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無論古今,契約精神都是一種稀有品質(zhì),因稀有,故被人們贊美?!妒酚洝分斜阌小暗命S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之說,可見重諾守信的珍貴。
遠(yuǎn)古的人們信守承諾,但后來對承諾的信守,卻常常遭人恥笑。公元前七世紀(jì),宋襄公“盂地會盟”被活捉、“泓水之戰(zhàn)”被打敗,因而讓人罵為蠢貨,視為傻帽,但他堅守的,卻恰恰是最寶貴的承諾。
“盂地會盟”被捉,是因為與楚王有約,赴“乘車之會”,非“兵車之會”;“泓水之戰(zhàn)”讓楚軍完全渡河再戰(zhàn),導(dǎo)致兵敗傷股,那也是他冒著兵敗的危險,堅守當(dāng)時還沒完全喪失的戰(zhàn)爭禮義。
然而,背約的不被恥笑,履約的卻被譏為蠢貨。
這種變化,既是民風(fēng)的變化,也是人心的變化,更是文化的變化。
從此,成者王,敗者寇,契約精神被人放棄,權(quán)謀文化大行其道。
我相信,宋襄公之前,人們對信守承諾是視為當(dāng)然的,不需要天天“五講四美”。但隨著背約潛伏的巨大利益和威權(quán)誘惑,很多人便開始不惜冒背信棄義的罵名鋌而走險,結(jié)果很多人因此成功了,成功的同時,還伴隨著肉麻的吹捧和史書的美化,慢慢,道義就成了另類,守諾就成了蠢貨。
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為讓項羽釋放自己的父母妻兒,派人游說項羽,與他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當(dāng)家人獲釋,項羽東去,劉邦轉(zhuǎn)眼就撕破臉皮,撕毀協(xié)議,掩殺過去,滅亡了信守承諾的項羽,后人因此屢屢贊揚劉邦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君子與小人對壘,受傷的總是君子,得意的總是小人。
不過,明眼人還是看得深刻,《春秋公羊傳》便贊揚宋襄公“臨大事而不忘大禮”行為的可貴。董仲舒《春秋繁露》說:“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辈荒芤蚵募s而勝,還不如堅持履約而敗。
所以,要堅守契約,就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一旦以成敗論英雄,則禮崩樂壞,人心不古,傳統(tǒng)美德和社會道義被棄之如敝屣,凡事不講誠信,為達(dá)目的不擇手段,最后便會導(dǎo)致社會信用體系的崩盤,價值觀念的顛倒錯亂,人人為我,我亦只為我。
幸好,還有一些人是對傳統(tǒng)道義和契約精神有著自發(fā)的堅守。
宋代張知甫《可書》記載說:“仆大父諱問,字昌言,初與種世衡有舊。及居憂,世衡遺以汝州田十頃,辭不受,使者在涂而世衡卒。乃更還,其子詁用父命,不肯當(dāng),凡蕪廢者三十年。元豐間,鄰人告官,移文兩家皆不承。郡守劉斐因言于朝,賜名種張莊,給田州學(xué)以旌高誼。”
種世衡與張昌言都是宋仁宗時期的名臣,種世衡是邊將,為后來“種家軍”的開山鼻祖;張昌言是文臣,官至給事中。
張昌言是《可書》作者張知甫的祖父,當(dāng)年與種世衡同朝為官,關(guān)系不錯。有一次,張昌言回家丁憂,種世衡贈其田產(chǎn)十頃(150 畝),大約已將饋贈文書和地契一同安排使者送達(dá)張昌言。
對于如此巨額饋贈,張昌言拒絕接受,但使者還未歸,種世衡便去世了,張昌言還是不愿接受,原物奉還,種世衡的長子種詁卻以此乃父命為由,拒絕收回,兩家推來讓去,以至這十頃之田荒蕪達(dá)三十年。直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因鄰居報官,官府征求兩家意見,最后將這個田劃歸州學(xué),才最終了結(jié)此事。
在古代,田是養(yǎng)家糊口的命根子,幾乎可以用“寸田寸金”去形容,鄰居爭地,每成世仇,兄弟爭田,頭破血流,而種、張二家卻為信守父輩的承諾,相互謙讓,讓田荒蕪三十年,最后仍然拒絕接受和收回,直到田產(chǎn)充公。
這在人們看來,其行為不但造成浪費,而且荒唐可笑。然而,正是這種不正常的行為,回歸了正常的交際準(zhǔn)則。不因得失成敗而改變,這就是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