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誰也沒料到,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之前,從文壇中心淡出多年的中國女作家殘雪忽然被推上風口浪尖。
先是一篇名為《湖南女作家殘雪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推文被熱烈轉發(fā),接下來是煞有介事的各種探討。結果大家已經知道了:殘雪沒有獲獎。
如一位搞文學評論的朋友所言:“感謝諾貝爾,感謝瑞典人民。此前被認為是熱門人選的作家殘雪雖未得獎,10月7日和8日,殘雪所有作品全網售磬。孔夫子網站殘雪9頁手稿售價72000元!”
以殘雪一貫的風格來看,這事當然不會是她推動的,她只是一個“道具”而已。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深度應用和滲透,利用互聯(lián)網信息傳播的特性,在一種相對灰色的空間里獲得流量的最大化,這種技巧每一天都在變得更熟練、更巧妙、更自然。
這是非常典型的“信息繭房”效應。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經常只能看到他們愿意看到的信息”。“信息繭房”是美國學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的,是指人的潛意識會習慣性地被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所吸引,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無論是朋友圈分組轉發(fā),還是智能推送,都在助長這種效應?;ヂ?lián)網信息的去傳統(tǒng)渠道化.分發(fā)更準確,更快,快到接收者來不及細思量,就被撩動了情緒,甚至采取了行動,從購買某種商品,到發(fā)表一條評論。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信息傳播革命,都重塑人們的生活和公眾的角色,極大改變了人類社會,就像武器從冷兵器發(fā)展到核武器一樣。它使得信息對人類的影響力——廣義上是一種動員與重塑的能力——不斷加強。這種強化是雙刃劍。人類社會因之新增了許多福祉,可也新添了許多苦難。
互聯(lián)網時代之前,幾乎所有公共媒體的權威性看起來都毋庸置疑。人們習慣了接收單方面的信息宣泄,這些信息,哪怕是商業(yè)廣告,看起來都那么可信。這種輕信,也會讓一些過于迷信媒體信息的受眾上當——比如一些具有欺騙性的電視購物廣告。
移動互聯(lián)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雖然沒有那么權威性,可因為傳播鏈條簡單,抵達快,比傳統(tǒng)媒體更容易形成大規(guī)模影響力,更容易讓受眾的反饋形成共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們面對新媒體上的海量信息仍然延續(xù)著傳統(tǒng)媒體時代對待信息的習慣,其結果只能是不斷被“帶節(jié)奏”“收割智商稅”,甚至在一場網絡狂歡中,犯下自己都難以接受的錯。
互聯(lián)網帶來更多的便利,帶來更多的信息,但有時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互聯(lián)網的信息傳播模式本身沒有改變,就只能寄望于提升人群的互聯(lián)網信息免疫力。這當然給每個人都添了新麻煩,但如果我們漠視真相,就無法逃脫被謊言和虛假信息操縱的命運。
也可以說,這是人類與互聯(lián)網的一次協(xié)同進化。正如美國學者邁克爾·帕特里克·林奇所指出的:當我們的自主權在被以各種方式削弱時,獨立和批判的思考,抵御虛假和欺騙,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更加緊迫。是否具備足夠的互聯(lián)網信息免疫力,具備對信息的甄別、求證能力和更具批判性的態(tài)度,甚至會成為未來區(qū)別網絡世界居民“階層”的一個標簽——可能比你的收入水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