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婕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1)
反悔究竟是被追訴人對自己承諾的違背行為還是應自愿性保障的要求所內(nèi)生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如若認為反悔是被追訴人對自己承諾的違背,那么是否需要有懲罰措施?如若將反悔視為保證被追訴人自愿性的訴訟權利的話,那么在程序上應如何行使并對其進行保障?應否對此權利進行限制、如何進行限制?行使反悔權之后帶來的諸多程序方面的問題如何處理?這些問題都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之后在司法實踐中由于被追訴人反悔所產(chǎn)生的問題,給司法人員帶來了極大困擾。就刑事訴訟法的任務來說,其包括首要任務、基本任務和重要任務這三個層次。刑事訴訟法對查明犯罪事實提出了準確和及時的要求。準確,即做到對整個案件事實清楚,準確可靠,證據(jù)確鑿,沒有任何差錯。[1]在被追訴人違背真實意愿認罪認罰的情況下,如若不允許其反悔,那么十分容易產(chǎn)生冤假錯案,法律的這一任務的實現(xiàn)將無從談起。此外,“尊重和保障人權”于2012年被引入《刑事訴訟法》,此乃刑事司法的“紅線”和“標線”。由于在刑事訴訟中,人權最容易受到侵犯的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此,將被追訴人反悔視為其一項權利是基于《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任務的必然要求,下文對實踐中由于反悔所帶來的法律問題進行思考。
“概念是解決問題所必需的工具。沒有界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沒有概念,便無法將我們對法律的思考轉變?yōu)檎Z言,也無法以一種可以理解的方式把這些思考傳達給他人”。[2]目前在學術界有多種關于認罪認罰后被追訴人反悔的概念的闡述。“反悔,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同意量刑建議并簽署具結書之后,因認罪不自愿、不知情或發(fā)現(xiàn)新證據(jù)等事由,推翻此前認罪認罰供述的司法現(xiàn)象?!盵3]就反悔的構成要素看主要包含反悔的行使主體、對前行為的否認。因此,可以認為反悔主要是指在控辯雙方就指控的犯罪事實與量刑建議達成一致、簽署具結書后被追訴人作出了不同于具結書的否定性評價。
從我國刑事訴訟構造的特性以及對被追訴人訴訟權利保障的重視這一角度講,對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進行傾斜性的保護,賦予被追訴人較多的主體自由,方能促進控辯雙方的平衡。因此,不宜將反悔界定為被追訴人對其承諾的違背,反悔應是被追訴人自愿性保障的重要權利。反悔實質(zhì)上是對其有罪供述的撤回。另外,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選擇了認罪認罰就等于放棄了無罪辯護權,也不再行使量刑辯護權,而且法庭審理過程極其迅速,幾分鐘至十分鐘的審理以及當庭宣判和當庭送達的高效率是建立在省略了法庭調(diào)查和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僅保留公訴方簡要介紹指控罪名和量刑建議、被告人當庭發(fā)表辯護意見以及被告人最后陳述的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的。被追訴人對于“認罪認罰”唯有保留“反悔”的權利,才能擁有對審判程序和訴訟結果的自由選擇權,并對最終的裁判結果不產(chǎn)生抵觸情緒。基于公正審判,這項權利可以認為是程序辯護權的重要內(nèi)容,可以作為辯護權的延伸。
我國被追訴人反悔權具有存在的理論基礎,從被追訴人訴訟能力和程序參與的角度提出有選擇即有反悔。[4]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是被追訴人自愿性保障原理的基本要求,是當事人獲得程序救濟的重要途徑。
從理論上來說,為了實現(xiàn)被追訴人訴訟權利的實現(xiàn)與訴訟程序不被無當拖延的平衡,被追訴人反悔發(fā)生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進入法庭審判程序之前反悔。在這一階段,包括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被追訴人反悔主要表現(xiàn)為達成協(xié)議但不在認罪認罰具結書上簽字、在認罪認罰具結書上簽字但申請撤回其有罪答辯等。其二,在法庭第一審審判的過程中反悔,這主要變現(xiàn)為在法庭陳述環(huán)節(jié)或答辯環(huán)節(jié)被追訴人表示無犯罪事實、不承認檢察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不承認檢察機關指控的量刑,即主張自己無罪、不構成此罪、不認刑罰等不認罪不認罰現(xiàn)象。在此種情況下,根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審判機關需要將審判轉成普通程序進行審理。其三,第一審判決作出后被追訴人反悔。在這種情況中,被追訴人反悔的意愿主要通過上訴來表達,即反悔并提起上訴。
“之前認罪認罰事后又反悔的也是一項權利?!雹僬缟衔乃觯蛔吩V人的反悔程序應屬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為法律所規(guī)定?!胺椿诔绦颉彪[隱約約體現(xiàn)在某些條款中,但是立法主體沒有徹底規(guī)定被追訴人反悔后各方訴訟主體應遵循的反悔程序。
而法律所規(guī)定的某些程序則體現(xiàn)出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是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法律后果的。其一,程序回轉機制。法院作出裁判前,被告人推翻原來的有罪供述、不認可指控罪名、不同意量刑建議或不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法院應中止審理,將案件轉入普通程序。被告人與辯護律師發(fā)生異議,法院仍可適用。[5]考慮到程序適用的條件,立法采納此項程序回轉的建議作為《刑事訴訟法》第226條。而程序發(fā)生回轉的幾個法定條件就是被追訴人選擇不認罪認罰的構成要件。其二,訴訟權利保障制度?!缎淌略V訟法》為了保障認罪認罰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規(guī)定了訴訟權利告知制度以及值班律師制度??紤]對被追訴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法律分別規(guī)定了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權利告知義務。在人民檢察院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告知書》中規(guī)定了可以通過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撤回其認罪認罰的有罪答辯,如果反悔并申請重新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經(jīng)人民檢察院同意可以簽署。[6]而在之中,進一步又將反悔分為主動反悔以及視為反悔。那么,視為反悔是否具有法律依據(jù)?視為反悔是否是對被追訴人權力的侵犯?
(1)行使反悔權后產(chǎn)生的證據(jù)影響。被追訴人反悔后其先前的有罪陳述在后期的司法活動中應如何處理?基于減少被追訴人認罪的擔憂以及自白任意性規(guī)則等理論,部分論者主張此前的有罪供述不得用作不利于被追訴人的證據(jù),被告人先前的供述不得在轉換的程序中作為對其定罪的證據(jù)適用。[7]反悔之前的有罪供述不應具有證據(jù)方面的可采性,對于檢察機關來說不可以將此作為證據(jù)使用,已經(jīng)使用的應予以撤回,例外情形是對證明無相關性。[8]
然而,有部分論者提出了不同的處理路徑。觀點一是在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制度下,除非法證據(jù)和符合被追訴人期待利益的有罪供述當然排除外,不能一概排除被追訴人的有罪供述,應綜合其他證據(jù)與犯罪事實來決定是否排除。[9]觀點二是采取補償?shù)挠^點。即應當采納反悔被追訴人先前的供述和相關證據(jù),這與我國的司法傳統(tǒng)相符,但如若其反悔是因公權力,那么應采納并予以適度補償。[10]觀點三是區(qū)分不同的階段進行具體認定。在偵查階段,由于公安機關并不是直接與被追訴人作出認罪認罰協(xié)商的相對人,此時的認罪認罰的性質(zhì)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認罪認罰,而與坦白相似,故仍可作為被追訴人獲得量刑優(yōu)惠的依據(jù);在審查起訴階段,無法證明被追訴人的供述的客觀性,因此為了確保公正應予以排除。[11]觀點四則是區(qū)分目的來判定能否作為采用。如果其目的是得到從寬,此時其供述不可作為判決依據(jù);而根據(jù)供述獲得的書證、物證應根據(jù)106條的規(guī)定,符合條件的予以采用。[12]本文認為,被追訴人反悔之前的供述不得作為證據(jù)采用,這也符合認罪認罰案件不得降低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
(2)行使反悔權后產(chǎn)生的量刑方面的影響。反悔能否作為再次量刑的考慮因素,在理論上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被追訴人反悔應當作為量刑的考慮因素,在反悔后,在量刑時由于認罪態(tài)度不好可以適度從嚴,從程序推進的時間上,推進越深反悔的負面評價應越嚴厲,此時應排除公權力導致的例外性反悔。[10]主流觀點則認為,改變供述是被告人的訴訟權,被告人撤回認罪答辯時,法院不能加重處罰。[13]如果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目的來分析的話,反悔不應作為量刑的考慮因素,否則會造成被追訴人不敢反悔,進而會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落空。
(3)行使反悔權后產(chǎn)生的人員影響。辦案人員的替換主要是指被追訴人反悔之后,之前接觸案件的人員是否應被更換。有觀點提出,被追訴人一旦不承認其之前的認罪認罰,行使反悔權,那么審理案件的法官應由法院另行指派人員;而當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是受檢察機關的威脅、引誘或欺騙等不正當方法做出的,那么檢察機關就需要另行指派公訴人進行訴訟。[11]但反對者認為由于控方天然的具有傾向性因素以及替換法官會造成結構性困難等的原因,辦理案件的檢察官以及法官都不存在反悔后被替換的空間。[10]
(4)此前支付的賠償金的處理。一般來說,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追訴人往往會通過積極支付賠償金、積極繳納罰金的形式以表明自己認罪態(tài)度良好,從而取得檢察機關寬松的量刑建議。在此種情形下,被追訴人反悔帶來的問題就是其繳納的罰金以及支付給被害人的賠償金應如何處理?對這筆支出能否主張撤回?
(5)共同犯罪中反悔行使的后果。在共同犯罪活動中,按照其在犯罪活動中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而《刑法》對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的處罰與主犯有關系。假定在某一共同犯罪案件中,主犯認罪認罰,那么將會出現(xiàn)主犯的刑法低于從犯、脅從犯的現(xiàn)象。如果主犯在認罪認罰后獲得了量刑優(yōu)惠,其行使反悔權,是否對共同犯罪案件的訴訟進程有不當影響?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追訴人反悔對其他被追訴人審理程序、量刑有無影響?
(6)行使反悔權后對律師的影響。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值班律師職責行使的時間僅僅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看守所被羈押期間,并且要經(jīng)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約見。由于大多數(shù)案件的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律師,而所謂的值班律師,僅僅給被告人提供的是法律咨詢,并沒有參與控辯協(xié)商的過程。[14]辯護律師畢竟與值班律師不同,其擁有獨立的訴訟地位。辯護律師的介入就會對其反悔產(chǎn)生一定影響。其一,當辯護律師與被追訴人持不同意見時應如何處理?例如,律師作無罪辯護而被追訴人只是不認可量刑。其二,如果是值班律師或者辯護律師誘導下的反悔應作何處理?包括對律師的處理以及對反悔的處理。
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框架內(nèi),被追訴人暫時不享有反悔權,其只能通過提起上訴、主張其認罪協(xié)商不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來達到其反悔的目的。在辯訴交易制度中最重要的體現(xiàn)便是通過賦予其撤回權給予其保護。認罪認罰適用于各個階段,貫穿于刑事訴訟的全過程。[15]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整個框架內(nèi),被追訴人反悔是一項特殊的程序,其造成刑事訴訟程序的倒流。允許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后反悔必然會對刑事訴訟進程產(chǎn)生影響,但基于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的必要性,需要從啟動、決定、救濟等程序環(huán)節(jié)進行制度上的構建。構建認罪認罰后被追訴人反悔的程序應該在訴訟效率與被追訴人的訴訟權益之間進行平衡。
偵查階段允許被追訴人認罪認罰,與之相對應的是法律要求偵查人員在訊問時應告知其有權認罪認罰的法律規(guī)定,并且應將自愿認罪的記錄在案移送案卷。被追訴人偵查階段被追訴人選擇認罪認罰和進行有罪供述,認或不認都是其自己選擇的結果。盡管認罪認罰之后反悔可能會遭受到不利評判,但是在被追訴人不自愿的情形下認罪認罰的,如若不允許其反悔,等到刑事訴訟進行到下一個程序才予以糾正豈不更是對訴訟資源的浪費。由于在偵查階段其訴訟主體主要是偵查人員以及被追訴人,并且由于認罪認罰具結書不是與偵查機關簽訂的,故在偵查階段被追訴人反悔,其需向正在辦理案件的偵查人員提出請求確認先前認罪認罰的行為無效的聲明,以書面形式或者口頭形式都可以。此時,偵查人員應該向被追訴人詳細解釋并說明反悔的后果,即偵查人員應再次履行其負有的告知義務,但不得對其施加壓力、威脅。如果被追訴人確認不作有罪答辯,偵查人員應認可被追訴人的選擇,此時,偵查人員應以一般的刑事訴訟程序?qū)Π讣匦逻M行調(diào)查,待達到移送審查起訴的標準時移送給檢察機關。
在審查起訴階段,適宜以認罪認罰具結書的簽署作為時間節(jié)點對被追訴人反悔權的行使進行規(guī)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更像是一種帶有一定協(xié)商性質(zhì)的刑事繁簡分流程序。[16]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具結書,是控辯雙方在進行充分的平等協(xié)商之后所簽署的一種以具結人承諾自認為性質(zhì)、以雙方契約合意為本質(zhì)、以犯罪事實和罪名為具結內(nèi)容的書面文本。[17]一般而言,被追訴人都是基于對監(jiān)察官所提出的量刑建議的信賴才選擇認罪認罰,基于此信賴,被追訴人一般不會反悔。但如果在簽署具結書之前,被追訴人欲對此前的承認反悔,僅向辦理案件的檢察官提出聲明即可,被追訴人無需提出理由,因為這有一種類似于合同法領域的要約、承諾的性質(zhì),在合同沒有簽訂之前,可以無理由的違約。此時,檢察官負有告知義務,其在告知被追訴人反悔可能出現(xiàn)的法律后果后,如若被追訴人仍然選擇反悔,檢察官應將案件辦理轉為一般刑事訴訟程序來進行。
被追訴人與檢察機關簽署認罪認罰具結書的,一般可以認為達到了“犯罪事實已經(jīng)查清,證據(jù)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的提起訴訟的標準。在簽署具結書之后,檢察機關一般會按照該具結書中提到的量刑建議提起公訴。由于該具結書對控辯雙方都具有約束力,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是對協(xié)議的打破。因此,如果被追訴人反悔的,檢察機關需要對反悔的理由作出審查。
在審判階段,控辯審三方刑事訴訟主體都進入了刑事訴訟中,審判機關是相對于控訴方和辯護方之外的客觀中立的第三方,于其他兩方都沒有利益關系。相對于檢察機關來說,被追訴人地位相對弱勢,基于保障被追訴人權益,應有法庭對其反悔權進行保障、監(jiān)督。換言之,被追訴人在審判階段反悔欲撤回其認罪認罰具結書,應向法庭提出申請,由法庭作出決定。
如果被追訴人想要反悔,可以在庭前會議中向法官提出申請,法官予以記錄并且應在審判過程中對此作出決定。由于檢察機關已經(jīng)將包含量刑建議的認罪認罰具結書提交法庭審理,法庭審理的對象與普通程序相比多了幾個要素——被追訴人自愿性、明智性、知悉性。那么,被追訴人反悔就需要提出認罪認罰具結書不自愿、不明智、不知悉的正當理由,否則法庭將不予準許其反悔。
當案件進入到審判階段,被追訴人的反悔勢必會帶來訴訟不經(jīng)濟,但是允許其反悔是程序公正的體現(xiàn),并且可以確保實體公正與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因此需要對被追訴人的反悔作出審查。法律規(guī)定,對于認罪認罰案件應審查自愿性、真實性和合法性。被追訴人在審判階段反悔時應提出不符合認罪認罰案件構成要件的幾個理由——自愿性、真實性、合法性。在上訴程序中的反悔權行使只能是撤回有罪答辯,并且被追訴人需證明程序或結果顯示正義,而判決生效后則不再享有反悔權,其可以通過申訴、再審程序進行救濟。借鑒美國的司法經(jīng)驗,反悔權的行使應以“無罪、非自愿、知悉權被侵害、程序違法”等理由提出。[4]
除此之外,當被追訴人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刑事訴訟法》提供了包括控告、申訴、投訴、申請復議等不同的救濟途徑。如若法律明確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在該權利受到侵害時,被追訴人應有取得救濟的途徑。從體系性、協(xié)調(diào)性的角度考慮,對被追訴人反悔權利受侵害時進行救濟的方法可以在當前法律所規(guī)定的救濟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操作。而對于證據(jù)來說,從是否有利于被追訴人的角度來考量反悔前的材料可否作為證據(jù)使用。在溯及力方面,被追訴人利用認罪認罰獲得了程序性利益,如被取保候?qū)彙⒈O(jiān)視居住等,其行使反悔權后便不能對其進行從寬,其獲得的程序性利益應予以收回,符合逮捕條件的就應當予以逮捕。[18]最后,我國法律貫徹無罪推定原則,被追訴人在刑事訴訟開始時應被推定為無罪,當其選擇認罪認罰就說明其放棄了無罪推定的權利,而當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則意味著法律要對其無罪身份作出再一次推定。
在黨中央?yún)f(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背景下,在對中國特色刑事訴訟制度逐漸完善的要求下,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從2014年刑事速裁程序的試點開始,再到2016年在速裁程序的試點地區(qū)繼續(xù)試行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及至201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我國確定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法律層面的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刑事被追訴人的訴訟地位已由訴訟客體轉變?yōu)樵V訟主體。賦予被追訴人反悔權不啻為是對其人權保障的重要方式。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制度要求之一就是保障被追訴人的人權,而反悔權是被追訴人實現(xiàn)其權利保障、權利救濟的重要體現(xiàn)?;诖?,對認罪認罰后被追訴人反悔的準確界定,反思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構建認罪認罰后被追訴人反悔的程序,對于保障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也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活動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jù)和指引。
注釋
①此為最高檢政策研究室主任萬春在接受南都專訪時明確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