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茅,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jīng)濟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多次發(fā)文,強調要大力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很多人可能會問: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普通人,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至今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思想觀念、理想信念等的總稱,有著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將傳統(tǒng)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將極大地提升人的精神氣質,改善生命狀態(tài),促進人生幸福。只有深刻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與每個人的人生幸福息息相關,傳統(tǒng)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一、傳統(tǒng)文化與人生幸福的關聯(lián)
說起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話題總是離不開儒家和孔子??鬃颖蛔u為“萬世師表”,我們當代的教師和學生應該向孔子學什么?大家知道,孔子出生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動亂時代,生不逢時,命運多舛,一生奔波,大起大落。那么,孔子又活出了怎樣的生命狀態(tài)?這種生命狀況是否可效可學呢?
我認為孔子的生命狀態(tài)大體上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學、教、樂、安。這四個字反過來念更容易記:安樂教學。這個概括源自《論語》中的兩段話。第一段是《論語》開篇立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中的第一句就是在說“學之樂”;第二句可以理解為交友和教學之樂,因為孔子認為“以友輔仁”“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第三句就是“心安之樂”。《論語》還有一段話描述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六個階段中的前兩個階段可以理解為青年時的“學之樂”;中間兩個階段是學成之后開始杏壇設教,行師者之天命,是“教之樂”;后兩個階段是晚年境遇,盡管周游列國,百難備嘗,思想觀點不被理解、不被采納,但他展現(xiàn)的是寵辱不驚、隨遇而安的“心安之樂”。這就是孔子的生命狀態(tài),我們學習孔子,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生命狀態(tài)。
下面我們再把這四個字稍微展開一點,來看看孔子以及傳統(tǒng)文化所展現(xiàn)的生命狀態(tài)和人生幸福。
第一,學——學而不厭??鬃釉凇墩撜Z》中的自我評價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薄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可見孔子一生樂學。作為優(yōu)秀學生代表的顏回,其特點也是好學:“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p>
第二,教——誨人不倦。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還說:“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笨鬃诱J為教學是一種快樂,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從不倦怠。孟子也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樂”之一。這個“英才”不是指才能杰出者,而是品行高尚的志同道合者。
第三,樂——貧富皆樂。有著名的“孔顏之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弊釉唬骸百t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是疏食飲水而“樂亦在其中”,顏回是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他們不是苦中作樂,而是時時處處自得其樂。
第四,安——坦蕩心安?!鞍病笔强鬃臃浅V匾暤囊环N生命狀態(tài)。有學生問孔子的志向,孔子答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弊勇穯柨鬃雍螢榫?,孔子答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鬃诱J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考察一個人,應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墩撜Z》中描述孔子的形象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梢?,“安”是孔子對眾人人生的期待,也是他自己生命狀態(tài)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國文化特別重視“安”。家庭為什么能帶來幸福?因為家是個能讓人心安的地方。心安是福,這種幸福不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快樂,而是—種可以長期持續(xù)的內心安樂,它不專屬于某些達官顯貴、功成名就者,而是人人都可以心安。所以,通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我們對幸福有了新的理解和定義:幸福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幸福是心安,但不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安逸享樂,而是不斷向上向善的心安。《易經(jīng)》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碧K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王陽明說“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毛澤東主席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凝聚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這些論述都從不同側面闡述了生命應有的狀態(tài)以及不斷向上向善的幸福觀。
二、教育與幸福的現(xiàn)實反思
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對此,很少有人會否認。按說,應該是教育越發(fā)展,師生越幸福,但從相關研究以及我們的經(jīng)驗觀察都發(fā)現(xiàn),并非學歷越高越幸福,也并非名校師生就更幸福,教育對幸福的貢獻十分有限。我們不禁要問:教育到底在人生幸福中起了什么作用?怎樣的教育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師生幸福?
對照孔子的生命狀態(tài),我們需要反思。
第一,學生是否“樂在學中”?我們總是認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就必然是苦的嗎?天性好學、好奇的孩子為什么在幾年之后就會厭學?為什么連教師、家長也不愛讀書、學習?在一次交流中,一位中職學校的校長說,他們招收的學生在經(jīng)過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內心已經(jīng)千瘡百孔”。是誰在一次次地給孩子帶來失敗、恐懼、打擊和傷害?
第二,教師是否“樂在教中”?孔子說誨人不倦,為什么有大批教師存在職業(yè)倦怠感?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樂,在名校、重點中學、知名大學教書就更幸福嗎?
第三,我們心安何處?面對升學指標和應試教育,我們是否內省不疚?面對孩子們所遭受的壓力,我們真能不憂不懼嗎?作為教師、家長,我們心安何處?
這些問題和憂慮正是我們開展幸福教育的起點。在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中,我們首先為“何以心安”找到了諸多答案,其中包括:讀書明理,得理心安;為善去惡,修己安人;知足感恩,盡責心安;真誠慎獨,問心無愧;寵辱不驚,隨遇而安;志存高遠,知止而定。通過學習,我們也形成了以下基本信念。第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促進師生幸福,因為由祖祖輩輩精選、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就是為了讓后輩生活得更幸福美好。第二,幸福教育不應只圖簡單輕松的快樂,而應追求向上向善的心安。
三、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幸福教育的實踐探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真知即有真行。基于對傳統(tǒng)文化和幸福的理解,這些年我與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小學教師一直在進行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幸福教育探索,我們提出了“一體兩翼”的幸福教育模式,即修身為本、幸福家庭、幸福學校?!耙惑w兩翼”的思想來自《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修身明德的基礎上,要“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修己安人”思想就是實現(xiàn)人生幸福的大道。
(一)修身立德,知福感恩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币蔀椤按笕恕薄熬印保紫纫⒌?,利人利己的美德也是人生幸福之源。立德的功夫在“修身”,而將“修身”理念轉化為現(xiàn)代人的日用功夫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有兩個抓手。第一是立志。古人一貫重視立志,孔子有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蓖蹶柮髡J為:“夫學,莫先于立志?!薄爸静涣ⅲ煜聼o可成之事?!彼?,我們在教育中首先應該引導學生立下仁人君子、為國為民的高遠之志,引導學生過有志、勵志、向上、向善的生活。通過立志,為學生確立人生目標和意義,也為他們的日常修養(yǎng)找到內在動力。第二是日修。美德的養(yǎng)成需要在日常實踐中長期修煉。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修”,我們綜合、借鑒古人寫“功過本”和積極心理學“幸福日志”的實踐,研制了一套基于傳統(tǒng)文化的“幸福日志”。“幸福日志”每一頁頁眉上都有一句經(jīng)典原文,分別來自《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道德經(jīng)》?!靶腋H罩尽敝忻刻斓墓φn包括以下內容。讀書明理:每天至少熟讀一句經(jīng)典;事上磨煉:堅持覺察幸福、感恩世界、日行一善;三省吾身:堅持每天反省自己,努力做到“不說謊”“不抱怨”“不懈怠”;日記心得:把重要的反省或心得體悟記錄下來?!靶腋H罩尽焙唵我仔?,因而可以長期堅持,進而在不斷地修養(yǎng)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感知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
(二)仁愛友善,家校和合
“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家庭幸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我們特別注重“幸福家庭”建設,也特別注重班級、學校的“家文化”建設。我們認為,學校不只是一個學習的場所,一個單位、組織或是企業(yè),更應該成為—個大家庭,一個充滿愛的地方,一個沒有失敗和恐瞑的安全的地方,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家園。在這方面,我們有幾項實踐值得推介。
第一,開展“幸福小班會”,即每天放學前留出10分鐘,學生分組總結自己一天的“好”(做得好的方面、學習收獲等)、“幸?!保ǜ械叫腋5臅r刻)、“謝謝”(值得感謝的事)。長期堅持“幸福小班會”,既可以做到人人總結反思,相互交流、增進友誼,還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幸福感、意義感、歸屬感。
第二,實施“國王與天使”游戲。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每個學生都成為另一個學生的愛心天使,要在持續(xù)數(shù)周的活動中學會默默地、無條件地給予關心和幫助。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愛、感受愛,使班級充滿愛。
第三,組織家長志愿團。組織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長通過各種志愿活動支持學校工作,使家長成為學校工作的參與者、幫助者,從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愛心和奉獻精神,而不只是做教育的消費者、旁觀者、評價者,甚至批評者。
第四,建立親師同學小組。經(jīng)過學校或班主任的發(fā)動,五個左右的家庭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家長之間互幫互助,易子而教,共同致力于幸福家庭的建設。家長既是孩子們可親可敬的“親師”,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是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同學”。
(三)讀書明理,幸福成長
不論是理解為狹義的經(jīng)典閱讀還是廣義的“上學讀書”,讀書的重要目的之一都是明理,明白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規(guī)則、規(guī)律、道理、原理。為此,我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以期提升學生認知,促進學生成長。
第一,組織“親師悅讀會”。通過學校組織、專家導讀的方式,家長與教師共讀經(jīng)典名著,以增進對幸福教育的理解和實操能力。閱讀書目除《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和《道德經(jīng)》《傳習錄》等古代經(jīng)典外,也包括一些積極心理學、教育學、哲學名著,例如泰勒·本一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蔡元培的《中國人的修養(yǎng)》等。
第二,成立“初心幸福教育之家”。我們搭建了一個各地幸福教育試點學校之間的交流平臺,這個平臺的名稱為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家”,“家”有家訓:不忘初心,共謀幸福;有家規(guī):立志幸福,向上向善,內省不疚,盡責心安;有家風:自覺自律,自信自強,真誠大愛,和合精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組織“家人們”通過線上線下的定期交流研討,提升幸福教育的能力。
第三,開發(fā)幸福修養(yǎng)系列課程。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或主題班會課等形式,組織師生對與人生幸福相關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主題包括:學習幸福、健身安心、仁愛友善、中正和合、自信自主、盡己成人。這些主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論語》開篇三樂的啟發(fā):前兩個主題是學習之樂;中間兩個主題是教學、交友和社會生活之樂;后兩個主題是自主、心安之樂,從“學”開始,以“成人”結束,完成“學以成人”的過程。希望這些專題教學能進一步增進師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與幸福教育的理解,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的養(yǎng)成。
學孔顏之樂,做幸福師表。只有教師懂得幸福、活出幸福,才能讓學生學會幸福、享受幸福;只有師生都幸福,我們教育工作者才能心安無愧,才是對孔子等先師、先祖最好的告慰。
責任編輯 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