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炳 社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很榮幸有機會來到我工作過的單位——學報編輯部,向各位嘉賓、各位同人學習。感謝大家對《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關愛與支持,這是渭南師范學院之幸事,更是《渭南師范學院學報》莫大的榮幸!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長期以來本著開放辦刊的理念,歷經三十余年的發(fā)展,形成了以“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為代表的特色發(fā)展格局,也促使了學報的整體發(fā)展,在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的大力支持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被評為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秦地文化研究”被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這是了不起的成績,值得慶賀。
縱觀《渭南師范學院學報》辦刊歷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逐漸形成了嚴謹、堅韌、俊朗、開放的期刊風格,這經歷了幾代編輯人的努力,他們付出了很多,但他們得到了收獲。三十而立,《渭南師范學院學報》所形成的期刊風格來之不易,我希望新一屆的辦刊人能夠將這一風格堅持下去,使其更成熟、更老辣。
在同類期刊中,《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學報要發(fā)展,我想今后在這幾個方面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第一,要加快名欄的國際化進程,使名欄成為國際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主陣地,成為優(yōu)秀中華文化傳承的主陣地;關注史記學及其理論架構的深化研究,關注《史記》研究新方法、新理論。第二,要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尤其是要多關注和強化立德樹人研究,教師教育研究,高校內涵建設與發(fā)展研究,應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師范生技能培養(yǎng)研究,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小學生、幼兒教育心理研究,西部農村教育發(fā)展研究,一流專業(yè)、一流學院建設研究等。第三,著力地方文化和非遺研究,尤其是華州皮影、華陰老腔、同州梆子、合陽線腔、富平阿宮腔等非遺研究。第四,關注中外合作辦學。我們學校的莫斯科藝術學院是中俄兩國總理見簽的合作辦學項目,急需有關辦學經驗方面的學術性探討,以資借鑒。第五,藝術學科作為我校規(guī)模較大的一個學科,學術積淀有限,急需先進的、深層次的理論支撐和指導,學報在這一方面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