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云
《猴王出世》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節(jié)選自《西游記》第一回,作為學習古典名著的起點,單元練習安排學生學習的語文要素正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有“讀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據(jù)此,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進入探究石猴成為猴王的秘妙,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筆者是這樣開展教學活動的——
師:讀讀課文的題目,你覺得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人物和事件。
師:“出世”在課文中具體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石猴從石縫中迸裂而出。
師:迸裂而出的是石猴而不是美猴王,可見這個“出世”還有另外的意思。
生:美猴王的誕生。
師:默讀課文,大家找一找石猴有哪些特點,畫出相關(guān)的詞句。
生: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
師:石猴有哪些習性?
生: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師:猴子還有哪些特性?
生:一群猴子耍了一會兒……都拖男挈女,呼兄喚弟,一齊跑來……
師:猴子的這些表現(xiàn),體現(xiàn)出猴子的什么特性?
生:猴子喜歡群居耍鬧。
師:你覺得猴子的群居耍鬧是不是集體行為?
生:看上去是集體行動,一說做什么它們呼啦一下子都去了,但是又是很混亂的。
師:你看得很準!你有沒有感覺到猴子的這種集體行動中缺少了什么呢?
生:我覺得缺少了集體的凝聚力。
師:其實這就為猴王的出現(xiàn)做了有效的鋪墊——誰有這種凝聚力呢?這種凝聚力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相關(guān)句段,做好批注……此外,大家討論一下,石猴得以成王的因素有哪些?
生:天生不同,有仙氣神力;勇敢過人,有福同享;能做大事,心想大局。
師:猴王出世在《西游記》中僅僅是個引子,后面要講的故事才更吸引人,講的是孫悟空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難成佛的過程,請大家運用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方法,課后慢慢研讀《西游記》,探究孫悟空是怎么成佛的。大家有沒有興趣完成這項作業(yè)呢?
生:有!
統(tǒng)編教材中設(shè)置略讀課文的一個重要目標指向就是踐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上教學,筆者選擇引導(dǎo)學生從課題入手,提煉出學習課文的主要問題,以此規(guī)劃學生學習的路徑;再組織學生圍繞主要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借助研讀課文的詞語、句子,批注自己的感悟,把握石猴和猴王的不同特點,在比較中完成了從石猴到猴王的探究。
在這樣的學習中,讀故事是一種有目的的輸入。只是這里的輸入不是灌輸,是教師在學生轉(zhuǎn)彎過拐時施以援于,進行引導(dǎo),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汲取學習方法與策略。
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會到什么程度則要看輸出的效果如何。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shè)情境安排學生來講述這個故事,正是通過“講”這個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學習中探究得到的成果展示出來。這樣講故事既是一種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又是對自主、探究學習方法的有效梳理,無形之中對課文學習進行了總結(jié)。事實上,課堂上這樣的探究學習背后都離不開教師的牽扶,只有在教學延伸階段,學生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探究方法,在課外的整本書閱讀中能夠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才是通過實踐逐漸內(nèi)化探究學習的方法。畢竟石猴成王在《西游記》中僅僅是故事的一個引子,其后孫悟空成佛的歷程才是故事的重頭戲,人物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更復(fù)雜,所面對的斗爭更嚴峻。在唐僧師徒前往西天取經(jīng)的路上,不僅有來自敵對勢力妖魔鬼怪的百般阻撓,更有來自取經(jīng)團隊內(nèi)部種種矛盾帶來的難以預(yù)料的困難,這一切因素從性格到心靈深處不斷地考驗著孫悟空的定力。學生只有深入那一次次的磨難,梳理、品味孫悟空的所作所為,才能立體地感受孫悟空悟道的漫漫征途。這樣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實踐,可以把探究學習作為一種能力有機融入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