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江蘇昆山 215325)
小張(化名),男,工學院2018 級機械工程專業(yè)學生,目前就讀大二年級。該生家庭經濟困難,未建檔立卡。該生的父親為低收入人群,母親因事故原因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且家中人口較多,因此該生入學時即納入我院數字化校園平臺困難生庫中,評定等級為第二等級比較困難。該生性格較為內向,勤奮刻苦,大一學年經班級評定小組評議獲國家助學金。
企業(yè)疫情穩(wěn)定,企業(yè)發(fā)布復工通知之后,小張同學未按照輔導員要求及時上報自己的行程變化,從老家四川趕往學校附近企業(yè)兼職。隨后輔導員接到班委反饋,該生近期有線上課程缺勤的情況,在班委提醒下該生出現抵觸和逃避問題的情緒。輔導員收到情況反饋后及時聯(lián)系到該生,在輔導員的關心下,學生匯報了自己的情況。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小張同學不得已想到外出打工賺錢以補貼生活費。輔導員與該生家長取得聯(lián)系,將該生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家長表示了解此事并清楚事件的危險性但拗不過學生的決心,也理解學生的初心是想為家庭分擔一部分經濟壓力,所以在目前疫情穩(wěn)定并通知可復工的情況下同意學生的兼職行為。但是根據學院要求,疫情期間禁止學生外出實習,學生經輔導員告知后,情緒波動較大,表示對學校的這一規(guī)定不能理解,如果不兼職賺取生活費的話自己會申請退學。隨即輔導員對其進行了思想引導,與學生共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針對學生的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學生向學院申請了疫情臨時困難補助,使學生走出困境。及時向上級領導反饋,經學院資助管理中心同意,指導學生簽訂勞動合同保障學生權益。
該案例反映的是小張這類貧困生群體,在遇到突發(fā)性災難之后,生活和學習受到影響,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從而導致情緒波動甚至違紀現象。如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引導學生面對困境,正確處理問題,并調整好狀態(tài),這一問題需要立即解決。
一是雖然學院也出臺了相應的扶助政策,比如助學金、勤工儉學、冬日送溫暖等措施,但對小張目前的生活來講只能解決基本保障問題。二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使原本生活拮據的小張面臨更大的生活壓力,甚至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三是小張的線上課程有缺勤的違紀現象,并未及時向輔導員匯報疫情期間的行程變化,私自進行校外兼職。
以核實班委反饋內容和了解學生情況為首要任務;以關心關愛困難學生,加強小張同學的紀律意識以及面對困境的處理能力問題為關鍵;以長期跟蹤關注,確保小張同學圓滿解決難題為后續(xù),具體進行以下措施:
平復小張同學的情緒,在收到班委反饋后不能隨意對學生進行“定性”“貼標簽”,上來就是先批評,先教育。輔導員應做青年友,與學生產生共情,建立信任關系。信任是相互的,在獲得學生信任的同時,輔導員也應跨越學生的心理障礙,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學生才會將事件背后的故事和隱情托盤而出,進一步幫助輔導員了解事件背后的實質性問題,少走彎道,盡快解決問題。
在建立相互信任關系的基礎上,做青年學生的知心人,了解學生的背景,傾聽學生的困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學院的相關通知做好解釋工作。疫情期間防控就是命令,以理服人,同時關心學生的健康狀況和難處,以情動人。對學生存在的曠課違紀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引導學生弄清當前問題的主次,并引導學生遇到困難向身邊人尋求幫助。在了解小張同學情況后,替小張向學院申請疫情臨時困難補助,保障學生生活基本所需。經學院資助管理中心同意,指導學生與企業(yè)簽訂勞動合同,在保證完成線上課程的基礎上,以復工情況在企業(yè)進行勤工儉學,并每日仍按原要求匯報身體健康狀況及所在地。小張同學對此表示感激,并保證不耽誤自己的學業(yè),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由點到面、舉一反三,經常詢問了解該生情況,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關心與溫暖。充分利用線上主題云班課,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高度。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生源地無息貸款政策以及學院的資助相關政策;指導學生制定進一步學習計劃,向學院更多的獎學金沖刺;指導學生樹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意識,進一步明確未來方向。在與小張同學幾次的談心談話后,小張重拾信心,勤儉自強繼續(xù)完成學業(yè)[1-2]。
在高校日常事務管理中,在掌握學生基本信息的同時,應對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比如經濟困難的學生建立更為詳細的學生檔案,做好過程化的管理,有利于輔導員從宏觀上把握實質問題,少走彎路。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不輕易給學生定性,而是要通過多種方式核實,確保不盲目處理,不錯誤判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日后處理務必本著尊重、理解態(tài)度,加強信息保護和人文關懷。
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輔導員應加強自身本領,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貫徹立德樹人原則,教育和引導貧困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激發(fā)學生內在成長潛力,在扶貧的同時,加強扶志和扶智全方位教育。要在長期溫暖細致的關注關懷中、集體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開展理想信念、自強感恩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