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芳
上一堂高質量的小學數(shù)學課,并不是老師備好課,將教案寫多好才有用的,而是要學生真正地將知識點學到位。要想實現(xiàn)高效學習,則要提前預習課本知識。有了有效的課前預習,才能達到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然而,在農村小學課上,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在農村小學,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主動性遠遠不夠,通常是老師在課堂上講什么,學生就學習什么,很少有主動預習的能力,導致課堂學習氛圍不濃,教學質量提不上去。眾所周知,溫故知新才能對知識有更好的了解,小學生沒有做到對數(shù)學預習,就不能在課堂上第一時間掌握知識點,將會花費很多時間在復習上,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
小學生在對數(shù)學預習的時候往往沒有明確的目標,雖然進行了相關知識點的預習,但是沒有有效的學習,沒有掌握知識的重點方向,導致預習做了無用功。小學生從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階段,學習能力并還沒有得到較好的提高,而且農村小學生在學習的管理方面比較弱,沒有那么強的思維能力,有些學生不知道預習的目的是什么,也不能準確找到學習目標。
老師給學生布置的預習任務,往往都是很簡單的對公式以及定理的了解,沒有讓學生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學生也只是將相關內容匆匆看過一遍,就算完成任務,導致課堂氛圍不足,教學效率不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將學生對數(shù)學預習的興趣培養(yǎng)起來,學生才會主動預習。老師在課堂上不僅是傳授知識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將方法傳授給學生,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引導學生如何去學數(shù)學,還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將方式方法穿插其中,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學以致用[1]。
老師給學生確定了明確的目標,可以讓學生在數(shù)學預習上少走彎路,讓學生對數(shù)學預習逐漸提升興趣。當學生在課堂中學習起知識來很是輕松時,老師就可以讓學生每天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預習。也就是說,學生在每次新課之前要對第二天的學習內容有所了解,然后還要思考明天學習的知識點和今天的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再就是,預習后,獨自完成相關的例題,把不懂的地方標記出來,再在課堂上向老師詢問。對于基礎很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先將課后的習題做一做,查一查自己能做出多少。當學生做出了很多的時候,會油然產生一種自豪感,從而激勵自己不斷學習,慢慢提升學習能力[2]。
有效的考察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當學生前一天完成相關的預習任務后,老師要對他們給予肯定與鼓勵,這能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預習能力。比如,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中第3章“運算定律”,老師要求學生預習后回答例題的問題,完成“做一做”的習題。學生都完成了老師給出的學習目標,有的還對復雜的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解答過程,還用多種方式解答“做一做”中的例題。通過這樣的預習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數(shù)學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要重視農村小學生數(shù)學課前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并不斷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和技能,才能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