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封開縣相關志書、遺址和遺物為研究線索"/>
姚錦鴻
作為歷史上有著全國性影響、在地方上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陳欽、陳元父子的事跡,分別在《漢書》和《后漢書》[1]里有記載:“陳元,字長孫,蒼梧廣信人也。父欽,習《左氏春秋》……王莽從欽受《左氏》學,以欽為厭難將軍?!_x博士四人,元為第一?!髲捅偎就綒W陽歙府……(元)年老,卒于家。子,堅卿,有文章?!币虼?,家鄉(xiāng)人一直稱陳欽、陳元父子為“將軍、博士”。
陳元的家鄉(xiāng)就是漢代的蒼梧郡廣信縣,而且他們是有后代的。本文通過地方文獻的相關記載和目前仍然可以看得到的實物資料,梳理出與漢代廣信縣、陳欽、陳元有關的資料,進而喚起更多的人注意挖掘深藏在我們身邊的與之有關的一切資料,為地方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利用和發(fā)展添磚加瓦,使誕生過“嶺海儒宗”的古廣信熱土樹立起更加強大的文化自信。
由于引文中所錄文字材料目前仍然分散各處,或在山野石碑上、或在私人手抄本里、或只有復印件,均極易散失、模糊,故在此不嫌繁贅,將關鍵文字摘要于行文中而將較長的全文內容全部錄下附于文后。原文為繁體字,今改簡體并稍加標點。
編篡于明萬歷,成書于天啟,清康熙二十四年出版的《封川縣志》[2],與陳欽、陳元有關的記載有多處(以下所引《封川縣志》皆為此版本)。
1、《封川縣志·卷十八·人物志·經(jīng)學傳》立有陳元的傳(此傳摘自《后漢書》,故在此不錄)。[3]
2、《封川縣志·卷之一·里圖·輿地》:文德鄉(xiāng)戴村,陳司徒居。[4]
“文德鄉(xiāng)戴村”,即今漁澇鎮(zhèn)戴村。“陳司徒居”,應該是“陳司徒椽居”之誤。據(jù)上文所引史料“元后復辟司徒歐陽歙府”,陳元并未曾任職“司徒”,僅在司徒歐陽歙府中任事,是司徒歐陽歙的下屬,故稱“陳司徒椽”?!斗獯h志·卷之二十·藝文志》載:“司徒椽陳元集二卷,今亡”[5]
3、《封川縣志·卷之二十二·雜事·丘墓》:“漢厭難將軍陳欽墓,漢司徒椽陳元墓,俱在縣北六里許,野矮崗上。石人、石獸尚存?!盵6]
“縣北六里許”,即距離古封川城北面3公里左右,即今封開縣職業(yè)中學所在地。此地舊時亦名“茶亭”,且“茶亭”之名在民間一直沿用至今。陳欽、陳欽墓又稱“將軍博士墓”、“石人石馬墓”。以前,其后裔每年均會到此拜祭。“文化大革命”時期,墓地上的遺物開始受到嚴重的破壞,陳氏后裔也因為懼怕,不敢前來拜祭,墓地逐漸荒蕪。20世紀80年代封開縣在此地興建實驗中學,90年代在墓葬所在地上建起了新教學樓。
4、《封川縣志·卷之二十二·雜事·古跡》:“漢廣信縣,在縣北十里,梁改梁信,隋改封興,宋改封川,即今賀江口上。城池遺址尚存,人呼其地曰古城地,塘曰古城塘,橋曰古城橋,甬曰古城甬。郡志謂在縣西二里,近山川壇,誤矣?!盵7]
“即今賀江口上”,就是現(xiàn)在的封開縣舊城區(qū)。由東堤路、西堤路和新321國道包圍的這片西江、賀江兩江夾角形成的半島形陸地范圍。上文所述的舊地名,亦在老人口耳相傳中流傳至今:江口中學校園所在地,舊名“古城沖”;江口中心小學所在地,舊名“城頭坪”;中心小學東側,有北帝廟等古廟,信眾依然稱呼該地“城頭坪古廟”。可惜在城市擴建、改建過程中,沒注意保留這些蘊含深厚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的古代地名。使本來是一脈相承的歷史脈絡,在推山填溝的建設中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
5、《封川縣志·卷之二十·藝文》載孔學禮《修仕進錄序》:“蓋今之封川即古封州,在漢廣信有陳欽治《左傳》而仕于朝。欽之子元,建武中以明經(jīng)擢博士,為學者所宗?!盵8]
《封川縣志·卷之十七·選舉;卷之十八·人物》孔學禮,字立之,號敬所、天植。明代封川人。拔貢生,太學選直隸睢寧縣主簿。后棄官歸里,閉門讀書至老。[9]作為本土的讀書人,孔學禮當時掌握的地方歷史文獻資料肯定比我們現(xiàn)在所掌握的要豐富,他肯定了封川即封州,漢時為廣信,有陳欽、陳元父子,為學者宗。
6、《封川縣志·卷之二十·藝文》載唐時雨《臨封十詠次韻》:“為愛臨封好,江清萬古流,賢良博士地,割據(jù)霸王洲?!盵10]
《封川縣志·卷之十一·官師志·名宦》:“田開,嘉佑三年以秘書丞知。愛民重士,興學勸農(nóng),歌詠甚富,民懷其惠。有《臨封十詠》傳頌?!盵11]
《封川縣志·卷之十一·官師志二·知縣》:唐時雨,字子化,福建莆田人,舉人,嘉靖四十年任封川知縣。后升任鄖陽府通判。[12]
詩中“賢良博士地”,指封川是漢春秋博士陳元的家鄉(xiāng);“割據(jù)霸王洲”,指的是唐末封州刺史劉謙父子,以封州為起點,完成割據(jù)王朝南漢政權的建立之事。
7、《封川縣志·卷之二十一·藝文》:蒙堯仁,明代封川人,庠生。《次臨封十詠,頌方候德政》:“侯治吾封好,奎文滿璧宮,臺州先正事,左氏古陳風?!盵13]
“臺州先正事”,指唐狀元莫宣卿任臺州別駕之事;“左氏古陳風”,指漢時以治《左傳》有名的陳欽、陳元父子之事。
8、《封川縣志·續(xù)卷之二·藝文》有陳元后人《陳道蘊列傳》,轉錄如下:
陳道蘊,字宣猷,號湖山,世封川人,系出漢春秋博士元之后。
幼精舉業(yè),數(shù)奇不第,以明經(jīng)貢于京師。初任浙江金華府學訓導。敦孝弟,正文體,士人信之,門外履滿立問。奇大社,作養(yǎng)婺人,甄拔不爽。修祭器,正聲容,飾儀注,置舞生,禮陶樂淑。攝浦江縣事,冰蘗自持。簡稽惟良,明于聽訟,慈以催科。梓浦陽人物,記風勵浦人。視事數(shù)月,升陝西高陵縣知縣。其在陵也,救荒恤殘,弭盜省刑,薄賦節(jié)用,不一而盡。且甦解運,免火耗,嚴守御。乙亥戰(zhàn)寇,俘首最多。鄰縣涇陽、臨潼、三原之民咸群趨而讬妻子,時有“萬戶沾恩”之頌。暇而茸學宮,置祭器,購學田,勤月課,文風一振。釋冤獄,化詞訟,幾至刑措。遺骼必掩,遺孤必養(yǎng)。嚴私鑄之禁,消妖術之謀,除衙蠢之惡,親六諭之講,詳去行戶之供。善政累累,確有可據(jù),升河南陜州知州。先流寇破城,焚掠極慘,戶口凋敝,十室九空。峽、石之間,時有巨寇,聚黨二千余人,土著迄無寧宇,行客視為畏途。修城建署,之后,筑立大寨,令民各筑小寨。措置多方,人人德之。然后招撫逃亡,復其故業(yè),寬其租賦,請蠲宿逋之苦。繼而輕徭役,代夫馬,建文廟,肅祭祀,猶夫治陵、浦之日。修召公之祠,養(yǎng)棄兒數(shù)十人于三年,于貧士數(shù)人,歲周月恤,無所不致。奏去雄鎮(zhèn),身任防河,先代以為克彰保障之勤,有造災危之地。晉階奉直大夫,封先人如公官。及致政也,陜人庶道板轅,監(jiān)司助以斧。歸休之日,筑廂街道,佐治子城,仗義輕財。州縣旌獎者三,府旌獎者一。喪祭孝,宗族睦,與人忠,蓋亦有足多者。[14]
9、《封川縣志·續(xù)卷之一·事紀人物》:天啟十六年癸未夏,鄉(xiāng)紳陳道蘊砌西廂街道五里,樵石現(xiàn)存。[15]
圖1 “將軍博士墓”墓名碑刻石(圖片由封開縣博物館提供)
“將軍博士墓”墓名碑刻石(圖1),石質為紅砂巖。“將軍博士墓”四字橫向排列,文字右讀,為楷體陽雕。文字外有邊框,文字與邊框整體凸起成橫匾狀。橫匾左右兩側各有陽雕大草尾夔龍一條,形成雙龍護匾的布局,雕刻工藝極佳。墓名碑刻石規(guī)格為:殘長1.5米,寬0.36米,高0.39米。此刻石于2012年在封開縣人民醫(yī)院新住院大樓施工工地出土。據(jù)考證是1962年,封開縣人民醫(yī)院修建住院大樓,在全縣范圍征集石料時,該碑石被運到此處,用作大樓基礎石料。因拆舊重建,終重見天日。此墓名碑匾似為明代,當系陳氏后人重修該墓時所立。
圖2 陳湖山墓全景
圖3 崇禎十二年圣旨殘刻石
墓位于江川鎮(zhèn)五合村三貫組(圖2)。墓葬所在之山名庇子山。其墓位于山眉,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約90平方米。目前所見為土堆墓。墳包前立大小石碑三通。中間一通最大,為泥質巖青石,半圓首、直邊。該碑石已被從中間劈開,碑石有缺失??梢娢淖钟凶瓡笞帧胺钐臁薄俺绲澥辍保▓D3)等,因碑已殘缺,現(xiàn)場無法讀取其全部文字,可以確定的是,碑文刻寫的是崇禎十二年的誥命圣旨一道。左側為墓名碑,右側為墓壙誌。
祭臺為紅砂巖石條,墓的墳手及地面皆為泥土構筑。由于壙志一般是放置于墓穴里面的,現(xiàn)在卻見立于墓前,估計墓葬曾遭破壞。詢其后人,果獲證實。
圖4 陳湖山墓名碑
墓名碑中間刻字稍大:“皇明陜州太守湖山陳公墓”。墓名碑安放在祭臺上左側。邊上刻劃有纏枝花一朵。上款刻:“諱道蘊,字宣猷,號湖山,仕至河南陜州知州。其行事世系生卒年月詳記中”。下款刻:“下元壬辰七月十九日,男鴻、鶴,孫虞文、虞武刻石”。上下款字稍小,碑文都是楷書(圖4)。壙志碑為端石質(圖5)。碑 文 楷書,共25行,每行48字。該碑文較長,因首次發(fā)現(xiàn),故全文著錄并附于本文之末(附錄一)。
圖5 陳湖山墓壙志
筆者訪其族人,獲觀其家譜(家譜為16開白紙手工裝訂,文字全部為毛筆手抄),得陳湖山墓碑文和崇禎十二年誥命圣旨等。其中《湖山翁墓碑文 錄下》為新見重要文獻,但文章較長,故轉錄于本文之末(附錄二)。
圖6 陳氏小宗族譜封面
圖7 崇禎圣旨和陳湖山墓志銘文字
圖8 陳松山墓全景
陳松山,陳湖山之族兄,亦為陳元后人。其墓位于江川鎮(zhèn)新泰村。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現(xiàn)存墓葬應該是被毀后的現(xiàn)狀。墓輪廓尚存。有墓碑一通,嵌于磚砌的墓冢前(圖8)。
圖9 陳松山墓碑
碑為端石質,高高0.76米,寬0.58米。墓碑中間刻“明故祖考松山陳公老大人之墓”。碑文刻置墓名的兩側(圖9)。碑文轉錄于本文之末(附錄三)。
圖10 封川石街
封川石街位于江口鎮(zhèn)封川村(圖10)。石街用長方形紅砂巖石條鋪徹,現(xiàn)存總長約2000米。石條規(guī)格有兩種,一種是長1.67米,寬O.57米,厚0.2米;一種是長1.76米,寬0.57米,厚0.2米。封川石街曾經(jīng)是明清時期封川當?shù)丶斑^往行人密集穿梭之處?,F(xiàn)在石街已經(jīng)是行客罕見,更鮮有人知道,出資興建者就是二千年前名顯全國的“將軍博士”后人陳道蘊,該古跡可視為與陳欽、陳元有關之遺址。
圖11 畔耕陳公祠
畔耕陳公祠位于羅董鎮(zhèn)思寮村(圖1 1)。始建于清嘉慶,同治三年(1864)重修。該祠重修時為三列三進,磚木結構,單檐布瓦硬山頂配鑊耳式封火山墻的合院式建筑。在當時為規(guī)模較大的一組建筑。據(jù)村民回憶,該組建筑民國時期曾被火燒毀屋頂和其他木質構建。兩側附屋(左右兩列)在火燒后被拆除,中列正座也僅存磚墻。1949年3月,當?shù)仃愂虾笠嵩谠u墻的基礎上實施了修復。文革期間,祠堂的后座又被拆毀,中座和前座的鑊耳式封火山墻亦被拆除。屢經(jīng)劫難的畔耕陳公祠,目前為兩進合院式建筑。前座面闊三間進深二間,通面闊9.37米,通進深6.25米。木質門框,紅砂巖門額上陽雕“畔耕陳公祠”。梁架為抬梁式,柱礎為紅砂巖雕八棱花籃式。后座(原為中座)面闊進深各三間,通面闊9.37米,通進深7.08米。梁架為抬梁穿斗相結合,附檁下可見墨書“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歲次乙丑囗口□時重修”,明間設有神龕。兩座之間有天井和兩廊,左廊墻壁嵌同治三年碑記1通。
圖12 畔耕陳公祠同治三年碑記
碑為青石質,楷書字體,刻記事文字13行,每行35字。記人名字11行,記年款字1行(圖12),碑文摘錄如下:
嘗聞,喬木發(fā)千枝,苗十、苗百、苗千、苗萬,無非一本;江水分萬派,流東、流西、流南北,本是同源。吾太祖自漢以來,陳欽、陳元公至榮用公,百有余世。榮用公娶嚴氏生二子,又育一孫。長子諱細蔭,居新巷口,即封川西廂登榮坊,娶張氏,生一子,諱陳太,娶李氏,生二子,諱陳福,娶呂氏,生四子,長子諱師英,娶盧氏,生五子,三子諱陳璽,娶梁氏,生二子,長子諱景祚,字伯順,號畔耕,遷居思寮村,係嘉靖年間?!街良螒c已卯年,人丁螽斯蟄蟄,合族商議將此二間香火堂地,設計換闊,創(chuàng)造二座宗祠……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ǚ济讳洠┩稳炅鲁跷迦樟⒈?。
將軍博士祠位于漁澇鎮(zhèn)戴村。原為單檐布瓦磚木結構建筑。數(shù)年前,祠堂大門門額上方可見“將軍博士祠”字樣??上в捎跊]有及時維護,該建筑瓦面已經(jīng)坍塌,僅殘存四面磚墻。
以上這些與陳欽、陳元有關的遺址、遺物,只是筆者個人所能羅列出來的初步資料。如果能夠匯集更多人的研究成果,或者能夠引起更多人對這個主題的關注和發(fā)掘,肯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筆者在封開縣白垢鎮(zhèn)屢次看到有陳姓墓碑上寫有“生于望族”這樣的字眼。那么,這一支陳姓,是否與陳欽、陳元有關呢?還有,即便是我們看到過的陳氏族譜也只是小宗譜而已,陳氏的大族譜在哪里?其各小宗的分布又是怎樣的呢?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很值得地方相關人士去關注去研究的。希望以后能有更精彩的研究成果出現(xiàn),使廣信文化的品牌更加亮麗。
人們常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在倡導建設全域旅游的當下,散落在封開城鄉(xiāng)各地與漢廣信縣、陳欽、陳元有關的各處地點,只要作適當?shù)男掭?、整理,增加相應的旅游設施如指示牌、說明牌、停車場等,就可以融入旅游線路。
1、在將軍博士墓遺址上興建的封開縣職業(yè)中學新教學樓,和封開縣博物館新館大樓遙遙相望。封開縣職業(yè)中學和封開縣博物館新館直線距離約1000多米。雖然墓葬具體位置已經(jīng)難以確定,但收藏在封開縣博物館里的“將軍博士墓”墓名碑刻石,證明了地方史料對此墓葬記載的真實性。墓葬的大致位置也恰好可以在剛剛落成的封開縣博物館新館大樓廣場上可以看到。為此,建議封開縣博物館新館內的歷史陳列在漢代部分務必要將“將軍博士墓”墓名碑刻石陳列出來,使二千年來記載在各種史書中的漢代名士、“嶺海儒宗”陳欽、陳元父子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存在了。同時可以在博物館廣場的某處,設一簡單的觀景處,樹立一塊牌子,加上簡單的說明文字向游客指示清楚,歷史上被稱為“將軍博士”的陳欽、陳元父子的墓葬的大致位置所在。這樣的實物陳列和實地指示,相信游客必定獲得極其深刻的情景記憶。
2、緊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封川古城墻的古石街,仍然蜿蜒在古城西廂的魚塘和菜園之間,看似蕭疏冷落,卻是充滿野趣。只要稍作整理,便是一道煙村人家的郊野景色。一條古石街,正好貫穿起從漢代到現(xiàn)代兩千余年的人和物。為了使古石街不再被埋沒在荒草野花叢中,建議:①將石街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②對石街作適當?shù)木S護修葺,盡可能地展示其將近400年的歷史滄桑舊貌。③做好文物“四有”工作,特別是建立標志和說明牌,讓人們充分了解石街的歷史和文化意義。④在適宜的地方建設停車場等旅游設施,充分發(fā)揮石街正好位于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封川古城墻與封開縣博物館新館之間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打造一段位于縣城內的“封川古城墻——封川古石街——廣信塔——封開博物館”這樣的尋幽探古旅游線路。
3、位于封開縣城西江對岸江川鎮(zhèn)的兩處陳元后裔的墓葬,可以將西江邊上的江川河一河兩岸山水田園以及村落人家串連起來。此地山嶺連綿,河谷婉轉,田疇與山村沿河鋪陳,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況味。江川河的上游,多為客家人居住區(qū),目前尚遺存有幾處客家特色的古寨。古味十足的寨圍和夯土建筑的民居尚存。且陳道蘊墓葬所處的庇子山下,現(xiàn)有保存較好的合塘寨和三貫村(圖13)。
圖13 庇子山下的客家夯泥墻老屋
古寨依山臨河,山青水碧,流水潺潺,雖無千里田疇般的磅礴大氣,卻恰到好處展現(xiàn)出小家碧玉的溫婉柔媚(不知近年來的新農(nóng)村建設三清三拆是否已經(jīng)被拆毀)。三百年前有個封川縣長名胡璿,游覽陳道蘊墓時寫過兩首詩:《游故陜州牧陳湖山墓二首》[3]
千峰翠色麗朝曦,杖策迤邐庇子眉。
棲鶴隴頭占鳳起,眠牛崗上看龍馳。
天地二理頻開參,福德雙星總毓奇。
翹首秦川煙樹里,春風猶復長棠梨。
贊誦之聲到處聞,太邱碩德動當年。
家傳組綬流風遠,世衍詩書席慶綿。
荊棘豈生大老域,煙雲(yún)長護故陌阡。
漫言千載知誰是,峴(峽)石何時不漬泫。
由于江川鎮(zhèn)位于目前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qū)”地域范圍之內,同時這里有縣域內最靠近縣城的客家人居住區(qū)。因此可結合當?shù)氐目图掖逭厣?,開避一條兩廣交界處的鄉(xiāng)村旅游線路。此線路的節(jié)點可以總結為:“界首虎山吳廷舉墓[16]——西江沿江風景——江川河沿岸風光——古崗古村落——陳元后人陳松山墓——合塘客家村寨——客家古村三貫村——陳元后人陳湖山墓”這樣一條揉合名人墓葬、山水風光和客家風情在一起的文旅之路。為此需要在各個結點建設停車場或開避簡單的停車位,建設旅游指示牌等旅游設施。
圖14 思寮村燈亭
4、位于羅董鎮(zhèn)思寮村的畔耕陳公祠,位于省道S266旁,從廣佛肇高速谷圩出口不過幾分鐘便可到達。思寮村是個古村落,村內百年以上的老屋有數(shù)十座。村中心有座建于乾隆年間的燈亭(圖14),雖小猶珍。不但歷史久遠、建筑特別,而且記載著當?shù)剜l(xiāng)村起燈、慶燈的民間習俗??芍^是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完美結合的文化遺產(chǎn)。思寮古村依山面河,林木幽深,溪流淙淙,只要稍作整理,就可以是一處小巧質樸的旅游點了。此處可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從整治好古村的周邊環(huán)境開始,逐步修繕好村內每處古舊建筑、古巷道。同時,建設停車場、旅游廁所、制作標志牌、指示牌、說明牌等。由于此處交通方便,是從南面進入國家級4A風景區(qū)——封開縣龍山風景區(qū)的必經(jīng)之路,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一旦和龍山風景區(qū)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結合起來,將極大地提高當?shù)氐穆糜挝幕瘍群瑥亩玫匚慰偷牡絹怼?/p>
5、位于漁澇鎮(zhèn)戴村的將軍博士祠,距封開縣旅游風景區(qū)黃巖洞景區(qū)和龍山景區(qū)不足5公里,也是位于進入景區(qū)的必經(jīng)之路——省道S266線旁,交通也極為方便。戴村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村中同樣有較多的明清古建筑,其開發(fā)方法和開發(fā)價值和畔耕陳公祠所在的羅董鎮(zhèn)思寮村一樣,他們都是極易打造成旅游景點的古村。
總之,關于兩千年前的廣信縣人陳欽、陳元,有明確可信的歷史資料記載。在現(xiàn)在的封開縣境內,有其墓葬、有專門祭祀其的祠堂,有其族譜,有其后人的墓葬、祠堂和碑記等。這些實實在在的實物和歷代史書的記載絲絲入扣,是漢代廣信縣留給現(xiàn)在的封開縣的一筆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我們當然應該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弘揚,讓其為增加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附錄一:《陳湖山墓志銘》(斷行用/,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先公諱道蘊,字宣猷,號湖山,姓陳氏,世封川人。曾祖志榮,妣楊氏。祖五福,妣葉氏、麥氏。父曰光,誥贈奉直大夫、陜州知州,妣李/氏,誥贈宜人。公有大志,精學業(yè)。萬歷甲午,為縣學生。庚子食餼,天啟甲子,貢于朝。崇禎已已,授浙江金華府學訓導。敦孝弟,杜/修贄,謀生儲,飾祭器,訂儀註,置舞生,正聲容。監(jiān)司莊公薦公才,委署浦江縣事。公冰鑒自持,公明御下,案無留牘,庭無留獄,賦/寬稅平,民感課登,兩院交薦。癸酉升陜西西安府高陵縣知縣。陵大戶收糧解餉車輒堵家,公放歸。農(nóng)收觧,惟吏火耗減革,時流寇/猖狂,公修城積谷,備火器,促民運糧入城,使賊不得掠。練鄉(xiāng)兵二千有奇。乙亥,與寇戰(zhàn),斬獲甚眾,寇自此懾。鄰縣民托妻子/于陵,以為固。有冤獄蔣旦見陳獻策。公白,恤部淂末減民訟,原被自拘不差衙役,民感而化。陵不產(chǎn)細褐,而有其征,民苦甚,公
/請罷之。公暇講鄉(xiāng)約,葺學宮,置學田,勤季課。丙子發(fā)解者五人,而除衙蠢弭妖亂,年饑振粥,掩骼養(yǎng)孤,又其教養(yǎng)并行,寬猛合
/宜者也。丁丑,升河南陜州知州。陜自流賊破城,土賊劫擄,賦急差繁,民多棄去。公招游亡,寬租賦,民始歸。于是,備糧草,筑甕城,/增窩舖,設垛閘。城之濱河有水患者包以磚。濬濠注水,濠水灌田,樹墻護濠,掘抗陷馬,令明威著,流賊弗敢攻。筑磐石扼要二/大寨,于孔道構屋其上,置兵三百人守之。又令通州築寨一百四十六。選材簡壯,一寨有警,各寨邀擊。土賊不敢至。陜居黃河/南,河有砥柱三門,河冰則寇渡。山西兵守之,無糜餉,擾民。公奮然自任,請以河為界,晉兵守北,公練鄉(xiāng)勇兵守南。奉旨往議,省餉數(shù)/萬。有旨優(yōu)敘,陜驛所錢糧皆鄰縣協(xié)濟。自協(xié)濟不至,專責陜民,民苦之。公募夫馬,求芻牧,身任其勞,又議各縣代陜觧京邊,陜/代各縣支協(xié)濟,請旨準允,孤寡不擾,陜丙子以前宿逋十數(shù)萬,公力請謚之,民始甦。文廟州署各毀于兵,公為重建。召公其棠/在陜,公作亭覆之,增修祠宇,凡有興作悉捐己俸,官銀未嘗派,旱蝗步禱,一本至誠,祈輒應響,生閔而學等。棄兒史小蛙等/日給薪米,養(yǎng)之三年。自賊游外出者,縣指為奸,公給引費,令回鄉(xiāng)里。陜俗競訟,公請至,論理,理至,論法。廉明大振,鄰民上訟及有/疑獄必決于公,無不平者。庫更侯繼孔侵銀六百兩,納監(jiān)院承差,前官不敢誥。公治如法,直聲大著。已卯,上以公有政績,錫誥/命晉階奉直大夫,贈先人如公官妣宜人,時公年六十有四。庚辰致政而歸,接院高公,賢公,請助以資斧,爰乃杜門課子,建祠/奉先,祭祀誠潔。語及先人,輒泫然流涕,而一飯不忘君父。歲賦必先輸納。先帝升還,如喪者妣。周邑侯欲筑甕城,資防御,公佐/成之。及周之去,立祠以報。丁亥遭變,集鄉(xiāng)里守御,當事授以監(jiān)司,謝不受。公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封鹽引多,餉重。公白/鹽道,得減引一百三十。公好施,尤篤于宗族,友教胞弟,使為名士服器,每分已有,聰年割散百金與之,無吝色。弟或違言,待之/益厚。城西路壞,公買石筑砌五里許。公孝友愷悌,廉明御侮,忠守孝,大率類范文正公,所不同者,未登弟居要耳。然為學者師,而/愧為民父母,而不愧不可以見其全乎。公生于明萬歷丙子八月十八日辰時。終于辛卯三月初一日,享壽七十有六。正配蒙/氏,次配呂氏、羅氏、蕭氏。男,鴻,選貢翰林待詔。鶴,年少有學,可大吾宗。女二,一適林超泰,一適庠生葉埏挺。孫男虞武、虞文。孫女三/俱幼。今以壬辰七月十九戊子日辰時,葬公于本縣修泰鄉(xiāng)三貫村庇子山,坐坤向艮之原。嗚呼,墓必有誌而褒敘令德,尚俟/名賢,孤不敢僭,謹疏其萃,納諸玄堂。嗚呼哀哉,孤子鴻、鶴泣血謹記。
附錄二:《湖山翁墓碑文 錄下》(斷行用/,標點符號為筆者所加)
/臨封自秦八(入)職方迄今二千余年,其間多士誕生,指不勝屈,如漢之春/秋博士陳元,唐之大魁莫宣卿、巍甲陳萬言尤其表表者。明德化翔,洽英賢選(迭)興,而刺史大夫陳湖山公,復鐘光岳之全氣,/踵武而起,實元之裔。將萬歷四年丙子也,公幼弱已之屬文。乃游/泮,即為督學當?shù)浪?。食餼多年,棘圍屢戰(zhàn),競以明經(jīng)領薦貢。/初受金華府學道司訓。敦行課藝,明禮,修樂,德教。覃敷監(jiān)司拭目,致/有攝篆浦江縣之(知)縣,操行冰清,刀猷監(jiān)炤,庭無滯訟,野有歌樂,學校/邑乘,意成加(嘉)焉。經(jīng)世才己略見一班(斑)矣。于是,兩臺交薦,簡命重領,/癸酉秩升陜西高陵縣。而陵固煩劇邑也。公綰符三載,歷試諸艱。時/流冦縱橫,所至群邑,無不披靡。而公以文事,抒為武備,選兵而精壯,/有練方,守則要略有書(書)。
墉塹高深,糧草充極,或首望而氣短,悍卒/過而魂消。鄰縣如涇陽、三原、臨潼之民,皆恃而托庇焉。故有“萬戶/沾恩”之頌。下則葺學宮,置祭器,購膳田,勤課藝,蒸我髦士,俾/孝行艾章,若出一途。丙子科,高發(fā)者五人。冤獄蔣旦諸兒,皆/以至誠詧釋。且賑饑而行,全活者居多。掩骼而藉斂不少,剔奸/除蠹,諸事勵精,皆實政也。迨報載而當?shù)朗杷]于朝。升河/南陜州知州。凡一切民間利病,皆以陵之政治焉。然陜之地猶煩/于陵,而治陜之時愈敝于陵。而公直以遠安集為已任,起敝扶/危,興利除害,創(chuàng)硤(峽)石為盤石,俊郊為樂郊,貌茲孑遺,莫不詠鴻/雁而安者。陜人來暮之日,歌行客鳴騶之頌,良有以也。于防河/省金錢驛遞,而調之匱乏,賑貧窮,養(yǎng)孤寡,簡詞訟,決疑獄,文廟/重修,甘棠復蔭,種種善政不勝梅舉。故凋敝殘破之區(qū),宛然昭/公過化之舊。后人受公之賜,想公之德豈徒若晉人望峴山/而思羊叔子哉。已卯秋,/上以公有異政,錫誥晉階奉政大夫,贈先考如公官,妣妻皆宜人。/時公年六十有四矣。致政南歸,創(chuàng)祠祀先,課子裕后。時平則損已/以行博施,世亂則糾眾而計守御。自胞弟以及于鄉(xiāng)親之無告者,俱/受其惠。當?shù)缽推鸸伲皇?。辛卯秋九月朔,無病而終于正寢,年七/十六歲矣。至明年七月十九日辰時,葬于庇子山之巔。嗚呼,仕宦/至于刺史,德澤加于士庶,貤贈而尊先人。富貴而懸親屬,人/情之所愿,今昔之所難也,而公兼有之。以視博士諸公,豈將/后先輝映哉,而事業(yè)實加大也。暄生雖晚,為公內姪,猶幸得/與公同筆硯。當公在浙時,暄以汗漫之游,親陟其地,得其實/政最詳。其在秦與豫也,暄先人及舍弟亦以登眺山嵩華之一勝/也。再至公治,觀其設施,察其民之所感,故得公之實政又最詳。歸/而父子兄弟私相與語,未嘗不心服也。及公既沒,訃音乍聞報,景/物悲愴,涕淚交順,不覺痛吟二絕。今公乃郎以志屬暄,暄寧敢/辭?但深恨弱筆無以揚勵徽猶于萬一也。追芳而闡茂,實不/無望于后之俊,乃于郎蓋惓倦焉。乃郎長鴻,少而明經(jīng),首薦待詔翰林院。次鶴,幼而岐嶷穎拔,究心藝苑,皆聲譽藉藉,將來/末可量也!
/銘曰:
麟山郁郁錦水溟,先生產(chǎn)此山川鐘靈。合塘之匯,庇子/之巔,先生歸此,瓜瓞綿綿。下元玄黓,執(zhí)除之歲,月在大晉,/日在張度之六。
后/學,沐恩內姪,蒙曾暄拜撰。
河南陜州知州陳道蘊并妻蒙氏誥命一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國家州牧之設,親民視令,率屬視守,厥/任綦重,非瑩卓之才不易稱也。爾河南陜州知州陳道蘊,/器宇端凝,才谞敏捷,明經(jīng)振鐸,多士盡賴,陶镕政敷實鳴/琴四封咸歌悌愷緩縱懋績晉耀方州,克影保障之勤,有造/災危之地,茲以覃恩授爾階奉政大夫,賜之誥命。夫陜,古虢/國地,周召甘棠在焉,今黎民殘于烽火,爾尚益勱拊循以嗣前美,/欽哉!又制曰,以績學樹駿明,時必有雞鳴警旦之助,然或德/懋相成,愿違偕老,匪有愍綸昌彰往績。爾河南陜州知州太守妻/蒙氏,夙閑乾,動應圖箴,膏大佐夫,共勱量惟之志,縞綦從官更/安范釜之情。惜梁筍空有而淑懿末泯,茲以覃恩贈爾為宜人。/爰賁露蕭之澤,揚蕙之芬 。制誥之寶/崇禎十二年五月吉旦。
附錄三:陳松山墓銘文(斷行用/,標點為作者所加):
/祖公諱文富,字潤之,別號松山。有隱德,嚴以治家,和于處眾,人以為太丘復出。
/世居城西,乃曾祖趙禧長子。配祖母袁氏。子三,長天祥,曾孫圣進,仲父天ⅩⅩ/瓊州府授,孫陳其誠、其志、其蘊、其學、季天鐘。公生成乙己年七月二十四日/子時,終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四月二十三日亥時,壽六十有三。越卒丁未仲冬望/后五日未時,卜葬修太鄉(xiāng)果崗村河塘嶺,坐亥壬向己內,世崇甞祀迨萬歷初/其塋碑為猺賊所毀。及父明農(nóng)日廼聚俸余,市磚石,將鳩工修復,為有待于X/家之吉。尋父亡,卒未終厥事。誠等承父志而新。今塋焉,益始其事者父,而終其/事者則試等也,然則吾父不儉其親之心,或可少慰于萬一云。
孝孫:陳其蘊、其誠、其志、其學
曾孫:陳嘉訓丶嘉誥、嘉謨、嘉詳、嘉語、嘉詔、嘉策、嘉章、嘉文、嘉會、嘉諭、嘉詣、嘉琪。
玄孫,陳豸、圭。
時大明萬歷二十七年歲次已亥十二月二十一日未時仝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