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取,史江峰,孫菊光,姚 雪
(1.江蘇省徐州市中醫(yī)院,江蘇 徐州221003;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 南京210023)
動眼神經麻痹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發(fā)病機制復雜,可由炎癥、腫瘤、糖尿病、腦血管病和外傷等各種病變導致其所支配的眼肌麻痹和功能缺失。動眼神經受損主要表現(xiàn)為上瞼下垂、眼球不能向上、向內運動,向下運動也受到限制,出現(xiàn)外斜視、復視、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和調節(jié)反射消失。目前,西醫(yī)治療除了針對病因治療外,主要依賴顯微外科技術進行解剖重建以恢復眼肌功能,但最終修復水平并不理想。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電針聯(lián)合雷火灸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療效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徐州附屬醫(yī)院針灸腦病科就診的動眼神經麻痹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0~70歲,平均(43.2±9.56)歲;病程14~150 d,平均(28.32±8.56)d;左眼麻痹10例,右眼麻痹14例,雙眼麻痹2例;既往病史:腦血管疾病5例,頭眼外傷7例,糖尿病所致8例,炎癥所致4例,原因不明2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中診斷標準[1]:動眼神經麻痹可致上瞼提肌、上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及瞳孔括約肌癱瘓。動眼神經完全損傷時表現(xiàn)為上瞼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視,不能向上、向內、向下轉動,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調節(jié)反射均消失并有復視。
1.3 納入標準 符合動眼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年齡20~70歲,男女不限;病程在6個月以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先天性動眼神經麻痹者;經頭顱CT檢查確診為眶內、顱內腫瘤及腦卒中急性期引起的動眼神經麻痹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或肝腎等疾病者;嚴重外傷、神經-肌肉接頭疾病如重癥肌無力者;妊娠患者;凝血機制異常者;依從性差,不能按照規(guī)定療程治療者。
2.1 選穴 主穴:取患側睛明、攢竹、魚腰、陽白、絲竹空、承泣;雙側合谷、太沖、三陰交、光明。配穴:肝腎不足配肝俞、太溪,脾氣虛弱配百會、足三里,風邪襲絡配風池,瘀血阻絡配膈俞。
2.2 操作方法 針具:眼眶周圍穴區(qū)選用規(guī)格為0.35 mm×25 mm針灸針(華成牌,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上下肢穴選用規(guī)格為0.35 mm×40 mm針灸針(華成牌,蘇州東邦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
患者取仰臥位,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用選定毫針平刺或斜刺攢竹、魚腰、陽白、絲竹空、光明等穴,合谷、太沖、三陰交、承泣、睛明等穴采用直刺。合谷、太沖平補平瀉,三陰交用補法。針刺光明穴時,針尖向上使針感向上傳導,余穴常規(guī)針刺。每日針刺1次,留針40 min。留針期間,在針刺得氣后迅速加用電針,電針穴位選取患側攢竹、絲竹空,連接KWD-8081型脈沖針灸治療儀(華佗牌,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疏密波,電流強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感到眼瞼肌肉輕度抽動為宜,留針15 min。每次治療結束30 min后,患者取坐位,點燃雷火灸(重慶市渝中區(qū)趙氏雷火灸傳統(tǒng)研究所生產)1支對準患者眼眶周圍,距離皮膚2 cm,進行回旋灸15 min。15 d為1個療程,共進行2~6個療程。注意:針刺眼部穴位尤其是眶內的腧穴,手法要輕柔,不提插捻轉,避免傷及眼球或引起眼內出血,睛明、承泣穴應注意固定眼球,緩慢進針,不提插捻轉,出針后按壓針眼2~3 min。
3.1 觀察指標 ①復視評定:治療前后采用目測比評分方法,復視分級評分為:0分為無復視,2分為輕度復視,4分為中度復視,6分為重度復視。②眼裂大小評定:患者目視正前方,測得患眼眼裂大小。③瞳孔大?。簷z查患者瞳孔時,在一般光亮度下,讓患者平視正前方,用瞳孔尺測定患眼瞳孔大小。④眼球運動:檢查患者眼球運動時,讓患者頭部保持不動,兩眼注視并跟隨檢查者移動的手指,以測定角膜緣一側頂點的移動距離(以mm為單位)為觀測指標,分別記錄治療前后眼球上轉、下轉、內轉時角膜緣的移動距離。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上瞼下垂消除,雙側向前平視上瞼緣遮蓋角膜上緣不滿2 mm;好轉:眼位偏斜度減輕,復視象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上瞼下垂程度改善1 mm以上;未愈:眼位偏斜程度無好轉,癥狀未減輕,上瞼下垂程度無改善或加重。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 26例患者治療后,治愈5例,好轉17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84.62%。
(2)復視評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比較 治療后,患者的復視評分、瞳孔大小均低于治療前,眼裂大小高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6例動眼神經麻痹患者治療前后復視評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測定結果比較()
表1 26例動眼神經麻痹患者治療前后復視評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測定結果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例數(shù) 復視評分(分) 瞳孔大小(mm)眼裂大小(mm)治療前 26 3.30±1.23 4.48±0.23 2.48±0.55治療后 26 2.01±1.12△ 3.26±0.42△ 6.56±0.33△
(3)眼球角膜緣移動距離比較 治療后,患者的眼球上轉、內轉、下轉距離均較治療前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6例動眼神經麻痹患者治療前后眼球角膜緣移動距離比較(mm,)
表2 26例動眼神經麻痹患者治療前后眼球角膜緣移動距離比較(mm,)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例數(shù) 上轉 內轉 下轉治療前 26 3.16±2.11 4.63±2.84 3.29±1.35治療后 26 4.65±1.58△ 6.72±1.93△ 4.86±0.85△
動眼神經麻痹屬于中醫(yī)“風牽偏視”“上胞下垂”“瞼廢”等范疇,其發(fā)生主要與風邪外襲、稟賦不足、脾氣虛弱等有關[3]?!短m室秘藏》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备伍_竅于目,肝主筋,腎主藏精,精能生髓,腦為髓海,目系置于腦[4]。肝血虧虛則不能上養(yǎng)于目,腎精虧虛則不能化髓充腦以濡養(yǎng)目系,故本病的治療應以補益肝脾腎為本,祛除邪氣為標。選用睛明、攢竹、魚腰、陽白、絲竹空、承泣等穴疏通局部經脈,足三里、三陰交可健運脾胃,補益氣血,滋補肝腎之精;調四關可通經活絡;太沖、光明原絡配穴以通絡明目。諸穴配伍,肝脾腎精氣得充,同時益氣活血,共奏提眼瞼、司開合之功。本研究在常規(guī)針刺基礎上加用電針,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疏密波,作用于眼周橫紋肌,充分發(fā)揮電針治療神經肌肉疾病的優(yōu)勢。研究表明,電針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受損后的眼神經達到重新興奮的功效,促使病灶區(qū)域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興奮麻痹肌[5]。電針刺激眼區(qū)還能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張力,改善神經沖動的傳遞,促進動眼神經及其支配的肌肉系統(tǒng)功能恢復[6]。雷火灸由多種中藥(如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陳蒿、木香、羌活、乳香、麝香等)制作而成,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7]。雷火灸不僅有艾灸產生的各種物理因子和化學因子,而且具有藥效強、滲透力強的特點。雷火灸直接在眼周穴位施灸,熱輻射力可通過眼球達到眼周、眼底,使五臟六腑的氣血隨經脈走于目,使眼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刺激眼神經興奮[8]。
本研究結果顯示,電針聯(lián)合雷火灸能有效改善動眼神經麻痹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后患者復視分級評分、瞳孔大小、眼裂大小及眼球活動度均有改善,但本研究還存在樣本量較小、研究方案設計不夠嚴謹?shù)葐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