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沈佳穎,韓海瓊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桿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和痙咳末吸氣時伴有特殊的雞鳴樣吼聲為特征。如未有效及時的治療,病程可持續(xù)2~3個月之久,故稱“百日咳”。重癥或體弱嬰兒患本病時易發(fā)生肺炎、腦病等嚴重合并癥[1]。倪主任專注兒科臨床治療50余年,對于難治病百日咳的診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臨床多見的痙咳期的治療,倪主任采用內服湯藥結合多種外治法,大大縮短病程,效如桴鼓。筆者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百日咳在中醫(yī)學中當屬時疫范疇。倪主任認為百日咳病位在肺脾,病因分內外兩方面,內因屬外感時疫,內因責之于伏痰內蘊。小兒“五臟六腑,成而不全,全而未壯?!薄捌⒊2蛔?,肺常不足?!逼⑻摑駝俣?,時疫之邪引動伏痰,相互搏結,阻遏氣道,繼而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
典型百日咳分3期,初咳期、痙咳期、恢復期。初咳期,類似感冒咳嗽,可有發(fā)熱、咳嗽、流涕及噴嚏等,舌尖紅,苔薄黃或薄白,脈浮數(shù)。臨證時需辨邪的寒熱屬性,臨床上以風熱為多,倪主任擬方銀翹散加減,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恢復期,痙咳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程度減輕,逐漸痊愈,伴隨納谷減少、夜寢汗多、舌苔淡薄。倪主任認為脾肺常相互影響。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肺內水濕不化,凝聚成痰,導致肺內痰濁存留;疾病末期,正邪相爭日久,肺氣耗傷,子盜母氣,由肺虛累及脾虛。故倪主任以“肺脾同治”的思想[2],補益脾肺,脾胃機復,肺氣得展,則痰濁即化,咳自瘥也,方擬異功散或星附六君湯加減。
倪主任認為應當重視痙咳期的治療,痙咳時,其狀十分痛苦,重者面赤腰曲,牽引兩脅,頸引舌伸,涕淚交流,眼泡浮腫,目睛出血。且年齡愈小,病情愈重。西醫(yī)一般予以抗生素治療,若已發(fā)生痙咳,抗生素的療效則不能肯定[3],而此痙咳期多依賴中藥,且治療效果顯著。痙咳期外邪已然入里化火,痰火膠結,氣逆更甚,故痙咳連連不已,需待吐出痰涎方可暫緩。邪熱內擾,灼傷血絡,故口渴心煩,面赤唇紅,目睛出血,衄血及痰中帶血。若痰熱之邪犯胃,則胃火上逆而嘔吐;若犯肝,則肝郁化火而目赤脅痛。《幼科發(fā)揮》云:“凡咳嗽有痰有氣,痰出于脾,氣出于肝,皆飲食所化,脾總司之也……故治痰咳,先化其痰?!蹦咧魅我源藶閾?jù),認為痙咳期的治療當宣肺化痰,使邪去正安,方擬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倪主任認為年幼或體弱小兒罹患此病,由于不耐疫邪之侵,在痙咳期容易導致邪熱內陷的變證。小兒在百日咳痙咳期雖頓咳連連,即使咳已數(shù)月,而邪未盡者,切不可見咳止咳,急于斂肺收澀,當宣肺化痰,令邪不至深入,避免閉門留寇,損及臟腑與正氣,使邪去正安。夏禹鑄《幼科鐵鏡》曰:“治病不可關門殺賊,臟腑之病,必有賊邪,或自外出,或自內成。祛賊不尋去路,以致內伏,是為關門殺賊。如傷寒賊由外入,法宜表散……”且小兒肺臟嬌弱,難任峻利而尤宜輕劑也。故倪主任以三拗湯合止嗽散,清靈之方,輕而入肺,擅祛上焦之邪,且輕可去實,不使傷正。
三拗湯方中麻黃辛溫微苦,為肺經專藥,功可散寒宣肺,利水平喘,杏仁性苦微溫,功可宣降肺氣,與麻黃相須為用;甘草為佐使,益氣調和,三藥相合疏風宣肺,止咳平喘。其中,麻黃需用水炙或蜜炙,以緩其溫升之性。止嗽散,其組成為桔梗、荊芥、蒸百部、蒸紫菀、蒸白前、甘草、陳皮。方中荊芥辛香解表,桔??嘈灵_肺,百部、紫菀潤肺止咳,陳皮、白前化痰降氣,甘草和中甘緩寧嗽。功能疏表宣肺,止咳化痰。程氏指出:“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兩方合用共奏宣肺透邪之功,潤肺化痰,痰祛咳自瘥也。
3.1 針刺董氏“十井穴” 對于痙咳、咳嗽而痰不活的患兒,倪主任常用針刺董氏“十井穴”來治療,屢獲奇效。董氏“十井穴”非針灸學的五輸穴之井穴,而是取其十二井穴中的十穴,具體包括少商穴、商陽穴、中沖穴、關沖穴、少澤穴,雙手共十穴。此十穴分別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因董氏兒科董廷瑤教授首創(chuàng)針刺此十穴來治療痙咳,故本文中簡稱董氏“十井穴”?!夺樉拇蟪伞ぞ砦濉な▓D》篇指出:“人病臌脹,喘咳,缺盆痛,心煩,掌熱,肩背疼,咽痛喉腫……可刺手太陰肺經井穴少商也?!薄叭瞬鉂M,胸中緊痛,煩熱,喘而不已息……可刺手陽明大腸經井穴商陽也?!薄夺樉拇蟪伞ぞ砥摺な重赎幮陌j經穴歌》:“脈起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針灸大成·卷七·手少陽三焦經穴歌》:“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薄夺樉拇蟪伞ぞ砹な痔栃∧c經》:“手太陽小腸脈所出為井金……主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口干心煩,臂痛瘛瘲,咳嗽,口中涎唾”故凡見有咳喘,胸宇不適,咽喉腫痛,目疼耳聾都可選用這些井穴,且這五條經絡并非隨意取之,它們或為肺經或絡于肺或經過于肺,百日咳病位在肺,遠道取穴皆以此為據(jù)[4]。故針刺董氏“十井穴”以宣開肺氣為主,清熱瀉火,兼以利咽解痙,使上逆之氣得平。
3.2 穴位敷貼 倪主任在臨床上常用穴位敷貼法治療咳嗽痰多難祛的患兒。藥物組成:白芥子、細辛、甘遂等藥物,研成細末,用蜂蜜、醋調成直徑約1 cm大小圓餅狀,敷貼于天突、肺俞、膈俞、脾俞共7穴,每周2次,每次45 min,因嬰幼兒皮膚嬌嫩容易出現(xiàn)過敏癥狀,故可適當減少敷貼時間,一般30 min為宜。方中細辛性溫,溫肺化痰;甘遂苦、甘、寒,有驅逐痰涎之功;白芥子辛溫,溫肺祛痰。三者合用,祛痰力強,去除宿根,療效顯著[5]。穴位敷貼通過特定穴位的藥物敷貼,咳加速穴位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藥物之氣隨穴入經歸臟,透達病所[6],且兒童依從性好,副反應小,療效顯著。本案患兒并非穴位敷貼療法的常規(guī)對象,倪主任將此法應用于痙咳期,針對性地祛痰,同樣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患兒男,3月齡,2019年4月20日初診。主訴:陣發(fā)性雞鳴樣咳嗽12 d,加重1周?;純河?019年4月9日因陣發(fā)性咳嗽1 d就診于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兒科門診。當時腋下體溫37 ℃,咽紅充血,扁桃體Ⅰ度腫大,雙肺未聞及啰音。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9.8×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百分比25.3%,淋巴細胞計數(shù)百分比59%,C反應蛋白<8 mg/L,甲、乙型流感病毒陰性。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予以頭孢克肟、美普清、仙特明等治療。4月15日,患兒咳嗽加重,夜咳為主,咳則面紅,可自行緩解,遂前往市兒童醫(yī)院就診。查體:無發(fā)熱。兩肺可及少許濕啰音。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計數(shù)22.3×109/L,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百分比19.7%,淋巴細胞計數(shù)百分比70%,C反應蛋白35 mg/L。細菌培養(yǎng)百日咳鮑特菌陽性。診斷為百日咳,予以環(huán)酯紅霉素干混懸劑口服,每次75 mg,每日2次,服藥5 d后,病情無明顯緩解,故來本院尋求中醫(yī)診治。
刻下,患兒咳嗽頻頻,咳時面紅,每日發(fā)作十二三次,夜間咳甚,偶有嘔吐痰涎。腹脹滿,納乳減少,大便每日3~4次,不成型,小便清長。舌質紅苔厚膩,脈浮數(shù)。西醫(yī)診斷:百日咳。中醫(yī)診斷:頓咳。辨證:外感風熱,痰熱內阻。治則:宣肺清熱止咳。方用: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炙麻黃、生甘草、厚樸、橘紅絡各2 g,杏仁、象貝母各5 g,射干、葛根、紫菀、百部、天竹子、炒川連、桑白皮各3 g。2劑,水煎服。另針刺董氏“十井穴”,并穴位敷貼1次。
2019年4月22日二診。痙咳略瘥,但夜咳尚劇,舌紅苔仍膩,脈滑數(shù),大便每日3次,小便清長。前方去象貝母、葛根、川連,加川貝母2 g,姜半夏、鴨跖草各6 g。5劑,水煎服。并穴位敷貼1次。
2019年4月28日三診??人月暅p,夜間咳嗽已少,痰聲已松,舌紅苔仍白膩。治擬清熱止咳化痰。方用炙麻黃、生甘草、厚樸、川貝母、橘紅絡各2 g,杏仁、紫菀、百部、天竹子、鴨跖草各5 g,黃芩、姜半夏各3 g,桑白皮6 g。7劑,水煎服。并穴位敷貼1次。
2019年5月6日四診?;純嚎人曰疽褵o。擬方星附六君湯加減:黨參、甘草、陳皮、青皮、制南星各3 g,白術6 g,茯苓、半夏各9 g,竹節(jié)白附子2 g。7劑,水煎服;并穴位敷貼1次?;純焊嬗?。
按: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故感邪以后易夾痰?;純撼鯐r感受風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繼而與伏痰相互搏結,痰熱蘊肺,阻遏氣道,以致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發(fā)為痙咳。倪主任認為該患兒經過西醫(yī)抗生素治療,熱度已退,正處于痙咳期,雖頓咳連連,但咳聲不爽,痰聲不松,舌苔白膩,示肺氣不宣,痰熱內阻,故予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清熱宣肺。
其中三拗湯疏風宣肺,止咳降逆。橘紅絡、紫菀、百部、象貝母化痰止咳;天竹子功善止咳化痰。《福建中草藥》中記錄:南天竹干果實三至五錢。水煎調冰糖服??芍伟偃湛取,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南天竹在止咳平喘、抗菌、降壓等方面均有明顯活性[7]。故倪主任將天竹子作為治療百日咳的主要藥物。又因頓咳經旬,肺氣上逆,故佐桑白皮、厚樸瀉肺降逆;葛根與黃連合用清熱燥濕,既能清透邪熱,又能升發(fā)鼓舞脾胃清陽之氣[8]。2劑后頓咳略瘥,但舌苔仍厚膩,痰多未松,為風痰未盡也,故去象貝、黃連、葛根,加川貝、半夏、鴨跖草清熱燥濕,祛痰止咳。三診時頓咳轉和,唯尚留咳痰,故予原方鞏固7劑。藥后肺氣宣順,以星附六君湯益氣健脾化痰而治告愈。
自我國實行計劃免疫以來,百日咳已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山陙恚偃湛鹊牧餍杏猩仙内厔?,甚至出現(xiàn)局部的暴發(fā)[9],雖然接種百日咳疫苗能有效預防百日咳的發(fā)生,但未接種疫苗或未完全免疫的兒童仍是百日咳的易感人群[10]。且百日咳患兒普遍存在免疫功能紊亂,加之年齡小,病程長,容易合并感染[11],缺乏快速有效的治療而導致病情遷延難愈。在臨床上也時而見到經西醫(yī)抗感染治療后,痙咳癥狀仍較嚴重而來中醫(yī)治療的患者。倪主任認為此時應以宣肺化痰,“開門逐盜”,待其癥狀緩解,更應重視顧護脾胃,杜其生痰之源?!罢{治兒病,勿忘脾胃”是董氏兒科重要的學術觀點,倪主任更提出“肺脾同治”的重要理論?;純悍尾『笃冢禎醿壬?,困遏脾陽,脾胃運化失常;且邪正相爭日久,肺氣耗傷,子盜母氣,肺脾俱虛[12]。故倪主任以健脾杜痰之方收功,培土生金,治在當下,利在日后。筆者隨訪半年,患兒自病愈后體健無恙,易感之態(tài)猶未復現(xiàn),多仰倪主任顧護脾胃,治病求本之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