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德陽 618000)
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閱讀現(xiàn)狀的調查,我們了解到大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并據(jù)此歸納出大學生在閱讀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分析了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并試圖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把握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筆者于2019 年對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問卷星設計26 個問題,主要調查了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內容和閱讀方法等情況,其中有兩道題為開放性問題,其余各題為選擇題。同時參考了圖書館書籍借閱統(tǒng)計方面的資料。通過問卷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其他閱讀情況的資料分析,了解到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
從閱讀習慣上看,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體現(xiàn)為:1.閱讀頻次少、時間少。很多學生沒有每天閱讀的習慣,即使閱讀,閱讀時間也很少。電腦或者手機游戲占據(jù)了學生的大部分業(yè)余時間。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并不缺乏業(yè)余時間,只是用于閱讀的時間比較少。2.學生的閱讀量比較小。由于學生的閱讀時間少,因而閱讀量也得不到保證。尤其又缺乏經典閱讀。3.閱讀時缺乏思考和記錄。閱讀時不習慣記錄閱讀筆記,閱讀時缺乏思考,這樣也導致了學生閱讀后印象不深刻,感悟較淺。閱讀卻不思考,因而學生的思考力得不到提升。所以,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很多是一種淺層次的閱讀。
從分類統(tǒng)計上看,學生所借書籍中,文學類書籍居多,2018 年占54.45%,2019 年占56.31%。其中文學類書籍又以小說為主。從借閱排行來看,學生所借書籍主要是小說和英語、計算機考級方面的書籍。其中,英語和考級方面的書籍屬于應試類書籍。小說等文學類書籍屬于消遣類書籍。艾德勒認為,閱讀的目標有幾個:娛樂消遣、獲得資訊、提升認知、促進生命與心智的成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的閱讀內容,顯然,閱讀的內容僅僅是娛樂消遣或者獲得資訊的層面,比較單一,比較淺層次。
怎樣是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怎樣閱讀才能把一本書讀懂?怎樣閱讀才能收獲更多?這其實也涉及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的問題。問卷調查顯示,不知道閱讀策略的人占57.39%,45.17%的學生不知道圖書分類,很多同學也不知道該如何寫讀書筆記。①
作為互聯(lián)網一代,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很多,娛樂方式多樣化。往往學生在電腦游戲中、手機游戲中度過了業(yè)余時間,在一條又一條的消息中獲取資訊。因此,學生就少了整書閱讀、紙質閱讀的時間。
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壓力較大,閱讀可能更多的是應試,閱讀時間比較少,閱讀量也比較小。更重要的是,沒有認識到閱讀的意義。沒有認識到閱讀對人的認知和品格的意義。老師必須通過多種討論、分享、講解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意義。
在整個學習階段,學生并未得到良好的系統(tǒng)的閱讀指導。閱讀指導的缺失導致學生不知道該讀哪些好書,以及如何閱讀一本書,如何理解一本書。
要讓學生重視閱讀,需要通過討論或者分享的方式,首先讓學生知道閱讀的意義,閱讀的目標。閱讀的意義何在呢?通過閱讀,人們可以獲得信息和知識。除人們親身實踐,諸如觀察、聽取、考察、感受等活動方式以外,通過閱讀“信息文本”來把握信息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認為:“獲取知識,親身實踐固然重要,但閱讀是主渠道?!遍喿x不僅能獲取信息資源,而且也是提升認知水平的主要手段。蘇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30 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币粋€人的閱讀歷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歷史。每一次的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都是讀者自我的一次精神洗禮。朱永新曾經指出:“事實證明,精神的發(fā)育最重要的載體就是閱讀。”
老師也要指導學生了解書籍的分類,以及分類閱讀的方法。書籍主要的分類法,一種是虛構的小說類,另一種是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論說性作品又可分為理論性和實用性作品。理論性的作品又會被分類為歷史、科學和哲學等等。
在了解了書籍的分類后,要指導學生進行分類閱讀,就是根據(jù)書籍類別特點進行閱讀指導。比如,如何閱讀實用性的書呢?如何閱讀理論性的書籍?如何閱讀一本小說?比如,針對一本實用性讀物,我們可能需要了解以下幾個問題:1.作者的目的,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本書的大綱架構。2.達到目標的方法是什么?3.你能不能接受作者的宗旨和方法?4.你是否會采取行動?采取怎樣的行動?
而對于一本小說,我們可能要去關注一些文學要素,比如環(huán)境、人物、情節(jié)、敘事手法和語言等。
閱讀的層次有淺有深。按照艾德勒的說法,閱讀有四個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1.基礎閱讀?;A閱讀就是初級閱讀。
2.檢視閱讀。檢視閱讀就是通讀、略讀。檢視閱讀包含有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略讀步驟是:(1)先看書頁名;(2)研究目錄頁;(3)檢閱索引;(4)關注出版者;(5)挑選篇章;(6)把全書翻過一遍。略讀后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讀下去。如果值得讀,這時,你需要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這是檢視閱讀的過程。
3.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精讀、細讀、深度閱讀。包括三個層次: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詮釋一本書的內容和評論一本書。培根曾經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shù)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書。要實現(xiàn)深閱讀,必須進行分析閱讀。
4.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在我看來,就是比較閱讀、研究性閱讀。主題閱讀不是一本書的閱讀策略,而是閱讀相關主題的大量書籍,從而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進行深度閱讀,必須要走向分析閱讀和研究性閱讀。
1.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閱讀(深度閱讀)。首先,明白這本書的類型,這本書講了什么,這本書的框架和邏輯是怎樣的,作者想表達什么觀點。步驟主要包括:(1)明確書籍分類;(2)概括主要內容;(3)列出文章大綱;(4)確定作者意圖。在這樣的基礎上,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和詮釋一本書的內容。方法有:(1)找出關鍵字詞;(2)找出關鍵句,詮釋,判斷主旨;(3)找出論述;(4)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最后,學會評論一本書。批評觀點的一般規(guī)則:(1)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論點);(2)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論點);(3)證明作者不合邏輯(論證);(4)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論據(jù))。
2.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研究性閱讀)。主題閱讀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觀察研究范圍(準備階段);第二階段是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在這個基礎上,要厘清問題、分析討論和界定議題。步驟包括找到相關章節(jié)、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厘清問題、界定議題和分析討論。
總之,閱讀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指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師都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閱讀的意義,掌握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深度閱讀,從而實現(xiàn)認知的提升和精神的成長。
注釋:
①該數(shù)據(jù)來源于我們對學院學生作的問卷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閱讀情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