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錦芯
隨著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不斷優(yōu)化和完善,當前我國政府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模式呈現多元化發(fā)展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盵1]因而建立“濟困·扶志·強能”三維立體型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成為當代政府、教育領域乃至全社會都需要重視的工作。
筆者針對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進行了調研,通過問卷調查法在多個高校中發(fā)放調查問卷,并與貧困生進行了交談。在調研過程中發(fā)現,當前我國各大高校貧困生資助方面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給多數貧困生帶來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相關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貧困生認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也是國家及學校給予資金資助的關鍵依據。但是,目前很多地區(qū)工作體系尚不健全,加上一些違規(guī)行為的存在,對高校貧困生的認定不精準、不科學,導致真正的貧困生未能得到幫助,一些不符合條件的學生卻享受著政策福利。在訪談中發(fā)現,很多學生在認證時都是獨自辦理相關手續(xù),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專業(yè)支持,導致一些貧困生不能很好完成相關手續(xù)。同時,很多貧困生認定標準過于死板,一個公章就對學生家庭收入及經濟狀況給予界定,事實上在準確反映學生經濟狀況方面存在局限性。大多數學校認定貧困生只關注是否有學生戶籍所在地政府證明和家庭收入證明,忽略了學生日常生活消費等方面考察,導致識別工作精準性受到影響[2]。另外,一些貧困生未能正確認識高校精準扶貧和資助的意義,自卑心態(tài)讓他們不愿意去進行申請和接受資助。以上說明了對貧困生的界定識別方式存在不足。
1.以直接經濟資助為主
目前,多數高校貧困生資助都采用經濟資助這一單一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對貧困生的貧困類型和具體需求了解判斷不足,缺乏人文關懷[3]。通過調研訪問了解到,部分高校資助貧困生一般以開學時發(fā)放部分物資、其他時期定期定額經濟資助為主,事實上,在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經濟困難已經不是貧困生面對的唯一困難,他們需要更多精神、心理方面的幫助和支持。
2.勤工助學機制不完善
目前,雖然部分地區(qū)高校開設了勤工助學崗位,給予學生通過自己勞動獲取資助的渠道,避免了單一的經濟資助所帶來的相關問題,但是,該機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一些勤工儉學的崗位工作缺乏實踐性且比較占用時間,學生無法做好勤工助學崗位和學習之間的平衡。另外,一些地區(qū)勤工助學崗位過少,大量學生無法獲得相關機會。
3.缺乏多方面能力培訓和指導
歸根結底來講,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目的是讓貧困生能全面投入學習當中,未來進入社會靠自己的能力脫貧致富。但是,當前很多高校在資助貧困生時忽略了對學生脫貧和職業(yè)規(guī)劃的指導、對學生專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訓不足,導致學生始終被動地接受政府、學校幫助,產生依賴性。這會導致學生在未來走上社會時沒有過硬的能力,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根本改變貧困現狀。
4.精神支持不足
很多貧困生關鍵不在于經濟方面的貧困,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存在局限性。在調研中發(fā)現,超過47%的貧困生對自己身份缺乏正確認識,認為這是一件令人羞恥的事情,導致學生存在自卑心理;30%的學生對政府、學校、同學的關心有錯誤認識,認為這是同情,或者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10%以上的學生認為周圍的人乃至社會瞧不起他們,因此產生抵觸情緒。事實上,這些精神和心理特征違背了黨和國家資助高校貧困生的初衷,負面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讓學生無法自力更生、努力向上,自然也不能在未來真正脫貧。
“濟困·扶志·強能”三維立體型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首先需要以可靠的資金體系為基礎,根據不同學生的貧困狀況給予資金補助,滿足學生基本的生活需求。這是降低學生家庭經濟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學習中的關鍵,也可以很好地避免部分貧困生因家庭經濟原因而不能進入理想學府學習的情況[4]。
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不能僅僅給予物質方面的支持,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讓學生正視自己家庭經濟貧困的現狀,建立努力學習、將來靠自己的能力擺脫貧困的信心。這需要高校扶貧做到科學、完善和精準,在充分了解貧困生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給予支持和鼓勵。
高校扶貧工作者應當明白,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做到真正脫貧,才能讓其真正走向富裕的道路。在當代歷史條件下,高校學生不僅需要在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方面努力學習,還需要在職業(yè)規(guī)劃、實踐等方面不斷強化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進入社會之后更好融入社會,在崗位上依靠勞動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所以,政府和高校在進行學生精準扶貧時要重視學生職業(yè)技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強化。
傳統(tǒng)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認定困難的問題,需要積極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條件,與各級政府充分合作,建立貧困生檔案。基層工作人員應大量走訪和調研,深入貧困生生活環(huán)境去了解其家庭狀況,讓更多貧困生資料能夠進入數據庫中,如惠民資金網,省扶貧辦。這樣還有利于提高高校貧困生認定效率和難度,讓更多學生能及時得到幫助。
目前,很多學校僅采用定期認定方法,多數會讓學生之間進行民主評議,但是很多時候學生之間互相了解不足,導致評議結果缺乏準確性。這需要學校在貧困生認定工作中制定動態(tài)管理機制,以定期認定來抓取貧困生主體,以不定期認定來進一步細化評議結果。基于這樣的動態(tài)管理辦法,及時更新貧困生信息庫,讓數據庫信息更準確、更精確。
考慮到很多學生因為自卑心理或者辦理相關手續(xù)困難重重,而沒有申請貧困生資助資格,高校扶貧認定小組可以靈活選用認定方式。例如:可以通過學生高校“一卡通”消費情況進行評估,或者經常走訪和了解學生生活狀態(tài),獲取更多關于貧困生的資料信息,將相關學生納入重點觀察范圍[5]。然后通過相關工作人員的調研和溝通,讓貧困生能夠享受到相關政策資助。
高校扶貧工作中需要認識到,大多數貧困生家庭和成長環(huán)境具備特殊性,學生往往面臨著生活及精神雙重壓力。貧困生當中存在自卑、膽怯或消極等心理障礙的比例較高,這對學生未來發(fā)展極為不利。如果單純只用金錢進行資助,容易讓學生自卑心理加重或者產生依賴感。所以,需要從心理方面關注和關心這個群體,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學校、社會及政府的關懷。同時,通過心理輔導,讓學生正視自己家庭經濟所帶來的困難,克服消極情緒,建立自信心。另外,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所有學生的“三觀”建設,幫助包括貧困生在內的所有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6]。利用心理健康專業(yè)資源和精神教育,讓貧困生擺脫負面情緒,為未來走入職場、走入社會打下基礎。
政府及高校在經濟資助方面,需要逐漸改變傳統(tǒng)“給予式”和“輸血式”資助模式,建立更多元、更開放的高校貧困生幫扶機制。為此,可通過高校內部研究及社會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可以鍛煉核心技能且能勤工助學的崗位和平臺。在該體系中,學校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力,提升專業(yè)能力,同時強化社交、職業(yè)規(guī)劃、技能實踐等方面能力[7]。各大高校不僅可以將學校圖書館維護管理、后勤保障等崗位開放給貧困生,更多時候還需要給他們提供大型活動策劃執(zhí)行、校企合作管理等鍛煉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心,并獲取勞動收獲。此外,學??梢苑e極開展自主創(chuàng)業(yè)競賽,甚至與社會資本建立合作關系,給予有想法、有實踐能力的學生重要支持。
隨著我國高校扶貧政策的不斷深入推行和實踐,政府、高校及社會逐漸形成了建立科學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的科學思維?!皾Аし鲋尽娔堋比S立體型高校貧困生資助模式,是我國政府和教育機構在長期精準扶貧工作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是從根本上解決高校貧困生困難的有效方式。這要求我國高校扶貧相關工作者優(yōu)化和完善扶貧思維,在貧困認定方面做到科學精準,在給予貧困生一定生活保障支持的基礎上,重視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與精神扶持,并與政府、學校和社會多方面合作,為貧困生提供強化專業(yè)技能、鍛煉個人核心能力的平臺。只有這樣,才能讓貧困生生活、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支持,讓學生在未來發(fā)展中靠自己努力做到真正脫貧,并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