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雪
(北京師范大學長春附屬學校 吉林長春 130000)
學案一般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新課程標準、教材及教參編寫而成的,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幫助和促進作用的設計方案。一份好的歷史學案有其固定的結構,簡潔明了,便于操作和使用,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直接的幫助作用,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應用歷史學案,無論是對教師個人的成長、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是歷史課堂的整體教學都有重要作用。
想要編寫出一份高質量、實用的歷史學案,需要教師發(fā)揮自己的智慧,要有創(chuàng)新性,有思維含量。教師要鉆研課標、教材、教法、學情,還要關注時事熱點,查找資料,選擇合適的歷史史料,以及相關的電視媒體資料等。編寫學案的過程也是教師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接受了新的知識,就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思考、新的創(chuàng)意,能夠提高自身素質和業(yè)務水平[1]。
歷史學案就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依據(jù),它可以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安排預習、學習等各項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同時,在課堂中,通過學案中歷史資料的補充、問題的提問,能幫助學生搭建探究式學習的階梯,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對于學案中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學生可能無法獨立完成,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
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內容的廣度、寬度、深度上進行考慮。要使學生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基礎知識都得到訓練和提高。同時,學案的設計還應該體現(xiàn)出層次性,能夠給予不同層次學生較大的自主選擇性,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2]。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上,常常是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往往會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大篇幅地講述歷史知識。在歷史課堂上使用歷史學案,有助于營造正向、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僅起到點撥者、引導者的作用。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歷史教學內容,提升歷史學科的學科魅力,增強歷史課堂的活力。
由于筆者一直從事的是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因此就以初中歷史學科完整的學案作為討論和闡述的模板,一個完整高效的歷史學案應該包含以下幾個重要部分:
學案的第一部分應該展示本課的哪些知識點是中考??键c,以及考試分值、考試形式等。通過分析近三年或近五年的本省、本市中考試卷,將考試的頻率也標注清楚。
同時,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將本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難點寫在表格中,由于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這樣便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有所側重,對重要的考點能學明白、學透徹。
第二部分可以通過填空題、連線題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如果沒有學案中的問題作為預習的依據(jù),學生往往抓不住重點。因此,教師可以在學案中告知學生自學的方法和預習的要求,帶著問題梳理教材的過程就是最好的預習過程。教師在授課前可以抽出三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這樣能促進學生有效預習,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通過自主預習,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會有一定的了解。第三部分應是課堂授課中學生活動的設計。為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歷史小劇場表演、班級辯論賽、小組合作互助學習等。材料的選擇上不能缺少歷史史料分析,根據(jù)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能力。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互相啟發(fā),解決學習中的疑點[3]。
課堂總結是最容易被教師忽視的一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它在學生理清所有知識的層次和結構,將外顯與內在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自己對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完成本節(jié)課歷史小結,可以通過簡潔的語言、思維導圖、表格或者圖片創(chuàng)作等形式。通過小結,學生可以將歷史知識橫向與縱向進行連接,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有很大的幫助。
習題可以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形式不必拘泥于一種,可以有所創(chuàng)新,但要體現(xiàn)出層次性和實用性。既要有基礎知識部分的考察,也要上升到思維含量的部分。要設置一些中考真題,讓學生感受中考的難度,教師也要適當對學生進行方法點撥,幫助學生提升答題能力和技巧。
在實際的應用實踐過程中,學案的使用還存在不同教師的教學水平存在差距、學生對學案的使用態(tài)度不端正等現(xiàn)象,這給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需要我們沉心靜氣、在實踐中積極反思,不斷調整,使其更加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