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燕
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呢?可以先從作文基礎知識入手,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后,再推進下一階段的教學,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作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水平,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作文基礎知識的講解。初學時學生一定會覺得枯燥、乏味,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逐漸化解聽課的枯燥,獲得學習的樂趣。
一、聯系生活講授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寫作就是學習寫作技巧,將寫作技巧靈活運用于文章中,就算大功告成。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掌握寫作技巧有一定困難,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想要快速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寫作基礎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唯有先打好底子,學生才能在日后的學習中如魚得水。
在教學基礎知識時,教師要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熱情的引領下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強化學習動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教師在教學中要多觀察,及時反饋聽課效果,選擇適合這一年齡段的教學方式,依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完成課程內容的組織銜接,盡可能地讓學生學得輕松。而生活化的教學恰恰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富有生活味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備感親切,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教學“語文園地”時,針對作文如何選材,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素材的選取對寫作至關重要。其實選材并不困難,可以從生活案例入手,將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寫作,既讓人覺得真實,也不會顯得俗氣,而且每個例子都是獨特的,避免了內容雷同。講解之后,教師再布置作文題目,比如“最難忘的星期天”“最開心的一次活動”等相對簡單一點的,然后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方法構思文章。通過放大生活細節(jié),學生不僅學到了寫作知識,而且對生活中的一些美好事物有了獨特的發(fā)現,提升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逐漸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二、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基礎知識,提高學習質量
作文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寫作能力提升的前提,也是重要的突破口,但這些知識又比較單調、瑣碎,甚至有一部分是抽象的,令人費解的,是小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如習慣于視覺觀賞、耳朵傾聽等,可從這些特點入手,嘗試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實施情境教學,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在情境中滲透作文基礎知識,達到教學目標。在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能降低理解難度,實現層級式遞進,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享受課堂,愛上學習。
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將知識點呈現出來,可以選擇文字、圖片、視頻等表現方式,將原本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學習。這種方式,可讓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比如,在教學人物外貌描寫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動畫講解基礎知識,還可以用幻燈片放映人物不同部位的圖片,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在圖片中展示人的眼睛,同時標注其特點,然后對其描述。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多準備一些圖片,剛開始在圖片旁標注特點,后面的圖片就可以選擇讓學生自主介紹。在不斷的探索發(fā)現中完成對寫作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夠快速、準確地描述一個人的外貌特點。
三、利用實踐挖掘基礎知識,鞏固學習效果
傳統教學普遍以教室作為主要的教學陣地,寫作基礎知識的學習也都是在課堂上完成。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處于被動地位,只是機械地記憶知識。所以,教師要善于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的傳授同實踐活動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寫作。
例如,教學“寫作六要素”時,怎樣才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呢?可以組織一次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講解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然后要求學生寫作,將這六要素串聯起來形成文章的脈絡,鞏固學習成果。
總體來說,小學生寫作有一定難度,但打好了基礎,就會在學習中備感輕松,并為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要抓住教學規(guī)律,從優(yōu)化基礎知識入手,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