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瓊
(鄭州輕工業(yè)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鄭州 451450)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努力開拓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所以,高校應充分依靠自身的有效資源,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全過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實效性。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 也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組織按照既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行為規(guī)范,對其成員進行的教育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則是依照一定的心理學原理、規(guī)律、方法,對個體及團體進行心理健康塑造、心理問題干預的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能夠更加有效、積極地完成社會化適應,進而促進和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優(yōu)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包含了完整人格的塑造,又應體現(xiàn)出民族特質和時代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既包含了認知引導、情感維護、意志訓練與行為督導,又應在大學生自我意識與價值觀的塑造中發(fā)揮教育引導作用??吹蕉叩娜诤峡臻g并積極探究,將從新的視角進一步保障教育效能。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上,可以從以下4 個方面具體闡述。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yōu)秀分子, 也是國家智力資源的儲備力量,也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的主力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就要切實重視個體的人格培養(yǎng),把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一方面,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的前提是認同感與共鳴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內容識別內化到價值體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充分地掌握了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年齡特征并因材施教,便是有效回答了“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 同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備了鮮明的教育功能, 是育人目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社會屬性的鞏固不應以犧牲人的個體性為前提。相反,個體在認知、情感、意志和行動力上的培養(yǎng)與塑造,將有助于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1)生活教育觀的應用:受教育者如果沒有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機能和端正堅定的價值系統(tǒng), 一切的教育都將流于形式。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較為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當中,對各種教育信息的認知和識別都會呈現(xiàn)出多元化,對一些信息傳播平臺所傳遞的觀念毫不免疫。所以,從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教育視角出發(fā), 只有將受教育者在社會實踐中、在生活中逐步養(yǎng)成品德和獲得知識,才能實現(xiàn)成長和經驗的改造。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教育,它通過課程教育、個體咨詢、團隊輔導、主題講座、工作坊、測驗評估、數(shù)據分析等形式幫助學生正確面對生活, 塑造思維方式與價值理念,確保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順利進行,進而優(yōu)化學生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同時,擔負著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人最大程度自我實現(xiàn)的教育效能。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組成部分, 也是有益補充。
(2)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應用: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成果來充實心理健康教育, 將會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拓展豐富空間。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為指導人們解決各種關切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給予了巨大思維能量, 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體系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研究和回答了國家發(fā)展宏偉愿景的可行性與科學性,有力辨析和回擊了形形色色的不良思潮,為凈化個體心理環(huán)境,塑造健康人格做出了重要支撐。
同時,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現(xiàn)實語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成果幅員遼闊地呈現(xiàn)出了中國在革命、 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階段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蹄疾而步穩(wěn)。 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這種凝聚了歸屬感、榮譽感和向心力的情感將進一步激發(fā)“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的時代理想,進一步激發(fā)年輕人的積極行動力,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提供了重要引領與指導價值。
2.3.1 共同致力于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心理的培養(yǎng)
中國古代學者認為, 成才的心理要素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朱熹曾說過:“士之所以能立天下之事者,以其有志而已。 然非才則無以濟其志, 非術則無以輔其才。 ”是指一個人成才而有所作為的關鍵是有志向、有理想。智力是成才的基礎,但非智力因素才是成才的關鍵。中國文化是以具有強烈入世精神的儒學為根基,我們對人的培養(yǎng)也一直奉行人格理想與濟民致用的經世路向。道德心理是人的本性體現(xiàn),教育的“自然觀”還在保護、引導與鑒定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自我發(fā)展。 所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實質上是將政治、社會、人本的理念充分借鑒,使我們的教育內容既入腦又入心。以文化自信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講堂上若能將民族文化基因、時代熱點素材運用好,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能力, 更能為他們擁有健康心理品質奠定基礎。
2.3.2 以文化自信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斗爭精神等方面地論述構成了“文化自信”豐富的思想內涵。但鞏固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高校教育者面對大學生做長期細致的工作, 在日常實踐中持續(xù)推進。 思政教師在講堂上若能將民族基因文化、 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理論知識點、時代熱點素材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更使他們自覺弘揚真善美,堅定自覺地挺起精神脊梁。
2.3.3 以人文關懷保障教育實效
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它關注的不僅是“現(xiàn)象”或“問題”,更是對行為發(fā)出的一系列思維習慣和內外部因素的深入思考。 它是根植于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上,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我潛力得以實現(xiàn)的傾向。它指出,人格發(fā)展的關鍵在于端正準確地自我認知, 通過環(huán)境的熏陶與信息的內化來澆灌“自我潛能”這顆種子;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教育。 它認為,教育的作用更多在于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實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固有的潛能得以慢慢發(fā)展與實現(xiàn)。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識與情感、邏輯與常識、概念與經驗、觀念與意義都得到激活,從而促進學習內容的完成。
學者朱永新曾指出, 教師角色的多樣化是未來學校變革的可能性之一, 而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指向于幸福完整的社會生活教育。從目前高?,F(xiàn)狀來看,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及專兼職輔導員教師都存在各自忙碌的現(xiàn)象, 缺少資源互補和聯(lián)合優(yōu)化。 這種聯(lián)合是系統(tǒng)的、高層次的導向教育,需要從學生心理、生活的實際出發(fā),內容中不僅要包含系統(tǒng)理論知識,還應涉及學生日常的社會生活、學習、人際交往、情感、實例分析等方方面面,教師在掌握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現(xiàn)狀的前提下, 強調教師不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該是學生發(fā)展的輔導者、 學生成長的護航者與立場博弈的辨析者, 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消除心理阻抗,不再覺得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形成充分的思想共鳴與認同度,從而增強教育實效,并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之間良好師生關系的創(chuàng)建也是保障教育實效的重要一環(huán)。 包含共情與支持的良好師生關系將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整合能力。
一名成功的教師應該是能力多元的、跨學科的,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和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識都需要涉獵。 優(yōu)秀的思政教師也是人文教師、心理教師。 心理健康教育者所普遍采用的共情、傾聽、合理分析等工作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工作體系的完善, 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更寬闊的工作途徑。 這些聯(lián)合都是構建積極向上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逐步實現(xiàn)大學生在校園環(huán)境中的自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