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蒙 華
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主要以科學實驗室和課外實踐兩個方面為主,其中,科學實驗室相對于課外實踐而言,實驗器材更加豐富完善,與課本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直接,開展氛圍更為濃烈。而實驗室的建立對學校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首先,學校得認識到實驗的開展對學生和對教學的積極意義和重要性,這是學校積極建設完善實驗室的前提條件。其次,學校必須具備足夠的資金去建立實驗室,包括實驗室、器材和設備等,但農村大部分地區(qū)由于資金和地區(qū)等原因而無法建立實驗室,從而使學生失去部分參與實驗的機會[2]。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應區(qū)別知識教學過程和實驗教學過程,現(xiàn)階段,學生參與實驗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參與過少。實驗能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合作等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和運用。實驗主要由學生主導,但在實驗的進行中,學生可能會面臨突發(fā)的問題和挑戰(zhàn),讓學生對實驗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從而大大削減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第二:參與過多。課堂教學由教師引導,教師的參與保障了學習內容的充足,而在實驗教學中,如果教師過多參與極易讓小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導致學生失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因此,在實驗的進行中,教師必須找到學生參與的平衡點。
實驗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理論和重難點知識,促進學生學科基本能力的形成[3]。其中,小學階段開展的大部分實驗都建立在章節(jié)知識上,讓學生從理論知識出發(fā),找到知識的得出過程和實際運用。但從現(xiàn)階段來看,小學科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教學相對獨立,學生難以在參與中發(fā)現(xiàn)實驗知識與課本知識的相同點,從而極大程度上削減了實驗開展目的和效率。
在實驗中,教師可以作為旁觀者去幫助學生指點重難點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思考和探究。同時,科學實驗的進行一般都從步驟出發(fā),面對較難的實驗,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的“大方向”。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植物的‘身體’”為例,章節(jié)主要從植物的葉、莖、根、花、種子幾個部分介紹了植物身體,在進行觀察探究植物的身體實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實驗方向,比如按照章節(jié)內容的順序展開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充分理解消化理論知識,比如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的成長順序去觀察植物,發(fā)現(xiàn)各個部分對植物整體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明確了實驗的步驟方向,能夠避免學生由于好奇而無順序地進行實驗。
小學科學實驗包含了難度較大、內容較復雜的實驗,讓學生單獨完成極易消耗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自主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特長。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橋梁”為例,章節(jié)介紹了梁橋、拱橋、懸索橋等,在進行小橋的制作實驗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可以明確分工,包括材料的選擇、橋梁的色彩、橋梁的形狀、橋梁的整體設計、橋梁的拼裝等,小組成員可以選擇自己擅長、感興趣、想挑戰(zhàn)的部分,從而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促進自身對知識的學習、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個性化的發(fā)展。
實驗教學融入趣味性內容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以粵教科技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植物需要水分”為例,在進行植物的成長是否需要水分的實驗時,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播放實驗的簡要過程,利用動畫說明重難點或注意事項,在實驗開展完成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實驗的快速回顧總結。
實驗是小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階段,學校和教師應及時調整策略,以多樣多維的手段保障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驗教學的質量、效率。最后,希望本文提出的策略能被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