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勇
(江蘇省華建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揚州225000)
隨著受教育人數的增加,教學建筑設施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設計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基于高效性、多樣性統一理念下的整體式教學建筑空間設計方法以實現高之間的建筑空間功能整合為目標,旨在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為便捷的多維度空間體利用系。這種設計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學校建筑設計模式,有助于促進我國教學建筑設計形式的轉型發(fā)展,同時也對提升我國整體建筑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1.1 通過功能整合增強空間集聚程度。整體式教學建筑一般包含多個功能空間,在整合設計理念下,不僅要注重各空間功能的獨立性,同時還要從整體上加強空間集聚效果。對于功能存在排斥性的空間,需要適當分離,而對于功能相似的空間,則可以適當整合,這樣既能節(jié)約建筑空間,又能最大程度發(fā)揮出同一空間的多樣化功能效果,有效提高空間利用率。具體而言,通過功能整合增強空間集聚程度的設計方法可以采取兩種策略:第一種是普通教學空間組團式整合,在不改變原有班級編制和授課形式的基礎上,將多個教室單元組合成一個團體空間,然后將分離的教學資源集中到這一個教學單元當中,比如公共圖書室、公共聯誼空間等,這樣不僅可以優(yōu)化建筑空間布局,而且還能為不同班級學生的交流學習提供良好平臺,便于開展合作教學。第二種是專用教學空間的相近整合策略,各個學校除了建設有常規(guī)教師以外,還會建設一些專用性的特殊功能教學空間,比如科學實驗室、社團中心等。而且隨著學校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重視程度的提高,此類專用教學空間建設量會越來越大,比如現在很多學校都開展了舞蹈班、棋藝班、茶藝班以及陶藝班等,這些教學課程具有很強的動靜區(qū)分特征,而且對場地需求也有大有小,在實際整合設計過程中,可以將具有類似屬性特征的教學空間集中在一起,這樣也有助于避免相鄰教學空間互相影響。
1.2 通過多層次空間利用提高空間使用效率。高層建筑已經成為了當前主流建筑形式,教學空間設計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將縱向維度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比如地下空間、屋頂空間等,以提高多層次空間利用率。例如:整體式教學建筑空間設計的底層通常會采用架空處理方法,對于該部分空間,可以將其拓展為展覽區(qū)、知識角等,形成處傳統課堂以外的第二課堂,以此來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至于地下空間部分,則可以設置成停車場、設備機房等,剩余空間還可以作為游泳館、籃球場地等使用,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節(jié)省地面空間用于其他常規(guī)教學。除此之外,現代建筑頂樓往往也具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間,根據屋頂設計特征的不同,可以分別進行個性化設計。比如屋頂可達性較弱的,可以開發(fā)為了教學建筑景觀綠化區(qū),以調節(jié)建筑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再比如退臺式建筑,因為便于聯系各樓層,可以設計為公共休息活動區(qū)域;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半地下建筑屋頂,由于與地面距離比較近,屋頂容易被人們注意,所以同樣可以將其設計成綠化區(qū)和景觀臺,這樣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建筑外觀可欣賞性,而且還能夠加強教學建筑一二層的聯系性,實現地下地面活動空間的有效延伸。
1.3 通過便捷化交通體系提高空間連接效率。學校教學建筑數量一般都比較多,分布范圍也比較廣,尤其是大學校園等設置有多校區(qū)的教學建筑,距離往往比較遠,而且每個教學區(qū)域的建筑都包含樓梯、走道等多部分交通空間,如何合理設置交通系統,對師生于教學建筑空間內高效走動是十分重要的,具體設計思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量:其一是層級化的交通空間設計,主要根據校園教學建筑的功能布局特征來將交通系統分級規(guī)劃。比如采用疏導性公共走廊來實現整體式教學建筑各教師單元的連接,并于各教師單元區(qū)域獨立設置次級走廊,這樣當人流量集中時,就可以同時利用次級走廊和疏導性公共走廊來分流,避免人群擁堵造成安全事故,而其他情況下疏導走廊則可以作為學生的活動和休息區(qū),也不會浪費空間。其二是回路式步行流線空間設計,該種設計思路在現代教學建筑交通體系當中應用范圍比較廣,其主要原理是形成環(huán)形路徑,這樣從一個交通起點既可以達到其他目的地,又能夠循環(huán)回到初始點,無需再沿路返回。相比較于單向交通設計方法而言,回路式步行流線設計給人的感覺更加舒適,空間轉換效果更加多樣,而且整個回路交通系統中還可以包含多個小型回路,有助于增強教學建筑交通靈活性,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更好的交通體驗。
2.1 適應多種學習模式的教學空間設計。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創(chuàng)新,現代學校教學建筑空間設計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常規(guī)學習空間塑造,而是要求增加探究式學習空間,旨在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這種空間理念是具有心理學理論科學性的,不同的空間環(huán)境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差異很大,能夠對人們形成潛在的暗示或影響,從而刺激其某種情緒。比如將傳統矩形教學建筑空間改為六邊形結構,因為其結構變化性強,所以在同樣的面寬條件下,其景觀面和開窗面就可以得到有效增加,不會造成視覺上的突兀感,而且這話總設計有利于減小視角和縮短視距,降低學生視線偏斜和脊柱側彎幾率。除六邊形以外的其他多邊形或L型空間組合方式也能夠有效豐富空間層次。通過改變傳統空間設計模式,能夠增加教學建筑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樂于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這也是為什么一些高消費場所空間設計都非常注重形式感的原因。此外,在構建多種學習模式的教學空間過程中,應當盡量將在滿足整體空間協調性的基礎上,將各部分空間細化出來,比如一些大型空間區(qū)域,可能同時會用于作品展示、作業(yè)存放以及臨時授課使用,這就需要根據實際功能對其進行固定規(guī)劃,避免出現空間利用混亂現象,反而失去空間多樣化利用的優(yōu)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體式教學建筑空間規(guī)劃要基于實踐調研分析進行,避免出現過于理論化,不適應學生心理訴求的設計問題。
2.2 激發(fā)校園活力的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設計。上文提到,整體式教學建筑空間中除了基本的教學建筑以外,還有大部分區(qū)域都是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這些空間功能具有不定性和模糊性,雖然原則上用途比較單一,但是實際上如果利用好這些區(qū)域,便可以有效激發(fā)校園活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通過對公共空間和交通空間的多樣化設計,可為校園師生提供豐富的交往空間,創(chuàng)造情感聯系的場所。其中庭院空間是校園建筑中的共享空間和公共空間,是學生課間活動的主要空間。庭院的空間設計應考慮其可承載的活動,不同界面的空間對活動的適應性不同。具體而言,其考量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空間形態(tài)完整的庭院因其圍合度較高,可以作為集會、比賽的場所;底層架空的庭院因其通透和連續(xù),可以作為學校展覽的場所;多個單體圍合的庭院因其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半開放性,可以作為團體和個人分組學習、休息的場所。走廊、樓梯等交通聯系空間使用率較高,對該類空間進行多樣化設計和功能拓展可使過去僅發(fā)揮通行功能的交通空間激發(fā)活力。整體式教學建筑的走廊是形成豐富交往空間的重要節(jié)點,設計可通過對走廊端部、轉折處、樓梯處進行局部擴大形成具有變化的走廊空間,還可通過材質、色彩、高差變化對走廊的局部拓展空間進行限定,使走廊既可以滿足基本的通行功能,還可提供停留、交談的交往活動空間問。作為聯系不同標高的樓梯空間其靈活變化的設計和良好的通行體驗可促進不同樓層學生的活動交流,樓梯間的平面形式、轉折方式的不同既可以創(chuàng)造個性迥異的樓梯造型,還可以形成各樓層間不同程度的視線交流。
經過以上分析闡述可以發(fā)現,高效性、多樣性統一理念下的整體式教學建筑空間設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根據教學建筑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綜合的、多方面的信息考量,除了建筑設計的專業(yè)分析以外,還要充分調研教學空間使用人員的心理訴求,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出全方位的合理設計方案,從而有效實現整體式教學建筑的高效性、集約型以及多樣性設計目標,為廣大師生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教學和學習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