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酷烈為禍:為禍慘重。
〔22〕創(chuàng)楚:痛苦悲傷。創(chuàng):通“愴”。
〔23〕以建寧三年二月辛巳到官:在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二月十五日到任。以:在……時候。辛巳:十五日。
〔24〕思惟惠利,有以綏濟(jì):一心施利于民,使民通行平安。
〔25〕石門:褒斜道石門。
〔26〕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審,改解危殆,即便求隱:于是使衡官掾下辨縣人仇審,整修棧道,解除危險,求得通行平穩(wěn)。乃:于是。俾(bǐ):使(達(dá)到某種效果)。衡官:掌管山林之官。下辨:武都郡下辨縣。便:安。隱:穩(wěn)。
〔27〕〔校〕致攻堅:測算精確,攻堅克難。
〔28〕(結(jié))(構(gòu)):此處以今重刻本補(bǔ)之。
〔29〕雖昔魯〔班〕,亦莫〔擬〕象:即使古代的魯班也不能比擬。魯班:又名公輸般。
〔30〕又散關(guān)之嶄漯,從朝陽之平〔燥〕:鑿山填洼,解除通大散關(guān)險途,路經(jīng)朝陽的秦漢之路平坦無阻。(shì ):通“釋”,釋放,解除。散關(guān):俗稱大散關(guān),在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為秦嶺咽喉。嶄(zhǎn):山勢高峻,與下句“平”相對。漯:濕,與下句“燥”相對。朝陽:縣名,屬南陽郡,在今河南省鄧州市東南,因處朝水之陽得名。
〔31〕減西(濱)(之)高閣,就安寧之石道:去掉西濱木架高閣,鑿出石道,險路變坦途。
〔32〕經(jīng)紀(jì)厥續(xù),艾康萬里:李翕修道造橋是繼承大禹的偉績,使廣眾百姓幸福安康。續(xù):“績”之誤。艾:平安。
〔33〕臣(業(yè))(鴻)(功):巨業(yè)大功。臣:應(yīng)為“巨”。
〔34〕(上)(帝)(綏)(注):上帝安撫關(guān)切。
〔35〕惠君:對別人有恩惠的人,此指李翕?!对姟ご笱拧どH帷吩唬骸熬S此惠君,民人所瞻?!?/p>
〔36〕克明俊德:能明察才德之人??耍耗?。俊德:才德出眾之人。
〔37〕允武允文:有武功,有文德。
〔38〕化流若神:德化流布神速。
〔39〕愛氓如(子):愛民如子。氓:民。
〔40〕(遐)(邇)平均:不分遠(yuǎn)近,一律平等對待。
〔41〕皓穹:昊天,蒼天。
〔42〕三納苻銀:指李翕三次出任太守。苻銀:符銀,太守用銀印。苻:符,憑信,這里指官印。漢制,郡守秩二千石,故得佩銀印。
〔43〕香風(fēng)有鄰:有仁德之人受眾人敬重?!墩撜Z·里仁》中說:“德不孤,必有鄰?!?/p>
〔44〕瑞應(yīng):吉祥的征兆。古代認(rèn)為時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應(yīng)之。
〔45〕行人夷欣:行人平安歡欣。夷:平坦,平安,如:化險為夷。
〔46〕靡已:不已,不止。已:停止。
〔47〕〔坤〕兌之間:處在山水之間。坤兌:《易》的兩種卦名。坤象征地,兌象征水。
〔48〕地既瘠確:土地貧瘠多石不肥沃。
〔49〕與寇為鄰:受外族侵?jǐn)_。
〔50〕或失緒業(yè):有人失掉生計事業(yè)。
〔51〕累卵:疊卵易倒碎,比喻處境危險。
〔52〕〔髦〕艾:老幼。髦(máo):古代稱幼兒垂在前額的短發(fā),此指幼兒。艾:對老人的敬稱?!抖Y·曲禮上》中言:“五十曰艾。”
〔53〕(扶)(跋)救傾:扶危救傾。跋:跌倒。
〔54〕孑遺:殘存、剩余。此指殘存之人。
〔55〕劬勞日稷:整日辛勞。劬(qú):勞苦,勞累。日稷:太陽開始偏西,下午兩三點(diǎn)鐘,這里作整日講。
〔56〕黃邵朱龔:黃霸、召信臣、朱邑、龔遂,這四人皆為奉職守法的名吏。邵:召。
〔57〕充贏:充足而有盈余。
〔58〕僉(qiān)曰:都說,一同說。
〔59〕文翁復(fù)存:文翁復(fù)生。文翁: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太守,他在成都市中起官學(xué),入學(xué)免除徭役,成績優(yōu)異者以補(bǔ)郡縣吏。武帝時令天下郡國立學(xué)校官,自文翁為之始。死后吏民為他建祠堂,歲時祭祀不絕。
〔60〕建寧五年:即熹平元年,是年五月改元,為公元172年。
〔61〕從史位(下)(辨)(仇)(靖):《西狹頌》中有“從史位仇靖,字漢德,書文”語,“下辨仇靖”四字據(jù)此補(bǔ)之。從史位:漢朝郡縣不列入諸曹的散吏,不主文書,地位相當(dāng)于史,是對知名人士的一種優(yōu)禮。
〔62〕故吏下辨(仇)(紼)(字)子長書此頌:《天下碑錄》《集古錄》都認(rèn)為《閣頌》系仇紼所書。
【譯 文】
沮縣的析里之地,處于漢水之西。溪流湍急,橫溢于道路。每到秋天,山水向下沖瀉,水勢暴漲,浪濤洶涌,阻絕道路。漢水泛濫倒灌,商旅受阻而滯留。此路處于涼州與益州的交通要沖,長久積水,到處是低濕泥濘之地。沮縣百姓及供職官府的吏員休謁往來,經(jīng)常延誤時限。出行的郡縣官民,無不畏難嘆息,深受其苦。此溪如此,閣棧道更加艱險。沿著絕壁鑿洞,在安穩(wěn)處立柱鋪架板條。在上面行走,下臨深淵,有三百多丈之深。立柱相連,號稱一萬多根。行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乘坐車馬的都得下來步行。載運(yùn)錢物的車,一年有幾千輛,一旦遭到危險,人員與物資會齊墜水中,被波濤吞沒,其狀慘烈不堪。自古至今,莫不令人痛苦悲傷。
其時,武都郡太守,漢陽郡阿陽縣人李翕,字伯都,于建寧三年(公元170年)二月十五日到任。他一心惠利為民,使百姓住行皆得平安。聽聞這里路況艱險已曠日持久,想到漢高祖劉邦開鑿褒斜道石門立下不朽功勛,于是派遣衡官掾下辨縣人仇審,整修閣道,解除危險,確保行人通行平安。同時,又修造析里大橋,便利行人。他測算精確,攻難克堅,大橋構(gòu)造巧妙,即使古代魯班也無法比擬。又下令鑿山填洼,解除通大散關(guān)之險途,路經(jīng)朝陽縣的秦漢之路也平坦無阻了。還拆除西濱高處閣道,開鑿石路,險路變坦途。大禹疏導(dǎo)江河,解除水患,使四海之內(nèi)平安。太守李翕整修棧閣建造大橋,繼承了大禹的偉績,使廣大百姓幸福安康,確實是巨業(yè)大功!特此刻石傳示后人。
頌辭如下:
承蒙上帝安撫關(guān)切,才有李翕這樣仁愛之人出世。他才能出眾,既有武功又有文德;簡樸自守,德化流布神速;愛民如子,不分遠(yuǎn)近平等對待。他的恩德感動蒼天,三任太守。他政績卓著,得到眾人敬重。幸運(yùn)一再惠顧,連年五谷豐登。民眾安樂,行人歡欣。
仰慕不已,賦詩再贊:析里之地,處在山水之間。山勢險峻,洪水橫漫。土地貧瘠多石,身受外族侵犯……民眾失掉生計,生活困苦艱難。危如累卵,終于受到朝廷憐念。委派李翕執(zhí)政,男女老少擺脫苦難。扶危救傾,孤苦伶仃之人得以保全。整日辛苦操勞,無比勤勉。清官不止黃召朱龔,李翕就在身邊。府庫充盈,百姓齊歡顏。這太平盛世,猶如文翁再現(xiàn)。
建寧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十八日刊立。
時任衡官掾下辨縣人仇審,字子信。從史位下辨縣人仇靖,字漢德,撰寫頌文。前佐吏下辨縣人仇紼,字子長,書寫頌文??坦ぁ酢酢酰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