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2019年9月,在上海地區(qū)進行的國家網絡安全宣傳活動上,有關專業(yè)人士給出一個嚇人的提醒:拍照時如果鏡頭距離夠近,剪刀手照片可以通過照片放大和人工智能技術處理,將人物的指紋信息還原出來。
對專業(yè)人士的提醒,不少網友表示“脊背發(fā)涼”。要知道,拍照比剪刀手是很常見的姿勢,如若指紋信息通過照片被提取后通過專業(yè)材料制成指紋膜,被不法分子用于通過指紋來識別身份的渠道,比如指紋門鎖、指紋支付等,想想便讓人不寒而栗。
不久后,公安部專家回應,稱“剪刀手照片取指紋”理論上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復雜,因為拍照取指紋對照片的要求是非??量痰?,相機的分辨率、成像的角度、周圍的環(huán)境光線等都需要嚴格的標準,并不是拿相機拍一下,對方的指紋就有了。此話稍稍讓恐慌的網友寬了心。
但是,人們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隨著科技的進步,花樣翻新的網絡犯罪活動令人防不勝防,給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侵擾。從準確道出姓名住址的騷擾電話到惟妙惟肖的AI換臉,從快遞信息到開房隱私,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等熱點技術已被犯罪分子用來實施詐騙。“剪刀手照片取指紋”是對常見行為的一種安全提醒,故而引發(fā)廣泛關注。
指紋也好,虹膜也罷,均是非常關鍵的生物數(shù)據信息,因此實施安全保護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任何防護措施都不能保證絕對安全。
信息的安全保護與破解一直處于攻防對抗的過程,相關部門必須切實強化監(jiān)管,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大力提高技控實力,依法規(guī)范有關單位對公民信息的采集、匯總、保管和使用;嚴厲打擊竊取、買賣、濫用公民信息行為,重拳遏制利用公民信息牟利的亂象,切實維護公眾信息安全及社會安寧。
提供生物識別技術認證的企業(yè),也需要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提升信息安全保護效能,切實有效降低泄露風險。
此事也給公眾提了個醒:不要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指紋,不要在不可信的設備上錄入自己的指紋,帶有自己指紋信息的照片不要在網上亂發(fā)。總之,全面提高防范意識,注重隱私保護,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選自《工人日報》,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