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婚后不斷乳:總向父母伸手的他
按理說,結婚了就算是大人,獨立自主是最基本的能力,然而珊珊卻偏偏遇到個總是不斷乳的老公。
記得剛結婚那會兒,兩人有一次忙到家里米都吃完了也沒顧上去買,老公鄧森直接跑到公婆家蹭飯不說,臨走還順手拎了兩袋米回家。珊珊當時都傻眼了,鄧森卻說:“一家人還分什么彼此,他們的還不就是我們的嘛?!?/p>
如果這是小事小節(jié)也就算了,可鄧森遇到買車買房這樣的大事,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是向父母要錢。要知道小夫妻倆算是晚婚,兩個人的收入都不錯,也有積蓄,而且換車屬于心血來潮,購房也是為了投資,并不是剛需,這種情況下還有什么必要向父母要錢呢?
兩個人的沖突真正爆發(fā)是因為一次出國旅行。珊珊因公要去德國出差一周,鄧森正好有一周的年假,兩人覺得工作旅行兩不誤挺好,就開始計劃一同出行。誰知出發(fā)之前,鄧森就開始興沖沖地給父母打電話:“媽,我明天要去德國一周,你給拿點兒錢唄?!?/p>
珊珊幾乎是本能地一把就奪過了鄧森手里的電話,兩人大吵起來:“你都多大了,干嗎老找父母要錢?。≡蹅內眴??”鄧森也生氣了:“他們是我父母,給我錢有問題嗎?”珊珊忍無可忍:“你長大了知道嗎?別再向父母伸手了,行不行!”
像珊珊這樣,遇上凡事都想“啃”父母的老公,到底該怎么辦呢?
索取背后長不大的寶貝心
其實鄧森很可能是感到委屈的,就像他自己說的,他平常也是很孝順父母的,給錢買物從不吝惜,怎么他拿點東西要點錢就不行了呢?
事實上,這里的癥結并不是錢物問題,而是鄧森的這種“等、靠、要”的心態(tài),讓珊珊覺得不成熟、不可靠。在珊珊眼里,她需要的是一個長大成人、有擔當?shù)哪腥?,而不是一個懷著寶貝心、幾十歲了依然向父母要錢花要飯吃的“假成人”。
像鄧森這樣的人其實生活中并不少見,他們從小被父母寵愛長大,予取予求,家里的人和財物都是圍繞著他們,以他們的需求為優(yōu)先。時間久了,他們和自己的父母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拿慣了,所以順手也順心了。
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所謂長大就是在原生家庭去中心化,學著從家里的“寶貝”到獨立,做到自給自足,并且內心享受自給自足的“成人生活”。
成長的分水嶺:婚姻需要獨立與承擔
鄧森也許不明白的是,他的“啃”父母已經(jīng)成了長大與否的分水嶺,珊珊因為這個分水嶺而失去了與自己比肩的丈夫,她的焦慮和擔憂也源于此。然而,面對婚姻中的現(xiàn)實,兩個人還需要及時調整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生活。
首先,分清愛的階段。對未成年子女的愛包含養(yǎng)育的責任,對成年子女的愛已不存在強烈的養(yǎng)育責任,所謂成年就是從父母的懷抱里斷乳。鄧森這樣的人需要理解的是: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不拘小節(jié)、愿打愿挨”,其實已經(jīng)跨越了成長的界限,混淆了愛和責任。因此,改變心中“凡事找父母”的心理模式才是當務之急的成長任務??梢栽囍o自己設立事前自問,來幫助區(qū)分具體情況,如“我自己可以做到嗎”“我能接受父母的拒絕嗎”。
其次,給愛的互動設定底線。當然,成長不意味著和父母徹底劃清界限、拒絕往來,蹭個飯、接受父母的饋贈、申請父母的一些幫助都是可以的,問題在于是否是“必須”,是否能夠認清這些屬于“饋贈”,而且是需要回饋的。鄧森想明白了這點,終于開始獨立思考自己的家庭需求,制定購物計劃,并且接受了父母的財物時,能夠有意識地想著如何回饋。這些成年人的“氣質”才能真正讓珊珊安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