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骨科比較常見的一種骨類病癥,患者發(fā)病之后存在嚴重的疼痛和難以忍受的關節(jié)受累,如果不對病情進行及時的控制就會導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面臨巨大的影響[1]。因此需要在臨床上進行緊急的救治,只有這樣才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的整體預后。臨床對于股骨頭壞死一般常通過采用MRI和CT進行檢查,CT能夠準確的對患者的骨折類型進行判斷,但對于一些隱匿性的骨折在診斷上還存在著局限,所以臨床手術治療時參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而MRI兼顧了CT診斷的優(yōu)點,診斷具有清晰的影像,可有效辨別一些隱匿的軟組織損傷情況。所以本文主要分析通過MRI和CT診斷股骨頭壞死的價值,并將主要研究情況論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3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其中,男18例,女18例;年齡22~49歲,平均年齡(32.15±10.31)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嚴重的精神系統(tǒng)病癥以及不能進行全面檢查的患者,排除影像學資料不完全的患者。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而且臨床資料符合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標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最終均被確診為股骨頭壞死,診斷符合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存在臨床病理學依據[3];③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而且簽署知情通知書。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的基礎性病癥的患者;②對相關的放射線或者造影劑不耐受的患者;③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的患者;④因各種原因不能完成本文的研究工作,而中途推出研究組的患者。
1.3方法
1.3.1MRI診斷 患者選擇仰臥位,應用1.5T超導MRI掃描儀進行診斷,為患者進行橫斷面的定位,之后為患者進行軸位、冠狀位和矢狀位的診斷。軸位的PDWI序列參數: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2000 ms/140 ms,掃描野(FOV)設置為18,層厚和層間距分別設置為4 mm和0.4 mm;冠狀位PDWI序列參數:TR/TE=2000 ms/75 ms,FOV設置為19,層厚和層間距分別設置為4 mm和0.4 mm;矢狀位PDWI序列參數:TR/TE=2000 ms/72 ms,FOV設置為20,層厚和層間距分別設置為4 mm和0.5 mm,T1WI:TR/TE=350 ms/40 ms。
1.3.2CT診斷 對患者進行CT診斷的過程中設定掃描的參數,層厚設置為5 mm,管電壓設置為120 kV,管電流設置為100~200 mA,同時借助估算法進行重建操作,重建層后的數據設置為1.25 mm,間隔設定為1.25 mm,使患者的雙膝伸直,足先進入,進床的速度為8.70~8.75 mm/rot,并且將焦距的中心對準股骨頭,由近到遠進行掃描,掃描的層厚設置為5 mm。
1.4觀察指標 在檢查結束后將所得的數據錄入到AW4.3-08數據系統(tǒng)當中進行處理,同時選擇多平面重建技術進行三維重建[4],并將最終的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對MRI和CT的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MRI診斷出股骨頭壞死患者35例(97.22%),CT診斷出股骨頭壞死患者32例(88.89%);MRI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診斷,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和MRI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準確率比較(n,%,n=36)
股骨頭壞死一般是屬于缺血性壞死,臨床研究認為患者的股骨頭內皮質會出現(xiàn)塌陷,這樣就會形成軟骨變形?;颊叩捏y關節(jié)囊部位會存在有充血和水腫等相關癥狀,臨床的現(xiàn)為關節(jié)囊肥厚或關節(jié)腔積液[5-7]。臨床有很多患者在出現(xiàn)股骨頭壞死以后都存在有嚴重的病癥,如果對患者能夠進行及時的治療,那么臨床具有較高的治愈可能性,但如果沒有進行及時的診斷和治療則會對患者病情產生延誤,進而會引發(fā)一系列不可估計的后果。很多患者容易導致出現(xiàn)關節(jié)間隙狹窄,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并發(fā)癥,所以對于股骨頭壞死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提供及早有效的診斷手段十分重要[8,9]。最近幾年因臨床影像學技術在不斷的發(fā)展,使得將影像學技術應用在股骨頭壞死的診斷中越來越普遍,能夠為臨床的診斷提供科學的依據。
對于股骨頭壞死患者,治療之前通常選擇采用CT或MRI等影像學手段進行診斷,而既往也有臨床研究認為,MRI和CT診斷能夠獲取更加優(yōu)質的診斷影片,特別是相對于X線的診斷而言,其效果更加明顯,可以有效避免因為X線診斷而無法診斷出的骨折移位和塌陷,所以臨床在應用的過程中局限性相對較大[10,11]。而且在診斷的時候CT檢查具有更為廣泛的檢查范圍,診斷的速度較快分辨率較高,能夠清晰的顯示患者骨折的具體形態(tài),還能了解患者的合并傷等相關的骨折部位信息。但是從臨床的CT診斷中也可以觀察到,可能會因為容積效應、掃描層面等相關的差異而導致誤診和漏診情況出現(xiàn)。相對CT診斷而言,MRI能夠多方位、多序列的對患者的骨折加以成像,可以通過觀察股骨損傷的信號變化情況來顯示病變的具體表現(xiàn),此外還能夠檢查患者周邊的相關組織損傷的情況,以便于及時的進行相對應的處理[1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MRI診斷出股骨頭壞死患者35例(97.22%),CT診斷出股骨頭壞死患者32例(88.89%);MRI的診斷準確率高于CT診斷,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MRI和CT兩種診斷技術都能夠有效的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但是MRI的價值相對于CT診斷而言較好。因此也提示臨床應該結合股骨頭壞死的特點對疑似股骨頭壞死患者采用適當的影像學技術進行診斷,并針對性的加以治療,以方便對于患者的預后加以改善。臨床在對股骨頭壞死進行診斷的過程中CT診斷可以觀察股骨頭壞死的內皮質增厚的情況,可以看到高密度硬化和囊變,CT檢查可以觀察到患者的股骨皮質下形成的微骨折現(xiàn)象,也能夠使患者的組織解剖關系得到確定[13]。MRI檢查手段則是通過不同的信號來進行檢查,針對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吸收和修復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敏感參數,這種手段能夠檢查患者骨髓水腫和壞死,了解患者肉芽浸潤等病變情況,而這些也是通過CT檢查不能夠實現(xiàn)的。
綜上所述,臨床通過MRI和CT診斷都能實現(xiàn)對股骨頭壞死診斷,都能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可行的影像學依據,但相對于CT而言,MRI的診斷效率較高,推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