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頤迪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至10月間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倡議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加強互聯互通,擴大人文交流。近年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跨文化溝通成為常態(tài),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國際社會對人才和學生個人發(fā)展的共同需求,國家迫切需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綜合性人才。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何做到知識課堂技能化,成為大學英語教學亟須探究的問題。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確保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內涵,還要讓學生在對比中弘揚中國文化,發(fā)出中國聲音。在擁有足夠的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與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則需要較強的英語口語能力。因此,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具有良好的口語能力,成為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現狀
從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來看,教學模式比較傳統、思維相對固化,偏重于單純的語言教學,忽視了語言產生的文化依托,更多的是把學生的思想、文化、生活等簡單地用英語符號來表達。教學模式基本以課堂為主,課外活動極少,學生的參與度低、自主性差,以應付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和六級考試為學習目標,學習的重點是語法、單詞和閱讀理解,對英語語言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認知很少。同時,教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普遍比較薄弱,大部分高校無此方面的系統規(guī)劃,專業(yè)教材的編寫存在局限性。這些因素疊加,造成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水平不高,不能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發(fā)展的需要。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一)對學習西方文化的必要性認知不足
近幾年,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沒有跟上教改的節(jié)奏,依然處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中。部分教師認為只要講授教學大綱的全部知識點,就完成了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認為學生只要熟練掌握了課本語法、詞匯、發(fā)音等考點,就算學好了這門語言,忽略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生學習語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語言如果缺乏文化的導入,則會出現很多語用錯誤,無法進行良好的跨文化交流。
(二)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存在短板
通過近些年教學改革的推進和英語教學模式的探討,西方文化在學習英語特別是英語交流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然而,大部分教師缺乏國外留學經歷所特有的浸入式語言環(huán)境,自身對西方語言習慣非常陌生,在備課中很難將課本知識與其蘊藏的文化融合起來,導致對英語表達一知半解,出現語言語用錯誤和社交語用錯誤。例如,在面對恭維和贊揚的時候,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回答會有所不同。當別人說“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最合適的回答應為“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等,表示欣然接受,而不是“哪里哪里”或“一般般”等表示謙虛、受之有愧的回答。這只是社交語用錯誤的冰山一角。再如,當表達“隨時可以來問我”的含義時,最合適的表達是“Feel free to ask me”;當表達“會議或課堂的總結”時,習語表達為“Lets wrap it up”。這些習語的表達方式,部分教師沒有掌握,從而出現錯誤的表達,其根本原因在于對西方文化和社會習俗的了解存在短板。
(三)教材短缺和課程設置偏少
目前,很多高校缺少講授西方文化知識的教材,比如《 歐洲文化入門 》。由于沒有認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很多高校教師只專注于國內應試教育的相關教材編制,導致講授西方文化時沒有合適的教材。對于課程設置方面,沒有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設置此類跨文化交際課程,包括口語實踐、西方文化導論等課程。教材短缺和課程安排不足,是學生學習西方文化興趣不高、積極性不足的重要原因。
(四)口語應用交流不暢
口語培養(yǎng)需要大量的交流實踐。很多教師仍然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重點講解英語詞匯、閱讀理解、寫作練習和語法等內容,學生缺少口語練習機會,英語對話和交流極少,“填鴨式”的英語教學,造成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還停留在“啞巴英語”階段。當前,英語口語教學的效果遠未達到預期,原因有三。一是口語練習時間短??谡Z表達能力的提高要靠長時間不間斷地學習、交流、使用,短時間的課上練習,難以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記憶。二是口語表達的機會少。只有課堂的短暫練習,課后沒有機會和場所鞏固和提高。三是學生之間的口語水平比較接近,互相之間的口語交流對于提升英語水平事倍功半。
三、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應對策略
(一)提高對西方文化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
首先,教師要結合當今國內外背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好英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其次,在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所有專業(yè)的學生都需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各自的工作領域更加游刃有余。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需要設置不同的西方文化學習方案,為每個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途徑,做到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我提高意識,使他們積極主動搜集學習信息,努力掌握英語中的習慣表達。
(二)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教師要加強自身對西方文化及語言習慣的了解,閱讀更多關于歐美文化的書籍,參加相關培訓和交流,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培養(yǎng)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與本校外教經常溝通交流,教師可以增強對西方民族性格、思維方式、語言習慣等文化和習俗的了解,以期更好地教授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加強跨文化交際相關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
教材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是學生學習、了解國外文化的主要工具。隨著大學英語改革的推進,為適應國際化發(fā)展趨勢,教學目標必然發(fā)生改變,大學英語教材編寫也應順勢而為、因時而變。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要注重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基于地理環(huán)境、社會人文和風俗習慣合理編寫跨文化交際教材。教師要對各類教材廣泛研讀,了解不同學校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吸收各類教學精華,創(chuàng)新已有教學方式。教師要增強去偽存真的鑒別能力,把合適的書籍、電影、網站以及報紙雜志等相關材料推薦給學生,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對感興趣的文化領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跨文化交際相關課程方面,學校要根據本校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必修課和選修課等多種學習途徑,使其有充足的選擇空間,保證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的有序開展。
(四)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口語環(huán)境
針對實戰(zhàn)練習缺乏的困境,高校在課程編排時要適當增加口語實踐課堂,也可在學校某個區(qū)域設置外語角供大家交流。在口語實踐課堂中,教師應弱化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交流主題,進行信息搜集和提煉。教師要轉變角色,充當交流中的對話者,對學生拋出的話題積極參與并應答,教師的回答更側重跨文化屬性,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將語言表達、文化差異、思維方式緊密地融合到交流中,既有中西方文化和觀點的碰撞,又能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反應能力。
(五)完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體制機制建設
高校要加強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工作的重視,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除了增加相關課程設置、提高現有教師能力水平外,還應做好以下工作。
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選配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選配教師時,高校應更多選擇有國外學習、任教經歷的年輕教師,這些教師口語標準、語境把握相對精準、對西方文化相對了解,有利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國內外大學間的交流與合作。高校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同時,也要做好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邀請國外大學優(yōu)秀教師來國內任教,本校大學英語教師去國外學習、培訓。建立國內外學生校際間交流學習機制,在大學招生時適當增加國際學生的比例。通過這些措施,增加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國際交流,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必將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
四、結語
總之,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水平是開展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認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千方百計提高師資隊伍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加強跨文化交際教材與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婧.基于TRIZ理論的文化口語實踐教學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黑河學院學報,2019(3):20-21.
[2]劉睿雪.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英語廣場,2019(12):116-117.
[3]李夢洋,萬紅芳.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8):97-98.
[4]郭木英.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8):92-93.
(作者單位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