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西街小學 韓少華
小學生的精力旺盛,對未知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使小學生經常在課堂上受外界信息、事物的影響分散注意力,出現(xiàn)“溜號”“走神”等行為。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往往利用板書進行教學,參照教材以自己的語言“生硬地”講解理論知識。對小學生來說,這種方式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還會使課堂氛圍過于沉悶、死板,加劇學生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師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小學生往往對聲音、圖畫等較為生動的信息更加好奇。因此,教師可在授課前將新知識以PPT或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以生動的畫面與聲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高效、迅速地導入課程。例如,在講解《認識分數(shù)》時,教師可提前錄制微課視頻,在視頻中以“折紙、涂色”向學生舉例講解“把一張紙平均分成8份,將其中一份涂成黃色,黃色部分就可用分數(shù)表示”,引入“分數(shù)”概念。教師還可以展示其他“將一張紙平均分成8份”的方法,舉例說明“即使平均分的方法不同,涂色部位形狀不同,也同樣可以用分數(shù)來表示?!比绱?,學生的注意力就能被視頻的內容所吸引,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
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內容大都與計算相關,也經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圖形問題。對學生來說,單一地學習理論知識、練習計算、解答問題是極其枯燥乏味的。再者,他們的邏輯思維尚未形成,極易在學習抽象知識時出現(xiàn)困惑。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熱情會大大減弱,對后續(xù)的學習造成惡劣的影響。對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問題以具體化形式呈現(xiàn),并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shù)學元素帶到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圖形的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公路收費站橫桿升降過程”“鐘表指針轉動過程”等,以動畫形式呈現(xiàn)旋轉過程,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圍繞中心點旋轉”的概念。并引導學生觀察“鐘表指針的旋轉方向”,向學生講述“鐘表指針旋轉方向就是順時針方向,反方向就是逆時針”。這樣,學生就能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區(qū)分“圍繞中心點向右旋轉是順時針,向左就是逆時針”的旋轉法則。而在《圓柱與圓錐》一課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將一張長方形硬紙板粘在木棍上,快速旋轉木棍既可得到一個圓柱體”“將一張直角三角形硬紙板粘在木棍上,快速旋轉木棍既可得到一個圓錐體”的動畫?;橄鬄樾蜗?,幫助學生理清圓柱與圓錐的形成過程,區(qū)分二者的關系。在講解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同樣可借助分解動畫呈現(xiàn)“側面展開圖”,幫助他們理解“側面積=底面圓形周長(即長方形展開圖的長)×圓柱高(即長方形展開圖的寬)”的計算法則。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以教師為主體,也可以以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在教師的指導外,學生可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自主探究數(shù)學知識,這與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謀而合。對此,教師可以在授課時科學提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向學生布置自主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行上網搜索相關信息,解答問題。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均能得到提高。而在以小組為單位的探討過程中,組內成員的合作分工意識也能得以加強,小組之間也能形成一定的競爭意識,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促進生生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學生還能接觸更加豐富的信息資源,在無形中拓寬眼界,思想也不再局限于數(shù)學知識本身,對綜合邏輯思維的建立也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習效果,就要不斷引導學生復習所學的內容,加深學生的記憶。對此,教師可在知識講解結束后利用多媒體的“思維導圖”功能帶領學生重新梳理所學知識,在進一步加深知識記憶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復習習慣,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也可將重點、難點知識整理成電子文檔并上傳到學習云平臺中,為學生隨時查閱、實時復習提供便利。
總之,網絡資源的豐富和信息技術的開放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數(shù)學知識的難度,為小學生構建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要在講授數(shù)學知識時適當利用信息技術將二者有機結合,打造信息技術數(shù)學課堂,為數(shù)學課堂注入鮮活的動力。以輕松的氛圍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的理解應用提供更多可能,大幅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