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飛
《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不少地理題材,其中對于地圖的使用,讓不少教師困惑不已:地理內(nèi)容說多了,道德與法治課就會變成地理課;地理內(nèi)容說少了,學生不理解。鑒于此,道德與法治教師該怎么辦呢?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的活動必不可少,活動一定要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lián),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其直觀形象地了解所學內(nèi)容。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兒嗎?(出示秦淮河和兩側(cè)的建筑圖)
生:夫子廟。
(點擊出現(xiàn)中國地圖,在江南地區(qū)顯示白墻黑瓦的建筑圖標)
師:是的,這就是作家朱自清筆下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而小橋流水人家,正是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風格最真實的寫照。中國的建筑藝術源遠流長,不同地區(qū)的建筑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魅力。請看——
(PPT 依次出示云南地區(qū)竹樓、黃土高原窯洞、東南沿海地區(qū)騎樓、新疆地區(qū)晾房的圖片)
指名學生說出不同建筑的名稱,教師相機點擊圖片,用各自的建筑圖標顯示其在中國地圖中的位置。最終,呈現(xiàn)一張標注不同建筑圖標的完整的中國地圖。
師:觀察這幅中國地圖,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不同的地區(qū),建筑的形式各不相同。
師: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差異呢?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不同的地區(qū),去探尋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
此處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由本地的建筑逐漸引出其他風格的建筑。當不同類型的建筑共同出現(xiàn)在地圖中時,不僅能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更能讓其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
課堂上,將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極大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師:地圖不僅可以告訴我們具體的位置,還能給我們指明方向,指引我們到達想要去的地方,你們覺得地圖怎么樣???
生:作用大。
師:我們該如何發(fā)揮它的本領呢?下面,我們就來進行小組活動,一起去探尋地圖的奧秘。(探究要求:認真觀察地圖;輕聲交流,分享發(fā)現(xiàn))
生1:地圖上有文字,這是地圖的名稱,我們能知道這張地圖的內(nèi)容是什么。
生2:這兩份南京地圖年份不同,不完全一樣。
★圖例
生3:地圖上有很多文字介紹。
生4:地圖上有很多顏色,還有符號。
師:不同的文字標注了不同的信息。各種各樣的顏色、線條、符號等,我們稱之為圖例。圖例就是地圖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事物。
★方向標
生5:地圖上判斷方向的口訣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師:這就是地圖上的指向標,有了它,我們就能確定方向。
師:剛才,我們研究了地圖,老師這兒還有一些地圖。(出示種類繁多的地圖)
師:你們?yōu)槭裁催@么驚訝?看了這么多的地圖,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地圖不僅作用大,而且種類多。
在以上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活動是“探尋地圖的奧秘”,活動是開放的,每個學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這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熱情,他們會仔細觀察地圖,認真思考。在小組探究活動中,教師為每個小組提供兩種不同種類、形式的地圖,這能擴大學生的學習面,同時可以分步驟進行探究。匯報交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所學、所思、所感,都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呈現(xiàn)。而教師恰恰發(fā)揮了點撥、啟發(fā)、喚醒的作用,帶領學生感受地圖的魅力。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地圖教學時,教師須牢牢把握地圖背后的人文性。在小學階段,地圖本身不是教學的目的,目的是通過地圖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德性和能力。
地圖在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歷史、地理等知識,并配備了大量的地圖。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識圖,一看標題,二看圖例,三看不同顏色所代表的含義,四看方向標。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學生才能從圖中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識圖,還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找一找、填一填、畫一畫、涂一涂、描一描等方式鞏固所學的識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