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衛(wèi)
在中國,花木蘭的傳說與《木蘭辭》婦孺皆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吟誦已成為童年記憶的組成部分。
是嘆息,是機杼,還是蟲鳴?
在多數古詩中,織機聲常被表現為“札札”——“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于是在細致考證之后,得出“唧唧”之聲應是蟋蟀鳴聲的結論——一個頗具說服力的原因是,在某些古代版本的《木蘭辭》中,首行為:“促織何唧唧”,促織也即是蟋蟀。
早期的譯者中,英國漢學家威利(Arthur Waley)將這一行譯作:“Click, click, forever click, click?!憋@然是將這一行視作織機的聲音——人自然不會發(fā)出咔嚓咔嚓的嘆息聲。
威利之后,又有研究中國古詩的學者嘗試將《木蘭辭》譯作英文。其中美國漢學家傅漢思的譯文最有意思,而且反映了他對首行詩之朦朧與歧義的充分關注。他也采取了直譯法,力求接近中文的原聲,將它譯為“Tsiek tsiek and again tsiek tsiek”,以象聲的方式,將中國古詩的聲響生動地再現在另一種語言中。從表面上判斷,他所再現的似乎也應是“機杼聲”。但是與此同時,這個詞還讓人聯想起英文中的“tsk”——一個用來表達不滿之意的常用象聲詞,大概相當于漢語中用舌尖敲擊上齒的“嘖嘖”聲。在他看來,“第一句‘唧唧之聲的重復有意造成了歧義:它既暗示了梭子的聲音,又指向木蘭的嘆息。她一如既往的勞作聲——也即紡織——與她突如其來的嘆息聲交織在一起?!?/p>
多數譯者還是將其視作嘆息之聲。較為高妙的是,許淵沖先生將它譯作“Alack,alas!Alack, alas!”使用了英文中現成的嘆息詞,比意譯更佳。
(摘自《光明日報》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