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迪
(黑龍江省民政職業(yè)技術學校,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對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過這樣一段論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各種優(yōu)秀的文化、觀念、技藝與時代碰撞,迸發(fā)出了當代眾多杰出的、璀璨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就[1]。
殯葬從業(yè)者,作為“人民群眾生命最后尊嚴的守衛(wèi)者”一直在飽受爭議和歧視中踽踽獨行?,F在,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聲音都在指責殯葬業(yè)的固步自封——即使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新時代大潮沖擊下,也多是承襲千百年來祖先所賦予我們的喪葬文化傳統(tǒng),且大多遵循既往的模式化流程,忽略了創(chuàng)新和改革,成為了被世人詬病的“沿襲封建迷信的主陣地”,而這,對于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發(fā)展無異于是一種較為消極的打擊。
在我看來,這些反對的聲音太過片面。試問,我們的國家不也是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基礎上發(fā)展壯大起來的,沒有對于傳統(tǒng)喪葬文化的傳承,又何處可尋“綠色殯葬、文明殯葬、科學殯葬”的現代殯葬改革理念的出現。仔細探究,許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內核實際上都滿載了對于喪葬、生死的深刻理解,而這對于我們的現代殯葬改革來說,無異于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一些先進的殯葬改革理念也由此醞釀而起,在時間中打磨,鍛造不朽[2]。
1.1.1 先進的生死觀
2020年是儒家集大成者先賢孔子逝世2499周年。在儒家學派傳世巨作《論語》中,便有一段孔子與其弟子子路關于生死問題的經典對話——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用短短14個字回答了弟子的疑問,擲地有聲,傳遞出他極具先進性的生死觀念:請將追求生活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要去侍奉鬼神,而是要好好侍奉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人[3]。
1.1.2 與眾不同的喪葬觀
古人的喪葬觀念,受政治、經濟、家族等因素影響,往往都竭盡全力主張“厚葬”,風光大葬從而福蔭后世子孫。在這方面,孔子卻有不同的主張,在《論語》中便有這樣的描述,“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如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睆纳厦娴奈淖挚梢钥闯?,孔子在面對親如兒子的顏淵安葬事宜上,并不主張“厚葬”,而是希望門人依據顏淵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在孔子看來,對顏淵最好的安葬方式就是按照他平日樸素節(jié)儉的本性進行簡單安葬,而孔子的這一觀念在君權、氏族意識盛況空前的春秋時代,無不彰顯出他的與眾不同和卓爾不群[4]。
1.1.3 遵守禮制的喪儀觀
“喪則哀,葬則敬,禮為用”,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儒家思想更是將這種對于禮制的遵守貫穿于整個喪葬過程,使喪葬行為既表露出深深的哀慟,又表達出對逝者的尊重。而出自《論語·學而》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更是告誡后人要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將禮與喪葬活動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上述儒家思想所傳遞出的生死觀和喪葬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意識,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方法手段變革方面對現代殯葬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2.1 推動了“厚養(yǎng)薄葬”的現代殯葬觀念形成。現代殯葬業(yè)的發(fā)展,要經歷適應時代的改革,而對于現代殯葬改革來說,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變革。在一些不發(fā)達省份還有很多人抱著傳統(tǒng)思想來看待喪葬問題,他們覺得逝者生前的事并不重要,葬禮的風光與否才是他們孝心的體現,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披麻戴孝的喪屬集結成隊,或配著哀樂,或配著嗩吶,用大聲痛哭來表達他們對逝者的悼念,甚至還有一些土豪喪屬雇傭大量禮賓人員為逝者鳴炮、開路。而孔子在《論語·先進》所傳達出來的觀念內涵,恰好是與追求風光大葬的理念相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引申到現在就是告訴我們對待身邊人要“厚養(yǎng)”,主張依據人們的實際情況進行安葬則折射出孔子“薄葬”的理念。“厚養(yǎng)薄葬”正是現今這個高速老齡化社會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最為需要的,也是儒家思想在兩千多年前就傳達給我們的智慧之說,更是推動現代殯葬革新的理論基礎。2020年春天席卷中國大地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厚養(yǎng)薄葬”觀念的深深思考。這是一種始料未及,很多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突然失去了親人,這種失去帶給了生者巨大的遺憾,遺憾沒能在逝者生前好好盡孝[5]。
1.2.2 促進了現代殯葬活動中的儀禮創(chuàng)新。儒家學說注重對儀禮的要求和傳承,“生”要“事之以禮”;“死”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應貫穿于一個人的生與死?!岸Y以飾情”是儒家禮儀思想最好的注解。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社會的變革,殯葬活動只具備滿足逝者及其家屬基本需求的最表層功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使得現代殯葬行業(yè)也開始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皠?chuàng)新禮制,體悟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開始在各地殯葬活動中出現,而我們也在大大小小的葬禮中越來越多地看到了充滿儀禮的開光儀式、起靈儀式、鳴炮開路儀式以及各種安葬祭奠儀式……喪親者通過舉行各種悼念儀式,找尋到與逝者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從而產生更深的情感共鳴。但是,從利于現代殯葬發(fā)展角度來看,現代殯葬活動的儀禮創(chuàng)新還需要把握好一個度,即應在“薄葬”理念的基礎上,將“儀禮”的體面感帶給每一位逝者及其家屬,使殯葬活動呈現出“有禮而又有節(jié)”的面貌[6]。
1.2.3 延伸了祭奠哀悼的方法和形式。前文的儒家思想主張“慎終追遠”,提出要隆重的哀悼去世的親人。借由此理念的衍化,現代殯葬活動中延伸出了多種不同的哀悼方法和形式,如黃絲帶哀悼、網絡祭奠、追思會哀悼、燭光祭奠、音樂祭奠等等,這些方式雖然在物質層面讓人看著不一定富足,但在精神層面絕對實現了對逝者的“隆重”悼念。同時,在追求綠色、科學、人文殯葬的當下,這些具備環(huán)保意義的祭奠哀悼方式也得到了眾多喪親者的廣泛支持。尤其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對身在異鄉(xiāng)難以在清明節(jié)回家祭奠的人們來說,這些延伸出來的祭奠哀悼方式更加具備一種慰藉功能。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很多墓園都進行了封閉管理,為使喪親者能夠緬懷逝者,眾多墓園推出了微信預約直播代祭的服務。手機直播代祭,雖然無法親臨現場表達哀思,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段里,卻實現了人們在清明節(jié)里的情感慰藉。
古往今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都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名家大儒都曾經在自己的論著中探索二者的關系,“天人合一”成為了二者關系定調中備受推崇的理論,而這也成為了我們推動現代殯葬改革最好的借鑒。
《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論述;《莊子·齊物論》中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論述;《中庸》中有“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論述;漢代思想家董仲舒更有“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yǎng)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不可一無也”的論述。這些論述無一不是在強調人和自然息息相關,人應該遵循自然規(guī)律、尊重自然,做到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要相互依附,如果一味破壞、豪取自然,可能會物極必反。其實,這正是現代殯葬提出“綠色殯葬、文明殯葬、科學殯葬”的原因所在。曾幾何時,為了擴大公墓面積,人們砍伐林木,占用耕地、林地,甚至有的人還在風景名勝區(qū)修建陵園,只因為那里是風水寶地,可以保佑后代子孫;為了給已逝親人“送錢”,人們爭搶著霸占路口,劃地為營,燒得濃煙滾滾,漫天黑屑;為了遵循“入土為安”的傳統(tǒng),人們私挖私埋,視火葬為無物,大興土葬,污染土地。大氣污染、土地受損,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霧霾、沙塵暴在反噬著人們的健康,糧食減產、重金屬超標在威脅著人們的生活質量。
人與自然平衡被破壞的后果開始讓人們反思,現代殯葬從業(yè)者也開始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結合“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理念,開始對安葬方法、祭奠方式進行革新,為現代殯葬向生態(tài)型殯葬轉型奠定了基礎,也對現代殯葬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一,激發(fā)了生態(tài)葬法的產生?!疤烊撕弦弧敝v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要任意挖埋破壞現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中國的傳統(tǒng)殯葬文化又講求“入土為安”,在兩種看起來略有矛盾的觀點激發(fā)下,現代殯葬人利用科技手段解決了其中的問題,制作出了一系列可降解的安葬用品,既保護了環(huán)境,又實現了逝者的“入土為安”。近年興起的生態(tài)葬,便是一種既環(huán)保又節(jié)地的安葬方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逝者的骨灰壇被安置在青青草地下,時光荏苒,骨灰將會隨著可降解的骨灰壇融入泥土中,真正實現新時代的“入土為安”[7]。
其二,提升了新式葬法使用的比例。人們的殯葬觀念隨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尤其以中青年為主力軍,很多人在考慮身后事問題上都提出了要從簡、環(huán)保。植樹葬、花壇葬、骨灰海撒等新式葬法使用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以哈爾濱為例,2009年首次進行骨灰海撒時僅有5份,而截止到2019年清明已有1367位逝者枕浪而息,安眠于深海之中。
其三,帶動了祭奠方式的環(huán)?;?。往日一到清明時節(jié)城市里便煙塵滿天,污染指數爆表,為城市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帶來了巨大的憂患。隨著各地開始推行文明祭祀,杜絕燒紙等現象,現如今多地已難覓煙塵和灰燼,更多人開始選擇擺放鮮花、擦拭墓碑、回顧舊照來寄托對故人的哀思,回歸“以人為本”,雖然少了一分煙火氣,但卻多了幾分人情味,“人文殯葬”的現代殯葬理念正逐漸得到世人的認可在各地廣泛推行。
工匠精神詮釋的是人們如何看待自身職業(yè),關乎到職業(yè)精神狀態(tài)、職業(yè)品質、職業(yè)特質和職業(yè)能力。國之匠人憑借著他們的愛崗敬業(yè)、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和開拓創(chuàng)新鍛造了一個又一個國之重器。嫻熟如魯班,奠定了中國建筑的崇高地位;專注如歐陽子,開創(chuàng)了冷兵器的先河;求精如商高,使勾股定理先行于世;創(chuàng)新如綦毋懷文,讓中國冶金在世界占得先機。這樣的品質、這樣的態(tài)度對于任何行業(yè)都是難能可貴的,對于殯葬行業(yè)改革的影響更是極為深遠的,不僅能夠提升殯葬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更能夠將殯葬設備工藝水平提升一個檔次。
工匠精神是殯葬技藝提升的推進器。執(zhí)著、堅持、專注、無畏,千萬次的重復,只為還原逝者生前的安詳,讓他們帶著尊嚴告別家人。工匠精神的影響力正在于此,殯葬技藝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因為不是人人都能忍受得了腐敗的遺體、破碎的肢體和血跡斑斑的容顏,想要成為許康飛、成為余廷、成為王剛,成為行業(yè)大師,需要的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鉆研、磨練和改進,更是需要懷揣著“還逝者生命完整”的敬畏之心,耐得住打磨,守得住寂寞,方能將技藝澆鑄成利刃,揚我權威。
工匠精神是殯葬設備進步的提速器。人口高速老齡化、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等原因使我們在改變安葬和祭奠方式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對殯葬設備的創(chuàng)新。近期,英國科學家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開發(fā)出了一套為逝者進行冰葬的設備。遺體通過機器被液氮急速上凍,隨后被震動碎成細小顆粒,烘干、進行金屬分離,后葬于泥土中,完成人們“塵歸塵,土歸土”的歸宿。為此,我們的殯葬從業(yè)者也應多向外國同行吸取經驗,繼續(xù)發(fā)揚大國匠人精神,結合我國國情,在火化機、遺物焚燒爐、祭奠設備研發(fā)等方面進一步實現技術革新,使現代殯葬改革向“科學殯葬”方向有序前進。
工匠精神是摘掉人們有色眼鏡的扭轉器。長時間以來,因為對死亡的諱莫如深,對靈魂的畏懼之心,人們始終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殯葬從業(yè)者,殯葬從業(yè)者在婚姻家庭、日常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視。但隨著人們通過各種媒介手段揭開了“入殮師”的面紗后,他們都驚訝于這個默默無聞卻又技藝高超的群體帶給社會、帶給普通家庭的寬慰和奉獻。玉樹地震、溫州動車事故、海地救援、天津濱海爆炸,是技藝高超的殯葬從業(yè)者讓逝者體面回家,讓鋼鐵英靈駐顏歸國。工匠精神,讓殯葬匠人幫助逝者重塑形象,也讓大眾扭轉歧視真誠以待,所以說,工匠精神的傳承在殯葬改革過程中對于宣傳普及殯葬,改變社會歧視方面具有極強的扭轉作用[8]。
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很多,它們中的每一個精華都應該被銘記;每一門技藝都應該被傳承;每一次成功都應該被借鑒;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應該被吸取。而現代殯葬改革,因為民族、地域、信仰、風俗習慣的不同,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磨合期,但新時代賦予了殯葬事業(yè)新的使命,也需要它在不斷地挑戰(zhàn)中去實現變革,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融合創(chuàng)新,這無疑是為現代殯葬改革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使其從思想觀念、殯葬手段、殯葬技藝等多方面發(fā)生巨變,從而真正朝著踐行“厚養(yǎng)薄葬”,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文明、科學、節(jié)約”的現代殯葬觀念大踏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