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趙文娣
腰肌勞損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是腰部軟組織勞損性疾病,多發(fā)于運動強度高、運動量大的群體中。腰部酸痛、脹痛是該病癥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且病情反復、治愈困難[1]。對于腰肌勞損的治療,西醫(yī)主要以非甾體類藥物為主,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臨床癥狀,但長時間服用,易產(chǎn)生藥物依賴性,不利于預后的恢復。中醫(yī)在治療腰肌勞損中主要采用針灸、內服、外敷、推拿、中藥熏蒸等方式,不僅可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同時有助于促進腰背功能的恢復[2-3]?;诖?,本研究對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給予艾灸結合中藥熏蒸干預,旨在探究對其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復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診治于我院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3.36±3.57)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84±1.07)年。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4.12±3.08)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79±1.1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腎虛寒濕型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腰部酸痛乏力、足膝無力、轉側不利、反復發(fā)作、手足不溫、少氣懶言、咽干口渴、面色潮紅、舌質白膩、脈弦數(shù)。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醫(yī)診斷標準;影像學檢查未發(fā)現(xiàn)其他骨質疾??;均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腰部疾?。粺o法耐受本次干預治療;存在自身免疫性疾?。话殡S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者。
1.4 方法 對照組給予功能康復鍛煉干預,方法如下:①使患者保持站立位,兩腿分開與肩部同寬,保持放松狀態(tài),雙腿略微彎曲,雙手保持半握拳狀態(tài)下垂,首先向左側轉腰,隨后向右側轉腰,在轉腰過程中雙手需隨著腰部的轉動而擺動,擺動的同時叩擊小腹及腰部,30次/組。②告知患者將雙腿分開略微寬于肩部,兩手叉腰,以腰為軸,腰隨胯動,60次/組。③雙腿站立略微分開,雙手下垂,上半身于緩慢彎曲自然下垂后抬起,并向后仰,20次/組。④使患者保持俯臥位,雙臂放于背后,用力抬起雙腿及胸部,使其離開床面,待感到疲勞時可俯臥休息,5 min/組。⑤保持仰臥位,將雙腳、雙肘及頭部支撐于床面,背部、臀部及腰部向上挺,以患者感到疲憊為最大強度,40 min/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艾灸聯(lián)合中藥熏蒸,中藥熏蒸:中藥組方如下,沒藥、附子、紅花、乳香、海桐皮、獨活、防風、牛膝、木瓜、威靈仙、五加皮、海風藤各15 g,桂枝20 g,雞血藤30 g。將上述藥物放于無紡布袋中置于熏蒸床的藥罐內,使用清水浸泡40 min后啟動機器,控制溫度于45~52 ℃,使患者仰臥于熏蒸床上,蒸汽口對準腰部疼痛部位,在熏蒸過程中需根據(jù)患者承受程度進行溫度調節(jié),30 min/次,1次/d。艾灸:取雙側腎俞穴、腰陽關行艾灸治療,點燃艾條一端,在施灸過程中需保持艾條點燃端與皮膚的距離>2 cm,避免艾灰掉落燙傷皮膚,每個穴位灸5 min。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腰痛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腰部活動不受限制為痊愈;腰痛等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好轉,腰部活動基本恢復正常,但仍存在輕微疼痛為有效;腰痛等臨床癥狀未緩解,腰部活動仍然受限為無效[5]。②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于治療前后評估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滿分10分,疼痛程度與總評分高低呈正相關[6]。③腰背功能:于治療前后記錄患者背肌力及腰肌耐力時間變化。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腰部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背肌力及腰肌耐力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較低,背肌力較大、腰肌耐力時間較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腰部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腰部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shù)VAS評分/分背肌力/kg腰肌耐力時間/s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55.32±1.431.12±0.35102.36±22.58 130.45±30.2650.59±8.3268.75±10.15對照組455.40±1.382.04±0.47100.97±22.84 115.69±28.9449.96±7.8655.20±8.34 t值0.27010.5320.2902.3650.3696.919 P值>0.05<0.05>0.05<0.05>0.05<0.05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癥狀表現(xiàn),無特異性病變表現(xiàn),大部分患者因腰部軟組織積累性損傷而發(fā)生韌帶、肌肉、筋膜受損,隨著病情的發(fā)展,腰部內在神經(jīng)受到壓迫后引發(fā)疼痛,需較長時間緩解[7]。西醫(yī)在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中無特效藥物,所服用的非甾體抗炎藥物、肌肉松弛等藥物僅僅可在短時間內緩解疼痛,但病情易反復發(fā)作,不利于預后。
祖國醫(yī)學將慢性腰肌勞損歸結為“腰痹”“腰痛”等范疇,認為腰為腎之府,當過度勞累、身體虛弱時,則會造成腎氣虛衰,出現(xiàn)腎精氣不足,經(jīng)絡失養(yǎng),進而引發(fā)氣血運行不暢,瘀積于體內,使患者出現(xiàn)腰部疼痛[8]。中藥熏蒸較好的借助了熱力及藥治結合的方式,在其共同作用下,有助于藥物透過皮膚表層進入經(jīng)絡及臟腑,促進腰部血液循環(huán),并擴張腰部皮膚微小血管。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治療后VAS評分較低,背肌力較大、腰肌耐力時間較長,表明艾灸結合中藥熏蒸干預有助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增強了腰部肌肉耐力及力量,同時改善肌肉的伸展性及穩(wěn)定性,進一步改善了腰背部功能。艾灸具有溫經(jīng)通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補中益氣的作用,對雙側腎俞穴及腰陽關進行艾灸,有助于通條陽氣、益氣扶正,促進氣血通暢,可達到補氣利血之效[9-10]。而中藥組方中五加皮可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補益肝腎;海桐皮祛風除濕、利水活血;牛膝補肝益腎;沒藥祛瘀散結;紅花活血化瘀;附子祛風止痛;木瓜行氣活血;防風滲濕止痛、祛風解表;海風藤及威靈仙祛風通絡;雞血藤補肝腎、益精壯陽;桂枝溫經(jīng)通絡、發(fā)汗解?。蝗橄阈袣庵雇?。諸藥合用,可奏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效。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給予艾灸結合中藥熏蒸干預可有效改善其腰部疼痛感,可促進腰部肌肉耐力的增加及臨床癥狀的緩解,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