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技師學院 齊鳴
實現(xiàn)班級(汽修專業(yè))優(yōu)化管理,需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技工學校的學生被稱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多數學生來自弱勢家庭,家長以中低文化水平、中低收入水平、中低就業(yè)水平為主要特點。二是基礎教育處于學生群體中的弱勢,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三是有著與普通中學相差很大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四是學生管理與家庭教育不合拍。因此要有針對性開展工作,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使班級得到健康發(fā)展。筆者根據自己十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總結出以下做法: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當老師全身心的愛護關心幫助學生的,師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學生才樂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教師充分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注意觀察分析,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善于用愛捕捉教育時機,教育工作就會更加主動、有效。
每年迎新生,筆者總是以微笑的面容,欣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去迎接每一位家長,每一位同學,使他們第一眼就看出這個班主任是和藹可親平等待人的,從而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記得2015年接新生第一天,我從報到大廳去宿舍,剛走到操場,一位背著大包小包的女同學還有她的父母就追上來,她父親氣喘吁吁地說:“請問老師您貴姓,我的孩子能不能來您的班上學?”我當時就吃驚地問:“我們素不相識,您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呢?”學生母親急忙解釋:“我們剛才見您接待新同學,您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讓我們感覺到您一定是位好老師?!睂W生也急著說:“老師,老師,能跟著您上,我寧愿放棄我喜歡的專業(yè)?!边@段話雖然簡短,但讓我深深體會到留給學生、家長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班集體之所以成為優(yōu)秀的班集體,總是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維系著,那就是集體主義精神,它是一種無形的班規(guī),它是道德的力量,它是一種軟制度,它同時還是主動的,解決的是怎樣做的問題;國法、校規(guī)是被動的,是一種硬制度,解決的是必須怎么做的問題,前者是情感管理,后者是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有限的,而情感管理的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它能使學生產生責任感、榮譽感、自尊感、親密感,從而激發(fā)每個學生潛能,讓他們能夠在公平的氣氛中競爭,發(fā)展。
在情與法的互動中,我一直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小一點、近一點、實一點、新一點、活一點”。二是班級管理“細化、量化、規(guī)范化、人性化”。三是做好三年規(guī)劃,一年級養(yǎng)成教育,德育為首,學會做人,以班主任管理為主;二年級自我管理,技能至上,學會做事,以班干部管理為主;三年級是就業(yè)指導教育,敢于推銷,勇于創(chuàng)新,學會生存,以每人一次代理班主任管理為主。
班主任的愛是沒有界限的,尤其是對后進生,班主任更應信心百倍去關愛他們。每位老師都知道后進生的特點,他們從小到大很少體驗成功的喜悅,不少學生自卑心理嚴重,厭學、意志薄弱,抗挫折較差,雖平時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其實他們內心都比較脆弱,如果我們不盡快扭轉這部分學生心態(tài),別說現(xiàn)在跟不上學習,即便是以后勉強畢業(yè)了心理素質還是不合格的,又怎能去適應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呢?
后進生轉化——“三位一體”互動法和環(huán)境感召法?!叭灰惑w”互動法是班主任與學生家長、任課老師三方定期交流溝通互動,挖掘學生的閃光點、下好及時“雨”,班主任、家長、任課老師通過生活點滴進行引導和互動,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為學生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筆者要求自己做到“四會”、“三同”、“二記”、“一到位”?!八臅笔敲克闹芘c學生一起開一次茶話會(也叫談心會);“三同”是每三周與學生在宿舍聊天、座談一次;“二記”是每兩周批閱一次學生周記或寫字本,與學生親密交心一次;“一到位”是每周一班委會到位。培養(yǎng)以班長為首的班干部統(tǒng)攬和駕馭全局的能力,班主任要從“幫手”到“助手”到“學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總之,班干部是一面旗幟,通過權為大家用,情為大家樂,利為大家謀有效發(fā)揮班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叭灰惑w”互動法和環(huán)境感召法,對后進生轉化也起到“立竿見影”效果。
天底下還有比得到莘莘學子的感激更叫人快樂的嗎?對教學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驅動著我,使我每天早起早上班,到教室宿舍轉轉,在這里你會有一種擺脫世俗喧鬧的踏實與坦然。作為一名汽修專業(yè)老師,一名班主任,對事業(yè)的熱愛不僅表現(xiàn)在勤勤懇懇埋頭苦干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愿同各位老師一起努力,使班主任工作富有時代氣息,爭取做到與時俱進,與生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