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華 王毓
【摘要】肖邦作為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他的鋼琴練習曲擺脫了傳統(tǒng)鋼琴練習曲的桎梏,在藝術上表現出很高的審美內涵,為人類鋼琴發(fā)展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且對后世鋼琴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以《冬風》為例,探索其復雜艱深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把握,希望能夠使廣大鋼琴學習者和愛好者對《冬風》這首鋼琴練習曲有更深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肖邦;創(chuàng)作背景;演奏技巧;情感把握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1-0233-03
【本文著錄格式】鄭思華,王毓.肖邦鋼琴練習曲《冬風》演奏探析[J].北方音樂,2020,11(21):233-235.
肖邦是鋼琴歷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他于1810年出生于波蘭,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被后人譽為“鋼琴詩人”,他的作品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同時又受到了J.C巴赫的影響,所創(chuàng)作的體裁大多以鋼琴作品為主,如:練習曲、夜曲、諧謔曲、瑪祖卡舞曲、前奏曲和圓舞曲。與此同時肖邦也為鋼琴練習曲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風格——旋律優(yōu)美新穎、和聲色彩豐富,充滿詩意。打破了長期以來練習曲單純技術性的機械和枯燥,將技術性和音樂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練習曲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Op.25Nr.11《冬風》是肖邦二十四首練習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該作品充滿了民族主義色彩,從和聲結構、旋律分布中表達出被壓迫的人民憤怒的心聲和反抗的決心。文章主要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和演奏技巧進行研究分析,試圖從鋼琴演奏的角度,對作品進行科學而具體的演奏詮釋。
一、創(chuàng)作背景及曲體分析
(一)創(chuàng)作背景
《冬風》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枯木》。著名鋼琴家封·彪羅對此曲的評價是“在你能夠想象的范圍內展現著最豐富的音”。練習曲中速度飛快的音群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冬天里的狂風,毫不留情的將枯葉卷向空中,使之在空中凌亂的飛舞。肖邦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巴黎度過的,但是他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自己的祖國——波蘭,他的思鄉(xiāng)之情從未停止。波蘭的兩次起義失敗,使得他的愛國之情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極度悲憤和抗爭的情況下,他創(chuàng)作了《冬風》這首曲子,在彈奏中能夠明確的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悲憤、抗爭而又無奈的感情,表現出了強大的震撼力。
(二)曲體分析
《冬風》練習曲的曲式結構為復三部曲式。圖示如下:
二、《冬風》的演奏要點分析
(一)演奏技巧
1.引子部分(1-4小節(jié))
整曲的中心,Lento慢板。慢板非??简炑葑嗾呤种傅挠|鍵,稍有偏差就會變成另一種風格。引子部分(1-4小節(jié))猶如暴風雨前的寧靜,直擊聽眾的心靈,引起了聽眾無限的遐想。全曲的主題動機蘊藏在了這四句樂句當中,是整首曲子的重中之重。(如圖)
第一第二小節(jié)的力度是p,肖邦安排的非常巧妙,仿佛有千言萬語想要悄悄的訴說給大家聽,卻猶豫不決、欲言又止。在演奏前我們需要有一個充分的準備工作,先踩下弱音踏板與置音踏板,營造出一種連綿不絕的感覺,使用弱音踏板讓我們對力度p有了更好的控制,雖然力度是p,但是在實際演奏時下鍵要深,沉到底,掌關節(jié)大膽的積極的往下,音卻不能突兀,貼鍵演奏,靠鋼琴的反彈力進行連續(xù)的演奏,從而達到延綿不絕的效果,第三第四小節(jié)力度由p轉到了pp,表現出了黎明前的黑暗,暴風雨前的寧靜,為馬上來臨的暴風雨做了一個鋪墊,同時這兩小節(jié)對力度的控制要求也變得更高了,這個樂句繼續(xù)以四聲部載體的形式重復著第1-2小節(jié),左手彈奏的低音轟鳴聲一直撞擊著聽眾的聽覺,右手彈奏的高音旋律更明確的向大家再一次訴說,有了柱式和弦的加入,這種訴說變得更加的堅定。第四小節(jié)又出現了一次延長音,給人一種舉棋不定的感覺,接下來以一個減三的開放和弦開始了冬風的呼嘯,在延長音結束后,立即放開弱音踏板與置音踏板,為后面的狂風呼嘯做好準備。
2.呈示部(5-40小節(jié))
演奏完引子進行了短暫的休息后,隨即而來的帶給我們的是狂風的怒吼,風格變成了Allegro con brio有活力的快板。右手十六分音符如傾盆大雨般的快速跑動跟隨者左手如同鐘鳴號角聲一樣的動機不斷的變換重復和移調。《冬風》這首曲子的十六分音符由兩種不同的動機不斷變化而來。
其中第5-8小節(jié)運用到了半音階疊加下行。 在這種音型中,右手的訓練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力度從pp轉到了f,這巨大的轉變給聽眾帶來了聽覺上的沖擊。半音階的級進下行,給演奏者增加了不少的技術難點。音階的級進下行不僅要求演奏者要把每一個音符彈奏的輕盈,有彈性、有顆粒性,還要求演奏者的大手臂、小手臂、肘關節(jié)、手腕、掌關節(jié)和手指達到一個互相平衡的狀態(tài)。雖然是半音階級進下行,但我們也要關注半音階當中隱藏的音符,它的存在非常重要,反復不斷的出現主和弦中的三個音,使得這段半音階疊加下行的音型更加的堅貞不摧,賦予了它更加立體的結構。在演奏的過程中,首先要找到肘關節(jié)和手指的一個力度平衡點,以肘關節(jié)為中心,掌關節(jié)積極向下。右手彈奏時,手指的觸鍵要干凈利落,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榔頭擊弦點,利用擊弦點對琴鍵的反彈,達到省力的效果,讓演奏者更加流暢的演奏十六分音符。
這首練習曲的狂嘯,給演奏者帶來了不少的考驗,為了演奏者能夠達到音符連貫而有顆粒性這一效果,可以將右手的音型用不同的節(jié)奏進行練習,盡可能彈奏的連貫。
另外還可以通過負重法和跳音訓練法來訓練,負重法是在琴鍵的最里面進行彈奏,琴鍵越往里,需要的力量就更大,每天進行一次負重慢練訓練,可以增加手指的力量,在正常的演奏時就會感覺游刃有余。而跳音訓練法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個音都用跳音來進行短促的彈奏,用來訓練我們的音符準確度,如果跳音都能夠彈的快速、準確,那么連奏就能夠更加的準確更加的快速了。
接下來是左手,這與我們通常記憶中的曲子結構有所不同,大多數曲子都把左手作為樂曲中的伴奏,右手演奏樂曲的旋律。但在《冬風》這一首樂曲中,改變了以往樂曲的結構,左手演奏主題動機,變成了整首樂曲的旋律要點,右手一直連綿不絕跟隨著左手旋律的流動。在這首曲子中左右兩手的配合缺一不可,右手作為橫向流動,左手作為縱向支撐,搭起了一個堅固的支架。因此,左手有必要進行單獨的練習。當第一個低音落下去時,要堅定的積極往下沉,這是一首氣勢恢弘的曲子,演奏時要把這種氣勢展現出來。連接到后面和弦的時候,從低音到和弦,需要運用到“蕩”這一技巧,通過低音的反彈力把手送到和弦的位置,就像小猴子抓藤蔓的感覺,從這一根跳到另一根,運用重力與手指的支撐向下沉,使得音和音之間,始終保持在一條線上,來回移動。同時也要注意和弦的立體性,特別關注和弦的中音區(qū),這樣彈奏出來的和弦才具有共鳴,才有支撐點,讓和弦不再單薄。
第9-12小節(jié)運用了回旋琶音音型。在這一動機里,音符的反復上下起伏,讓聽眾緊繃著弦的心得到了放松。同樣的,演奏者在這連接段落里,手指機能也應該得到相應的放松?!稗D指”是這一樂句中的技術難點,在彈奏第一個音符的時候,大拇指就要開始做好提前轉指的準備,以大拇指為軸心,連續(xù)的演奏整個樂句,不能聽到由于“轉指”而帶來的斷斷續(xù)續(xù)的突兀的感覺,整個樂句要一氣呵成。上行演奏時,要利用無形的向左的反作用力拖住,不讓手指快速的沖出去,達到一個緩沖的作用,大拇指“轉指”的時候,利用大半個指甲蓋支撐,把手“送”到下一個音區(qū),繼續(xù)往右進行。下行演奏“轉指”時,不能有抽動的動作,同樣的以大拇指為軸心,像運動會的撐桿跳,輔助的“送”出去,提前的助跑就是我們“轉指”前的準備動作。
3.三聲中部B(41-68小節(jié))
41-44小節(jié)為了右手能稍作短暫的休息,肖邦做了一個小小的調整。主題進行了再一次展開,核心材料在右手d小調上進行了再現。如奔馳般飛馳的右手開始進行緩沖,演奏主旋律,左手開始變成了右手的輔助,這與前面的左右手反過來了。這里進行了一次轉調,無限的變換使得曲子非常的生動。左手的音階級進下行要遵循“輕盈、彈性”,右手的和弦則要富有層次感,立體感,通過對和聲色彩性的安排所造成的沖突與對比來表現焦慮不安頻繁波動的情緒。第41-42小節(jié),右手的和弦進行瘋狂的宣泄,卻顯得有些平淡。但第43-44小節(jié),有了變化音的加入,這種宣泄的情緒變的更加的猛烈,更加的激動。在這里右手要搭好架子,做一個支撐,把和弦彈出輝煌氣勢。(61-64小節(jié))中,肖邦做了一個巧妙的安排,左右手一起彈奏十六分音符,兩個ff,情緒非常激動,這要求左右手要有非常強的耐力。65-68小節(jié),右手一直以同樣的音符出現,由淺入深 ,一點一點的從p漸強到f,彈奏時下鍵要深且輕,這對演奏者無疑地增加了難度,左右手相互的配合顯得非常完美。而67-68小節(jié),右手在快速的彈奏相同音符慢慢的漸強,配合著左手的半音階下行整首曲子到達了高潮,彈奏時要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手指和掌關節(jié)配合著積極向下,半音階要注意指法,在一條線上把它的氣勢彈奏出來。
4.再現部(69-96小節(jié))
肖邦將呈示部進行了再現,將聽眾引了回來,后面運用轉調將音符進行了變換變換再變換,音符的美被呈現的淋漓盡致。它的巧妙之處在于右手依舊是半音階級進疊加下行,展現出聽眾竊竊私語,說不盡的情感,而左手在這里采用了分解和弦,兩個ff的力度把宣泄點達到高潮,左手不斷的強調低音,仿佛肖邦在怒吼,怒吼著自己的不滿,對民族的憤怒。右手的演奏方法依舊按照前面所寫的方法進行演奏,而左手需要張開,由2指或者3指作為支撐,手臂帶動手指進行更好的移動,手臂帶動著手指落下,后面三個音順勢演奏,低音撞擊著聽眾的心靈,萬分悲痛涌入心頭。
在樂曲的結尾,三個fff把音樂情緒推向了最頂峰,仿佛在這一刻,情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強大的力度和轟鳴般的音響織體被展開部分最后的4小節(jié)詮釋的一場完美,精煉簡短的尾聲正是整首曲子的點睛之筆。簡短的a小調的主和弦呼應了主題,與開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的和弦需要手掌有很好的支撐,支起一個大的架子來進行彈奏,要注意中低音區(qū),這是和弦具有立體感的根本。利用大手臂的帶動,把力量傳送到每一個指尖,到達琴弦。最后以a旋律小調從低音彈奏到了高音la,在一片音階的寧靜中完成了整首曲子,仿佛又把心境拉回到了現實,令人心潮澎湃,意猶未盡。
(二)情感把握
肖邦在簡單的織體中縫縫補補加入了自己的東西后,這首《冬風》變得具有豐富的民族色彩,使它異常的激情澎湃,經過了肖邦之手的a小調變得更加的具有悲劇性。在演奏時要把自己帶入到肖邦的情感當中,體會波蘭起義失敗后愛國的肖邦悲痛、憤恨的情緒,將它們帶入到演奏當中。
演奏者在彈奏《冬風》這首作品時,要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在彈奏時保持一種緊湊感,讓聽眾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絲毫不吞吞吐吐的感覺,使人眼前一亮并釋放出巨大的演奏空間。從引子部分的思緒萬千、輕輕細語到呈示部冬風凜冽的怒吼給演奏者情感上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時而平靜時而猛烈的情緒表現對演奏者的手指機能和自身情緒變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演奏者需要在音樂表現中反復的變換情緒,使聽眾能夠完全的沉浸在肖邦設計的巧妙的情感當中,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覺。
三、結語
《冬風》在肖邦的所有練習曲中是篇幅最長的一首曲子,氣勢磅礴、激情澎湃,技術上難度很大,因此對演奏者的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它擺脫了傳統(tǒng)鋼琴練習曲的機械性與枯燥性,融入了很強的藝術性,因此對演奏者音樂理解和把握也有很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對《冬風》練習曲的演奏探析,詳細的研究了曲子中的細節(jié),希望演奏者在彈奏該曲時可以解決這首曲子特有的技術難點并掌握它,經過演奏者的思考后能夠變?yōu)樽约邯毺氐臇|西,在演奏技巧方面有一定的提升,在風格的把握與情感表達上更加的細膩,使鋼琴愛好者能夠體會到《冬風》所獨有的魅力,真正理解《冬風》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熊梅梅.探究肖邦鋼琴練習曲《冬風》的審美內涵[J].藝術研究,2014(4):132-133.
[2]徐偉均.肖邦鋼琴練習曲《冬風》的審美內涵探微[J].北方音樂,2014(7):49.
[3]李傲翼.肖邦練習曲《冬風》的基本特征[J]. 藝術教育,2013(6):84.
[4]錢楊杰.完美的融合——論肖邦24首鋼琴練習曲中的旋律化音型特征[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4):63-66.
[5]常樺.讓音樂帶動技巧 讓技巧展現音樂——《肖邦練習曲》的學習與探索(十九)[J].鋼琴藝術,2008(10)53-54.
[6]方懷群.試論肖邦練習曲在鋼琴藝術史中的開創(chuàng)性[D].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鄭思華(1996—),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16級學生;王毓(1982—),女,漢族,碩士,嶺南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