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徐建友
浙江省麗水市中醫(yī)院耳鼻咽喉科,浙江麗水 323000
慢性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的鼻竇黏膜及鼻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嗅覺障礙、記憶力衰退、頭暈頭痛、流鼻涕、鼻塞等,具有發(fā)生率高、復發(fā)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2]。在歐美國家,慢性鼻竇炎的成年人發(fā)生率約為2.7%,而在我國,慢性鼻竇炎的成人發(fā)生率高達11.5%~19.3%,且呈逐年上升趨勢[3-4]。既往臨床多通過常規(guī)藥物治療慢性鼻竇炎,但臨床療效不佳,患者肺功能水平及炎癥因子改善情況較差[5]。研究表明,中醫(yī)治療慢性鼻竇炎可顯著改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肺功能及預后[6]。本研究通過參蘇溫肺湯加減對慢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治療,旨在探討其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肺功能水平及炎癥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浙江省麗水市中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耳鼻咽喉科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慢性鼻竇炎患者88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鼻竇炎診斷標準,中醫(yī)分型為脾肺虛型或肺氣虛寒型[7]。②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本次使用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有慢性支氣管炎或處于鼻腔急性感染期。④合并有精神類疾病或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⑤治療前1 個月內(nèi)使用過其他藥物。將所有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25~59 歲,平均(32.54±3.41)歲;病程6~20 年,平均(13.54±2.15)年。對照組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6~60 歲,平均(32.43±3.46)歲;病程5~20 年,平均(13.37±2.3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外用丙酸氟替卡松噴霧劑(Glaxo Wellcome S.A,生產(chǎn)批號:9N7D,規(guī)格:50 μg×120 噴),每個鼻孔各2 噴,200 μg/次,1 次/d;同時口服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0507,規(guī)格:5 mg×100 s),10 mg/次,1 次/d,共治療4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如下:紫蘇葉、肉桂、白術、人參各25 g,辛夷、蒼耳子、法半夏各20 g,五味子、茯苓、陳皮各10 g,甘草8 g。每日2 劑,其中1 劑用于水煎后口服,2 次/d,另外1 劑通過過濾滅菌后裝于合適中藥袋中,用于局部鼻腔沖洗,1 次/d,共治療4 周。
①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②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使用濟南來寶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肺功能儀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水平[8]。③炎癥因子: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4 周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于室溫下以2850 r/min 勻速離心(離心半徑為8 cm)后靜置30 min,取上清液待檢。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對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17(IL-17)、白細胞介素-1β(IL-1β)、γ 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對比分析[9]。試劑產(chǎn)地:IL-17、IL-1β、TNF-α 試劑盒購自英國西門子醫(yī)學診斷產(chǎn)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分別為A11791214、0260、0367;IFN-γ 試劑盒購自青島瑞斯凱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70910,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④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如下[10]:患者鼻部臨床癥狀消失,經(jīng)CT 或X 線片檢查顯示患者已完全恢復,經(jīng)鼻內(nèi)鏡檢查,無黏膜水腫及膿性分泌物等情況發(fā)生,情緒及睡眠狀況均較好為顯效;患者鼻部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經(jīng)CT 或X 線片檢查顯示患者恢復程度>70%,經(jīng)鼻內(nèi)鏡檢查,患者黏膜水腫及膿性分泌物等情況有顯著改善,情緒及睡眠狀況均有一定改善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情緒及睡眠狀況未出現(xiàn)明顯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各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FEV1、FVC、FEV1/FVC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治療前兩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IL-17、IL-1β、IFN-γ、TNF-α 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治療過程中,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功能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VC:用力肺活量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pg/m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IL-17:白細胞介素-17;IL-1β:白細胞介素-1β;IFN-γ:γ 干擾素;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據(jù)報道[11],導致慢性鼻竇炎最重要的因素為病原體所致的變態(tài)反應,因此臨床多通過抗炎藥物進行治療,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具有一定效果。但過度使用抗生素易促使患者耐藥性提高,影響治療效果[12]。慢性鼻竇炎屬于中醫(yī)“鼻淵”等范疇,主要是由于患者機體虛弱,從而造成外邪經(jīng)口鼻處入侵,阻遏肺經(jīng),邪毒于鼻竅處結滯,肺失清肅,導致黏膜受損、氣血不暢[13]。因此,在中醫(yī)治療中,多以排膿止痛、疏風清熱、宣鼻通竅為主[14]。參蘇溫肺湯在臨床常用于補肺散寒,最早出自《醫(yī)學發(fā)明》[15]。方藥中的紫蘇葉可散寒邪,疏肺絡;人參補肺氣,扶元氣;肉桂可溫營暖血,散寒通脈;五味子可將耗散之氣收斂,對保肺具有顯著效果,與半夏、紫蘇葉共用還可促使散中有收,對肺之氣陰無損傷;半夏具有化痰散結的效果,還可理脾肺真元;白術可健脾益氣;陳皮可健脾理氣,以杜生痰之因;茯苓可健脾滲濕,理生痰之源;去桑白皮、木香,再輔以辛夷、蒼耳子可散風除濕、芳香通竅;甘草可將中藥緩和[16-17]。諸藥合用,可宣肺通竅,溫肺散寒[18]。本研究將該方藥用于慢性鼻竇炎的治療,結果顯示,使用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患者。提示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慢性鼻竇炎患者臨床效果顯著,患者恢復較快。
FEV1、FVC、FEV1/FVC 是臨床評價肺功能水平的常用指標[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的患者FEV1、FVC、FEV1/FVC 水平顯著高于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患者。由此可見,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可有效促進慢性鼻竇炎患者肺功能水平的提升。
IL-17、IL-1β、IFN-γ、TNF-α 是臨床常見的炎癥因子,多用于反映患者炎癥水平[21]。其中IL-17、IL-1β在患者處于正常狀態(tài)時一般呈低水平表達,與處于黏膜、血管中的內(nèi)皮細胞上的特異性白細胞結合,以發(fā)揮生物活性。但當IL-17、IL-1β 過量時,會誘導Th2細胞在鼻黏膜處聚集,釋放炎癥因子,從而造成鼻黏膜細胞損傷[22-24]。IFN-γ 在患者機體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病原體入侵時,IFN-γ 可促使中性粒細胞浸潤炎癥部位,從而增強炎癥應答能力[25]。TNF-α 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高水平下可促使嗜酸性粒細胞等在患者鼻黏膜內(nèi)皮細胞中黏附,造成患者鼻黏膜出現(xiàn)結構改變、水腫、充血等情況。TNF-α 在低表達水平下能夠將白細胞聚集在炎癥區(qū)域,對抗病毒與細菌的侵害[26-27]。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的患者炎癥因子IL-17、IL-1β、IFN-γ、TNF-α 水平明顯低于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患者。由此可見,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慢性鼻竇炎具有抑制炎癥細胞分泌、促進炎癥因子吸收的作用。
綜上所述,參蘇溫肺湯加減治療慢性鼻竇炎臨床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減輕炎癥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