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德發(fā)
有人把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定義為三個境界:一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底線;二是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即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nèi)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三是魅力的語文課堂教學,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活力。語文教學的三重境界實際上是由“器”到人,逐層深入,逐漸升華的過程。魅力的課堂應當做到“四歸還”,即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質(zhì)疑和探究性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基于此,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提出了“四化”魅力語文教學模型?!八幕?,即文本故事化、教師風格化、學生團隊化、形式多元化。
文本故事化,是指對教材的再處理。教材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教材,而應當融入生活,拓展外延,以教材為媒介,以故事的形式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專業(yè)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滿足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又使課堂教學更富生活情調(diào)。例如,筆者在講授李白的《古風》(其十九)時,就以“李白的朋友圈”為主題,引導學生設計李白朋友圈的內(nèi)容,李白好友的名單以及他們對李白的評價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大膽想象。本次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營造了現(xiàn)代語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再如,筆者在烹飪專業(yè)執(zhí)教語文課時,關注如何把語文能力轉(zhuǎn)化為職業(yè)應用能力上,結合烹飪專業(yè)學生日后工作實際,增設“菜肴鑒賞”“廚房工作總結”“宴會策劃”等特色應用文體訓練,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將語文教學與專業(yè)實際緊密結合。
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帶有鮮明個性特征的方式方法,它對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和學生學習有著重要影響。課題組結合高職院校語文學科特點,將教師教學風格分為百家講壇式、小橋流水式和切磋琢磨式三種類型。百家講壇式強調(diào)預設課堂目標,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知識儲備,課上能夠旁征博引,既有吸引力又有控制力。此種教學風格對教師個人能力要求較高。小橋流水式強調(diào)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靈溝通,潤物無聲,以情動人,風格上偏婉約,實施者以女教師為主。此種風格注重柔性化管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產(chǎn)生共鳴,完成目標預設。切磋琢磨式強調(diào)師生交流互動,注重課堂建構。此種風格追求課堂教學的不確定性,掌控難度較大,但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辨力和創(chuàng)造力。課題組將本校語文組21 位教師按氣質(zhì)、秉性、教學特長等劃分教學風格,并為每位教師制定了風格檔案,從服裝、體態(tài)、語言、教學技巧等方面引導教師進行有意識的風格營造。目前,部分教師已形成了鮮明的教學特色,深受學生喜愛,教師教學的區(qū)分度和辨識度也提高不少。
在社會分工更加精細化的今天,工作中更加強調(diào)團隊的力量。課題組以群居思想和系統(tǒng)思維為指導,對課堂學生活動進行團隊化設計。在每學期第一次課上,教師即進行任務發(fā)布,一般有兩種形式:任務懸賞式和懸賞、自選結合式。各小組結合本團隊的優(yōu)勢和特色,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進行任務分工,包括細化主題、完善思路、搜集資料、制作課件、登臺演講等。學生一般4 人組團,以各自特長拼團,力求語言表達和信息技術的能力均衡;設組長1 人,負責任務的分配和協(xié)調(diào)。經(jīng)過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團隊化讓學生既集思廣益又各司其職,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團隊合作能力和個體的主人翁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部分教師還表示這樣的課堂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教師甚至能從學生那學到不少新知識。
利用電教手段則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視聽感受,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高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強,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更能突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局限。教師在選取視聽教學材料時要注重趣味性、應用性,寓教于樂。
此外,在多元化教學活動中,環(huán)境的營造也非常重要。文學中講究“一切景語皆情語”,但“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前提是有景存在。教師可以營造一個主題氛圍,帶領學生進行沉浸式學習;也可以走出教室,走進自然,進行代入式教學。例如,筆者在講授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以茶代酒,師生焚香撫琴,品茶論道,不亦樂乎,學生充分感受到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意境。同時,筆者還號召學生放下手機,澄心靜慮,體會陶淵明的慢生活,感悟慢的哲學,培養(yǎng)學生淡泊平和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