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芳
綜合材料繪畫是美術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表達藝術美感的可能性,擴寬繪畫藝術的表達形式。當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關注材料本身給繪畫帶來的美感,并探索材料相互融合后的形式美感。綜合材料繪畫的美感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材料本身自帶的美感;二是通過創(chuàng)作者對畫面總體美感的把控,通過對材料的分解、重構、組合等一系列創(chuàng)作手法的運用,組合成新的畫面。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一、綜合材料繪畫概述
綜合材料繪畫是針對傳統(tǒng)畫種而言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打破傳統(tǒng)畫種固定的材料及表現手法,采用多種媒介材料及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綜合材料繪畫已超越傳統(tǒng)架上繪畫的表現性。它不僅涵蓋油和水性材料,而且涉及各種拼貼及物品組合的運用。很多人將20世紀初畢加索《有藤椅的靜物》稱為綜合材料繪畫的開山之作。從美術史而言,古代已有綜合材料繪畫創(chuàng)作形式,但為何繪畫界要以20世紀初西方現代藝術家的探索作為綜合材料繪畫的發(fā)端呢?其原因有三:藝術界出現一種反對傳統(tǒng)、探索新繪畫形式的思潮;這種新的繪畫形式促使很大一批藝術家參與其中,影響較大;它推進了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拓寬了繪畫藝術表現的維度。通過塔皮埃斯、勞申伯格、基弗等藝術家的不懈努力,西方將綜合材料繪畫推向新的高度,他們也被稱為現當代綜合材料繪畫的代表人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繪畫藝術新思潮的影響,綜合材料繪畫逐漸成為我國藝術家表現繪畫藝術的手段。經過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的綜合材料繪畫在近二十年取得了一系列進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綜合材料繪畫與修復藝委會得以在2010年成立。之后,一系列圍繞綜合材料的畫展相繼舉辦,如2011年“回望中國——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綜合美術作品展”、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2015年“首屆全國綜合材料雙年展”等。
自此,綜合材料繪畫從借鑒學習西方,演變?yōu)槿诤现袊鴤鹘y(tǒng)文化特征和審美取向的繪畫藝術。這是創(chuàng)作者自身對本土文化不斷深化認知的必然結果,也是創(chuàng)作者對材料本身的科學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綜合材料繪畫區(qū)別于其他畫種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材料的豐富性和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作法則。故而,創(chuàng)作者對材料本身的特性、質地和美感的認識是提升綜合材料繪畫整體視覺美感的重要基礎。
二、材料美的類型
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及表現形式趨于多元化,其材料之美是豐富的。但總體而言,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之美應有以下特征。一是從常用的繪制手法而言,綜合材料繪畫通過對材料的疊加、拼貼會形成材料的肌理之美。二是綜合材料繪畫對傳統(tǒng)繪畫材料進行突破,大膽運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使得材料帶有一定的質感,故其具有質感之美。另外,無論是運用哪種手法、哪種材料,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大多數是具備一定色彩傾向的形象,而色彩給人的心理作用通過質感及氛圍的烘托直接作用于人的審美體驗。
(一)材料肌理之美
肌理是指選用一定的材料,結合相應的手法,塑造的組織結構、形體或紋理等觸覺或視覺上的材料效果。根據這一特征,綜合材料繪畫的肌理可分為自然形成或人為制作兩類。自然的材料肌理是指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肌理特征,如樹皮、花生殼等。人為制作的肌理則是通過人為加工制成的,通常運用一定的工藝手段,如木刻、石雕泥塑等。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肌理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材料自身肌理的形式美感,亦可稱為材料肌理的固有美感,二是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材料重新組合形成的形式之美。具體而論,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的運用會形成如下幾種肌理的美感。
一是“數”的形態(tài)之美。不論是自然形成還是人為形成,材料肌理之美的營造都離不開繪畫中漸變、對比、連續(xù)、對稱等藝術手法,其以一定“數”的形式組織、重構為可視性的形狀,最終形成表達藝術家審美取向和思想的藝術作品。其間,畫面“數”能重構的可視性形狀便是美感所在。
二是材料肌理之美體現在光影的空間層次。在白乳膠等融合劑的作用下,通過疊加、拼貼、遮擋等技法,材料在光的照射下形成一定空間效果的畫面。在光影的作用下,疊加、拼貼或遮擋后的視覺美感可以豐富畫面效果,增強畫面的精神內涵。
再者,材料肌理之美還在于其立體的觸覺感。觸覺是人在生活中觸摸物體時作用于大腦所產生的感受,人們將不同感受劃分為粗糙、光滑、柔軟、干濕等,以區(qū)分物體對人的觸覺體驗。相應的體驗會結合人的經歷給予不同人不同的心理作用,如興奮、恐懼、安寧或心情愉悅等。在欣賞具有一定觸覺效果的綜合材料繪畫時,人們會產生相同的心理體驗,這便是材料肌理之美感所在。
(二)材料色彩之美
色彩之美是繪畫美感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繪畫藝術中,色彩需要依附一定的形式,才能起到體現質感或是烘托氛圍的效果,綜合材料繪畫中的色彩之美也不外乎如此。色彩作用于人的大腦不外乎冷暖之別,但細分之下又有所區(qū)別。光明之色給人溫暖,故黃色色系為暖色。黑暗、渾濁之色予以人恐懼、敬畏之感,故深藍色系為冷色。此外,有寓意生機、生命之意的綠色色系,還有寓意喜悅、喜慶之意的紅色色系等。人對于色彩的心理作用實則是在生存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歷經不同心境下對外界色彩的心理反應,久而久之便在基因編碼中留下烙印。綜合材料繪畫的色彩之美,則是藝術家遵循人對色彩感受的總體規(guī)律,以不同材料組合重構后的色彩效果,表達一定的情感。比如,丁方在《上升的靈魂》中運用黃色色系表現初升的太陽照射山川,藍紫色系表現山川暗部及晨曉昏暗的天空,以此凸顯破曉的奪人光彩。色彩依附氣勢磅礴的山川之上,山川蓬勃向上的走勢和色彩的氛圍相呼應,將山川上升的氣勢推至山尖。上升的靈魂背后正是色彩本身及依附形式所折射出的追求光明、積極向上的生命體驗。
(三)材料質地之美
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的質地之美是指材料本身的結構和材質所折射出的美感,主要體現在材質天然或通過人工加工后所體現出來的軟硬、粗細、紋理、柔韌等。比如,鋼鐵材料給人冰冷、堅硬的心理感受,玉石、核桃通過雕刻把玩后,材質變得滋潤、有光澤。材料加工流程和方法為綜合材料繪畫的制作提供了有效借鑒,進而在畫面中賦予不同材料質地之美。
三、結語
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美感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材料本身具備的美感;二是通過創(chuàng)作者本身對畫面美感的把控,合理運用材料,采用分解、重構、組合等創(chuàng)作手法,使材料在相互作用下呈現出全新的視覺美感。綜合材料繪畫中,材料的肌理之美、色彩之美和質地之美是相互摻雜、相互作用的。當然,綜合材料繪畫的材料之美不止于此,隨著材料的不斷豐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其材料之美必將會有更為豐富的詮釋。綜合材料繪畫在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誕生,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逐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本土材料融合,其漸漸本土化的過程便是材料之美不斷豐富的過程。
(福建華僑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