的語句,讓學生明白知曉,辨別疏通,品味鑒賞。
如杜甫《秋興八首》(其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闭Z意雙關,“開”既指菊花開,又言淚眼開,“系”既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又指心念長安,心系故園。
一般說來,七言詩的節(jié)奏是二二三。正常語序應為“群山萬壑趙荊門,尚有生長明妃村”的詩句,成了“群山萬壑趙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杜甫《吟懷古跡》)
古人強調煉字、煉句,增強語言表現力。要引導學生賞析精妙傳神的詩句。如《琵琶行》“四弦一聲如裂帛”,“裂”精妙傳情,不僅寫出音樂的斷裂,還寫出淪落天涯琵琶女的心碎,謫居江洲詩人情感的撕裂。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客觀物象,是詩歌的靈魂,是走進詩詞文本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領詩歌之“意”,入詩歌之“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體味詩歌的意境。
如《登高》,首聯運用了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等意象,渲染肅殺、蕭索、蒼涼的氛圍。第二聯的蕭蕭落木表現對哀殘生命的憂傷,滾滾長江表現生命悲愴感的綿長無盡。通過這些意象組合表現詩人“艱難苦恨”的生存狀態(tài)和孤苦、沉痛、凄涼、破滅的精神狀態(tài)。
古人寫文章,講究“意格俱佳”(沈德潛語),意即主旨,格就是章法,指詩詞的結構謀篇。沈德潛《說詩晬語》:“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于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鼻叭藢⒃姼璧恼路ńY構歸結為“起承轉合”:起,緣起,是開端,直接入題或間接入題;承,承接,是承接開端并加申述,是景、情、事、理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轉,轉換或深化,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或由景轉情,或由事轉理,或由人轉己,或由淺入深……合,收合,收束合題,聚焦主旨,或議論,或抒情。起承轉合這四個部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關乎作者情感,關乎詩歌主旨。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詩都按“起、承、轉、合”的規(guī)律寫。老師指導學生抓住詩歌起承轉合的特點,從詩句之間的聯系,從章法結構上去理解分析,從而把握詩歌的思路脈絡,把握詩歌的主旨情感。
如杜甫《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以景起,寫登高所見之景,間接扣題。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承首句之景,把景象引至闊大蒼涼。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景及情,承上而“轉”,“萬里” “百年”與頷聯“無邊”“不盡”的闊大實景相呼應;由眼前之景觸發(fā)心中所苦。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收合全詩,把頸聯“常作客”“獨登臺”補充得更深沉了 ,時世之“艱難”,個人之“潦倒”,二者同現,個人情緒與家國情懷的結合,正是杜甫情感沉郁之表現。
如李商隱的《錦瑟》: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以錦瑟起興開篇,以“思華年”統(tǒng)領全詩。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承接首聯,追憶錦瑟華年。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為轉,“以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煙的典故,隱約描摹了世間風情迷離恍惚,可望而不可至”。尾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結束全詩,又照應開頭,點明主題,“惘然”歸結全詩情感。
詩歌是對生活的提煉,與我們現實生活有時空的距離,要正確感知詩歌內容和情感,需要鑒賞中還原特定的場景,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讓學生置身其中,引導學生從詩句本身尋覓場景,借助想象和聯想豐富這些場景,發(fā)現感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因,找尋詩人的情感軌跡,體會詩歌傳情達意的精妙。
如《琵琶行》,討論琵琶女為什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琵琶女到底愿不愿意出來呢?為什么她還是出來了呢?她有什么樣的故事和遭遇?她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訴說的?當你失意、痛苦時,是不是特別想找一個人來傾訴?啟發(fā)展開學生聯想和想象,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琵琶女對接,從而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