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昊南
(UWC常熟世界聯(lián)合學院 江蘇 蘇州 215500)
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于1972年由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組為配合學?;ǘl(fā)掘。這座墓葬規(guī)模較大、隨葬品豐富,為我們了解東晉時期上層階級的喪葬形式及東晉時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豐富材料。
目前,較多學者認為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是東晉帝陵之一,但是具體是東晉時期的哪位皇帝的帝陵仍眾說紛紜。通過梳理北園大墓的墓葬規(guī)模、陵墓的地點等信息及相關文獻,本文認為南大北園墓的墓主是晉成帝司馬衍。喪葬規(guī)模上,南大北園墓全墓南北總長8.04米,東西總長9.9米,包含墓門、甬道、主室、側室甬道、側室等部分。南大北園大墓的特點為規(guī)模較大,墓內的主室呈方形,甬道內含兩道門槽。從墓葬形制來看,其與位于南京北部的汽輪電機廠大墓、富貴山東晉大墓是相似的,由此可證明其也應是東晉帝王陵。根據(jù)發(fā)掘報告顯示,該墓主室應葬有兩人,側室葬有一人。
從該墓所處的地理位置而言,根據(jù)《建康實錄》《晉書》等文獻記載,東晉的元、明、成、哀四帝的墓葬皆在雞籠山南部。在這里有必要對雞籠山的范圍做一個界定,因為東晉時期的雞籠山范圍與現(xiàn)今的范圍存在不同。明代之前,雞籠山的范圍包括了現(xiàn)在北極閣、雞鳴寺山以及西側毗鄰的鼓樓崗。但是因為此前系宮城所在,那么四陵的位置應當位于雞籠山的西部。現(xiàn)在南大北園東晉墓正恰好處于這一范圍內,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它的墓主究竟是元、明、成、哀四帝中的哪一個了。
晉元帝司馬睿是于永昌元年(323年)亡故并且葬于建平陵的,虞孟母是元帝為瑯琊王時期的王妃,在元帝稱帝前的312年死去;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司馬睿即晉王位,后追尊虞氏為王后。那么主室可能葬的就是虞氏。側室葬人的身份則有可能是另外兩位與元帝關系密切的妃子,即晉明帝司馬紹的生母宮人荀氏和晉簡文帝司馬昱生母鄭氏。其中荀氏卒于咸康元年(335年),據(jù)《晉書·后妃下·豫章君傳》記載,荀氏在宮中地位本就不高,在被短暫受寵且誕下司馬紹及瑯琊王司馬衷之后,因虞氏妒忌被逐出宮。她在出宮后又嫁給了百姓馬某,她的身份及經歷,循常理她不會與元帝合葬。另外一點則是《晉書》中記載她去世后也僅僅是追贈了豫章郡君的稱號,在建康城中立廟而已,更加證明了她不會被葬于帝陵之中。鄭氏則卒于咸和元年(326年),到了太元十九年(394年),晉孝武帝司馬曜對這位已崩亡多年的庶祖母鄭氏一再尊崇有加,在下詔尊鄭氏為“上太妃尊號曰簡文太后”后,他又在次年二月于太廟路西為鄭氏之立寢廟。在做出這些舉動后,孝武帝司馬曜又提議將鄭氏的神主遷移至太廟配食元帝,甚至于將元帝墓打開將鄭氏與元帝合葬,但他的這些行為遭到了不少反對。除以上之外,這三人在下葬的年代上并沒有相差多久,也不能解釋隨葬品中有早有晚遺物的問題,因此也并不是此墓墓主。
晉明帝司馬紹于太寧三年(325年)閏八月卒,當年的九月就葬于武平陵。在三年后即咸和三年(328年)三月,晉明帝皇后庾氏在蘇峻之亂中崩亡,并且在四月與明帝合葬于武平陵。從時間上來看二人雖然都在東晉早期去世,但是由于明帝除了皇后庾氏外并沒有其他后妃,而且明帝的兒子只有兩個,分別是晉成帝司馬衍和晉康帝司馬岳,他們都有各自的陵墓,因此不可能與明帝合葬。這樣一來側室附葬就不可能了,那么相應的就可以排除墓主是晉明帝的可能。
晉哀帝司馬丕卒于興寧三年(365年),去世的年代太晚,不能解釋墓內隨葬的第一組屬于東晉早期的器物,那么也可以將他排除在外了。
現(xiàn)在再來看唯一剩下的晉成帝了。晉成帝司馬衍卒于咸康八年(342年),葬于興平陵,他的皇后杜陵陽卒于咸康七年(341年),史籍上成帝還有一個貴人周氏,她是晉哀帝司馬丕和晉廢帝司馬奕的母親,卒于隆和元年(363年),這樣在年代上是與墓內隨葬品吻合的了。以成帝與杜陵陽的卒年來看,他們葬于主室是沒有問題的,第一組的隨葬品主要分布在主室的后半部,其年代與成帝及杜氏的相差不多,應是他們的隨葬品。周氏在其子哀帝即位后,從貴人的身份轉變?yōu)榛侍皟x服與太后同”,她沒有皇太后之實,但也母憑子貴,在地位上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363年三月,周氏薨,哀帝本想出奔母喪,內外眾務交司徒、會稽王司馬昱總理,并欲為周氏服重,但大臣以“厭屈私情”為由加以諫止,表面上看周氏并沒有與成帝合葬,但是直到這年七月周氏才被正式安葬。可以發(fā)現(xiàn)周氏在死后到被正是安葬足足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是與成帝合葬,而是另葬他處,恐怕不用那么長的時間。
此外,在已被發(fā)掘并且被認為也是東晉帝陵的汽輪機廠大墓和富貴山大墓中是沒有側室的,這三個墓葬的形制結構相差不多,年代相去不遠,也同為東晉帝陵,南大北園墓側室的存在就顯得很特殊。那當年哀帝執(zhí)意要為母親與成帝合葬而在原有興平陵的基礎上再辟出一個側室來的推測也不是沒有可能,而且由于要新建一個側室,不得不要開墓,因此隨葬品的年代不一問題也可以解決了,第二組東晉中期的隨葬品大多集中在側室,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另外要新建的這個側室,必定要費時費力,那也同時解決了為什么周氏從去世到入葬要花費四個月之久的問題。
在合葬墓中,墓主是按時間先后入葬的,因此他們隨葬的器物也應有早與晚的差別。這種差別在入葬時間相近時會很難分別,畢竟時間隔得越早,器物之間的差別也越小。而若是合葬的幾人,他們的入葬時間存在明顯的時間距離時(如幾十年),那么器物之間的時代差異就會很明顯。以其他帝后同室而葬的東晉帝陵的情況來看,如入葬時間相隔40年的崇平陵中的晉康帝與褚皇后,又如入葬時間相隔43年之久的永平陵中的晉穆帝與何皇后。在這兩個典型的東晉帝陵中,器物的時代毫無疑問會有明顯的時間差別。而在興平陵中,最早的入葬時間應該是杜陵陽入葬的341年與成帝入葬的342年,兩人如像上文推測的那樣,那么本來陵中是不設側室的,直到周氏入葬的363年,始建側室,并且放入了一些周氏入葬時代即東晉中期的隨葬品。
我們認為,南大北園墓主室葬入的是東晉成帝司馬衍及其皇后杜陵陽,側室中則是后來入葬的周氏?,F(xiàn)有的文獻資料以及發(fā)掘報告都有著各自的不足,因此現(xiàn)階段還很難正式確認南大北園墓的墓主的身份,且以上推測全是以其為帝陵的角度來看待的;若其不是文獻中所說的雞籠山東晉帝陵,則墓主最有可能是東晉前中期的高級皇族。總之,要解開這個謎團,還需要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