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甲骨金文用爲(wèi)“遊”之字補説

        2019-12-31 02:57:06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2019年0期
        關(guān)鍵詞:殷墟甲骨甲骨文

        陳 劍

        一、有關(guān)字形、辭例及研究情況的簡單介紹

        在殷墟甲骨文中時代較晚的無名組和黃組卜辭中,常見一個跟商王外出有關(guān)的動詞,其字之釋讀衆(zhòng)説紛紜,迄今尚未定論。下面先選取一些爲(wèi)大家注意較多、有代表性且拓本較爲(wèi)清晰的字形,分類列舉出來。何組卜辭中也有一些用此字的例子是爲(wèi)大家所公認(rèn)的,附在後面全部列出。(1)參見李宗焜編著: 《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第1337~1340頁。劉釗主編: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00~101頁。

        A. 無名組:

        B. 黃組:

        C. 何組:

        無名組字形變化不大,據(jù)從“辵”或從“彳”分爲(wèi)兩類。黃組則不計從“辵”與從“彳”之別,根據(jù)其另一主要偏旁的變化分類。爲(wèi)行文方便,下文暫用“△”代指此字,用“△偏”指稱其主要偏旁。從上舉例子可以看出,無名組與黃組兩類“△”字之形的區(qū)別在於其“△偏”部分方向相反,並由此各有變化。按以上羅列的順序,黃組“△偏”省變之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字的辭例主要是“王△于某地,亡災(zāi)”(無名組)或“王△于某地,往來亡災(zāi)”(黃組),“△”跟地名之間或可不加“于”字,也可不説出地名而只説“王△”。凡此都跟同類卜辭中“田”字辭例的變化相類?!啊鳌庇滞疤铩薄安健蓖?,其卜日干支相連或相近??偟膩碚h其辭格式化的程度很高,大家也都很熟悉,不必詳細羅列。下面按其變化各選取一些舉出以示例(參見《類纂》第866~872頁)。

        《合集》28905+28497[無名組](林宏明綴合)(5)林宏明: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第193組,(臺北) 萬卷樓,2011年,第223~224頁綴合圖版,第137~138頁釋文及考釋。

        (2a) 叀(惠)朿西麋從。

        (2b) 王其田雞。

        (2c) 翌日辛王其△于喪。

        (2d) 于向。

        (2e) 于宮。

        《合集》29031[無名組]

        《合集》29028[無名組]

        《合集》28757[無名組]

        《合集》37379[黃組]

        (5b)、(5c)兩辭丁酉、戊戌干支相連。

        《合集》36751[黃組]

        壬辰、癸巳干支相連。同版另有3條“干支卜,才(在)某地1,貞: 王步于某地2,亡(災(zāi))”之辭,此略。

        《英藏》2560[黃組]

        研究者多將跟“△”有關(guān)之辭與田獵卜辭歸爲(wèi)一類,或再加上卜“步”等其他商王出行之辭,將其總稱爲(wèi)“田遊卜辭”或“田行卜辭”?!啊鳌弊盅芯空呋蜥尃?wèi)“(踐)”訓(xùn)爲(wèi)“行”“往”(羅振玉),或分析作“從彳從”説爲(wèi)“步武之專字”(商承祚),或釋作“(越)”解釋爲(wèi)“遠逝之意”(郭沫若《卜辭通纂》第596片考釋),或釋爲(wèi)“(過)”謂意猶“至”“往”(楊樹達),或分爲(wèi)兩字,將A釋爲(wèi)“迍”、B釋爲(wèi)“”(孫海波);(6)以上諸説參見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編撰: 《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第2256~2258、2262頁。又參(日) 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 《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xué)東洋文化研究所叢刊》第13輯,1993年,第50頁0177號?;蜃x“”爲(wèi)“步”,(7)唐蘭: 《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2輯,中華書局,1981年,第29頁。收入《唐蘭全集》(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447頁。又唐蘭: 《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唐蘭全集》(七),第244頁?;蜥尃?wèi)“(弋)”解釋爲(wèi)田獵,(8)李學(xué)勤: 《殷代地理簡論》,《李學(xué)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59~160頁。常耀華: 《甲骨文字字形嬗變考源——古文字字勢演變橫向綫條化現(xiàn)象揭秘》,《第二十五屆中國文字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xué),2014年5月16—17日,第153~178頁。此文主張釋爲(wèi)“”讀爲(wèi)“田弋”之“弋”,解釋其義爲(wèi)“弋遊、田遊、弋射”?;蜥尃?wèi)“”讀爲(wèi)《玉篇》等字書訓(xùn)爲(wèi)“行”之“”(劉桓)。(9)劉桓: 《釋甲骨文字——兼説“王于某地”卜辭的性質(zhì)》,《考古》2005年第11期,第58~62頁。收入氏著《甲骨集史》,中華書局,2008年,第150~160頁。近年又不斷有研究者重申釋“屯”之説,(10)何樹環(huán): 《説“迍”》,《第二屆國際暨第四屆全國訓(xùn)詁學(xué)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訓(xùn)詁論叢》第4輯),(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323~342頁。該文認(rèn)爲(wèi)“迍”“很可能是商王在田獵前的某種行爲(wèi)”,主張讀爲(wèi)“陳”,指“陳列兵馬之義”。又謂後舉金文兩例也可能讀爲(wèi)屯駐之“屯”。楊澤生先生贊同將字形分爲(wèi)兩類之説,主張一類釋“迍”讀爲(wèi)“巡”,另一類則從裘錫圭先生説釋“”讀爲(wèi)“毖”。見楊澤生: 《甲骨文“迍”、“徝”二字補釋》,《古籍研究2006·卷上》,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04~110頁。單育辰先生認(rèn)爲(wèi)此字從“倒‘屯’之形”,“就是從‘屯’得聲,即‘屯留’之‘屯’的意思,此義的‘屯’後世又寫作‘頓’”。見單育辰: 《釋“”》,《中國文字學(xué)報》第5輯,商務(wù)印書館,2014年,第57~61頁。按:“△偏”與“屯”斜筆的上下位置不同,二者有嚴(yán)格的區(qū)別?!锻湍稀?05+273(前引林宏明《醉古集》第178組,無名組):“戊子卜: 辛其于向?!逼渥旨础鳎寂c“迍”形同;另《史購》512“屯(純)”字作,又與此所論“△偏”不少寫法相同,皆只能看作偶然的訛誤?!妒焚彙?12“屯(純)”字之釋見林宏明: 《甲骨釋讀二題》,《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3輯,臺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第41~54頁。王子楊先生已將《史購》512與《合集》20670綴合,見王子楊: 《無名組綴合一例》,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wǎng)站(以下簡稱“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7年2月19日,http: //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8219.html。還有釋爲(wèi)“逴”的新説,(11)陳年福: 《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綫裝書局,2010年。陳年福: 《甲骨文字新編》,綫裝書局,2017年,上編第15頁下。等等。

        前舉孫海波《甲骨文編》分“△”字之A、B兩類寫法爲(wèi)兩字,得到個別研究者的贊同,(12)如陳煒湛: 《迍辨》,同作者《甲骨文田獵刻辭研究》,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8頁。該文從孫海波釋A“迍”,B形則改從楊樹達釋“(過)”之説,謂“屯有屯守義”,“謂至某地;迍謂停留於某地(守於某地)”。近年還有人加以申論。(13)李旼姈: 《甲骨文字構(gòu)形研究》,政治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2005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指導(dǎo)教師: 蔡哲茂教授),第348~358頁。該文從分△爲(wèi)兩字、釋A爲(wèi)“迍”之説,但B形則改從後舉裘錫圭先生之説釋爲(wèi)“”。又前引楊澤生: 《甲骨文“迍”、“徝”二字補釋》。按這兩類寫法字形有聯(lián)繫,其辭例相同或接近,加上其出現(xiàn)的類組正好互補,可知當(dāng)爲(wèi)一字無疑。對此研究者已經(jīng)多有辨析,(14)參看楊陞南: 《商代經(jīng)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0頁。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鄭州大學(xué)2008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指導(dǎo)教師: 王藴智教授),第135~136頁;單育辰: 《釋“”》。我們不再贅述。

        郭沫若在《殷契粹編》第1011片(《合集》28962,無名組)下釋文將“△”字釋爲(wèi)“”注“遊”,其後1012、1013—1022和1030片(皆無名組)皆釋其字爲(wèi)“”。王寧先生近來又重申釋“遊”之説。(18)王寧: 《釋甲骨文、金文中的“遊”》,武漢大學(xué)“簡帛”網(wǎng)“簡帛論壇—簡帛研讀”2018年9月7日,http: //www.bsm.org.cn/bbs/read.php?tid=4339。我認(rèn)爲(wèi),現(xiàn)在看來,“△”等字釋讀爲(wèi)“遊”應(yīng)該是正確的。但郭沫若之説在字形、音讀相通兩方面皆有問題,並且他自己的態(tài)度也游移不定。(19)如《殷契粹編》976片(《合集》29031,無名組)“△”字、315片(《合集》27415,無名組)“△偏”,釋文皆摹其原形而未釋。1031片(《合集》36632,黃組)又釋“△”爲(wèi)“”注“越”,1032片(《合集》36395,黃組)釋爲(wèi)“”。其意應(yīng)是仍將無名組與黃組字形分爲(wèi)兩字,黃組字形承襲《卜辭通纂》釋“”之説。王寧説則亦缺乏堅實證據(jù)。其説先是略謂,“此字實是遒勁之‘遒’的表意初文,從辵從‘必(柲)’會意,或在所從的‘必’上加圓圈或方框當(dāng)指事符號,表示工具之柄的堅韌強勁的性質(zhì),其本義當(dāng)是行走步伐強勁有力的意思,引申爲(wèi)緊迫義,……”;後又補充修正前説謂此字“在‘弋’或‘必’上加〇或囗的字形,當(dāng)即‘揫’的表意初文……‘揫’、‘逎’古音正同,用爲(wèi)‘遊’爲(wèi)假借”云云。按這可以認(rèn)爲(wèi)是先從語言出發(fā)找到或基本確定其字所表最合適之“詞”,然後再從語音相近的角度爲(wèi)其“形”作一“解釋”,而難以説有什麼確實的“證據(jù)”。這種“解釋”,是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或然性的。如果我們能先從其“形”出發(fā),找到“△偏”相當(dāng)於或發(fā)展?fàn)?wèi)了後代什麼字形的答案,對於有關(guān)字詞考釋來説,其基礎(chǔ)就要堅實得多了。

        本文認(rèn)爲(wèi),“△偏”就演變爲(wèi)了後來的“臾”字;卜辭或假借“臾”爲(wèi)“遊”,再添加“止”旁、“彳”旁或“辵”旁,可以看作就是“遊”字的形聲異體。下面先分析“△偏”原始形體的特點,再來溝通它跟後世“臾”字的字形演變關(guān)係。

        二、“△偏”與“必(柲)”在字形上的密切關(guān)係補説

        (一) “△偏”最原始的形體

        裘文指出(《文集》第57頁):

        又舉例指出(《文集》第63頁):

        鑒於近年來還不斷有人在字形上堅持釋“屯”之説,完全不顧及裘文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的其早期更原始的寫法(跟“屯”斷難合),因此在討論“臾”字之前,我們要先花一點篇幅把裘文所説早期卜辭中的有關(guān)字形和辭例的材料較爲(wèi)詳細地羅列出來略加分析,以見其間演變軌跡,使裘文已經(jīng)指出的它們跟無名組、黃組、何組的“△”和“△偏”爲(wèi)一字這一點看得更加直觀清楚。先舉有關(guān)諸形如下:

        還有“屯”字本身,其變化亦多相類:(20)詳見蔣玉斌: 《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guān)問題》,《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年第5期,第118~130頁。

        上舉D類“△偏”之形或又從“止”作,應(yīng)即“△”字異體,如下所舉。

        E2類字形略爲(wèi)特別,需要先多説幾句加以解釋。前兩形頂部筆畫寫得近於“”形頭部(E1類中《合集》18261之形亦已略有此意),末一形上半中的“”形則更爲(wèi)明顯。《甲骨文字編》第1184頁將上舉《合集》24442之形收於“奔”字下,與真正從“”的等形認(rèn)同爲(wèi)一字,即受此點影響。(23)《合集》24442之形與前兩形爲(wèi)一字,所從皆與“”有關(guān),承蔣玉斌先生向我指出。後F類字形中所舉《合集》3336、3337兩形,被《合集釋文》等工具書釋爲(wèi)“中”;前舉《合集》2727反之形,《甲骨文字編》第1166頁亦收於“中”字類形下,按其辭例爲(wèi)“(往)~”[其上還有“(勿)(禦)”兩字,或應(yīng)連讀爲(wèi)一辭],與後引(38c)《合集》27415等同,可知其字亦應(yīng)是“△偏”而非“(中)”字。但由此亦正可見此類形上所從與“旂游”形之相近。從後舉辭例看,E2類數(shù)形跟△以及上舉E1類大部分字形用法相同,應(yīng)認(rèn)同爲(wèi)一字無疑。我們知道,從文字系統(tǒng)看,“”形本有“讀若偃”和讀“旂”、讀“斿”三個讀音。其證如,“讀若偃”之音見於《説文·部》”字下,《説文·目部》“看”字或體從“倝”聲作“”,戰(zhàn)國文字中則皆從“”聲作“”;讀“旂”之音之證如,西周金文記賞賜物,鑾旂之“旂”或只作“”,見於害簋(《集成》4258—4260)、走馬休盤(《集成》10170)等;西周金文用爲(wèi)祈求之“祈”的“”字(《集成》4628伯公父簠、4692大師虘豆),即從“言”從“(旂)”聲;至於讀“斿”之音,則殷墟甲骨文已多見的“斿”字本身即其證,其字應(yīng)分析爲(wèi)以音“游”之“”形爲(wèi)聲符。又近年新出西周晚期曾伯克父甘婁簠(《銘續(xù)》0518、0519)、盨(《銘續(xù)》0474、0475)“稻”字作“”,同樣係以音“游”之“”形爲(wèi)聲符,係“稻”字形聲異體[又參看後文第四小節(jié)討論金文“斿(慆)”字部分]。上述情況,可以用早期古文字多見的表意字“一形多用”現(xiàn)象來解釋。簡而言之,最完整的“”形本作,包括旂竿、旂之正幅與旂游三大部分,“”之一般的類字形,即由前者簡寫而來。這類形體,對於表旌旂之“旂”、旂游/旒之“游”、旂竿之“竿”(“倝”字來源亦與此密切有關(guān))這三個詞來説,都是合適的;或者換個角度講,要爲(wèi)旂游之“游”這個詞造字,其形就不得不連帶畫出整個“旂”形;餘兩詞可以類推。按照我釋讀爲(wèi)“遊”的基本觀點,E2類字形可以分析爲(wèi),其上半部分包含有最簡的“”形[如上舉“(中)”形],實表“游”音,全字就可以看作類形有意“變形音化”爲(wèi)從“游/旒”聲,與我們所論諸字讀爲(wèi)“遊”此點正合。

        (8) 庚申卜: 王其臾(遊),叀(惠)翌日辛。

        《屯南》257

        《合集》9608正

        《合集》8039+13308(李延彥綴合,《拼續(xù)》574)+16353(蔣玉斌加綴)(24)蔣玉斌: 《甲骨舊綴之新加綴》之第12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4年12月24日,http: //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4887html。

        《合集》5080+17331+9572(以上林宏明綴合)+16399+17464

        (12a) 丁卯卜,殻,(以上在反面)貞: 且(祖)乙若,王不臾(遊)。

        (12b) 貞: 且(祖)乙[弗]若,王不臾(遊)。(以下在反面)王(占)曰: 且(祖)乙弗若,朕不其[臾(遊)]。

        (12d) 貞: 且(祖)乙弗[若],王不臾(遊)。

        《合集》13604正反+《乙編》7092、7093(鄭慧生綴合)(26)《合集》13604正反即《丙編》427、428,參看蔡哲茂、張惟捷編著: 《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臺北) 中研院史語所,2017年,第353頁摹本,第558頁釋文考釋,其中《乙編》“7093”皆誤植爲(wèi)“7903”。

        此例“王不臾”應(yīng)係商王擬決定采取的行動,(27)參看沈培: 《商代占卜中命辭的表述方式與人我關(guān)係的體現(xiàn)》,李宗焜主編: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臺北) 中研院史語所,2009年,第93~116頁。就此貞卜是否若于祖乙。

        《英藏》1564

        此辭也可能除“亡”字外中間並無缺文。

        (14a) 王弜(勿)臾(遊)。

        (14b) 己子(巳): 王其臾(遊)。

        《合集》22367+上博2426.267(蔣玉斌綴合)(28)蔣玉斌: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新綴六組》之第一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0年12月4日,http: //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172.html。

        (15a) 王其臾(遊)。

        (15b) 不臾(遊)。

        《合集》35246

        (16) 丁未卜: 王臾(遊)。

        《合集》32580

        (17) 貞: 其臾(遊)。

        《合集》27875+26899(劉影綴合)(29)見黃天樹主編: 《甲骨拼合集》第171則,學(xué)苑出版社,2010年,第190~191頁圖版,第438~439頁“説明與考釋”。

        《合集》31835

        此辭可能也是“王于翌日丁臾(遊)”一類之殘。

        《掇三》813(《合集》31950+28911)

        《合集》28001

        (21) 甲午卜,壴,貞: 翼(翌)日[□]史(事)王臾(遊)。

        《合集》31429(《甲編》2368+2371)

        (21)辭《甲編考釋》圖版零玖陸比《合集》所收略完整,“甲”字尚存?!叭铡弊窒滤鶜埵У目赡苁恰白洹币活愐饬x之字。此辭行款較爲(wèi)特別,從左至右共分“甲午卜壴”“史王臾”和“貞翼日[□]”三列,先左右兩列連讀再與中間一列連讀。何組卜辭中同類行款還見於《合集》27649。該版從右至左共有“甲寅卜彭”“多子”“貞其鄉(xiāng)”三列,亦當(dāng)最後讀中間一列而釋讀爲(wèi):“甲寅卜,彭,貞: 其鄉(xiāng)(饗)多子。”

        《合補》7173(《庫》1150=《美》160)+《英藏》2042(《合集》41075)(蔣玉斌綴合)(30)蔣玉斌: 《蔣玉斌甲骨綴合總表》,第259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1年3月20日,http: //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305.html。

        《英藏》535

        《合集》24130

        《合集》24442

        《合集》24904

        《合集》24131

        《合補》8378(《合集》22758+25015)

        《合集》24120

        (29b)與(30)兩辭俱屬出組二類,其辭例極爲(wèi)接近,干支相連,當(dāng)係一時爲(wèi)同事而卜。“”與“田”二者相對應(yīng)。兩“”字意思皆應(yīng)與“戠”相近,義爲(wèi)“等待”。卜辭多見“”,與同樣多見的“(延)”應(yīng)係相對關(guān)係而非如于省吾先生説相通[《合集》31872:“,弜(勿)(延)用。”《屯南》2276:“,弜(勿)(延)?!盷,(31)于説逕讀“”爲(wèi)“(延)”,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中華書局,1979年,第49~51頁。跟“戠”(《合集》30173)義近。

        此外,歷組、賓組與何組中的有關(guān)字形還有一類作專名的用法。其形如下:

        裘文已經(jīng)舉前3例歷組之字,指出皆作地名,謂“不知與第一期卜辭的地名‘’有沒有關(guān)係”(《文集》第63頁)。其餘諸例其辭如下:

        (31a) 貞: 令臾人。七月。

        《合集》3336正

        (32a) 貞: 令臾人。七月。

        《合集》3337+19073(李愛輝綴合)(34)李愛輝: 《甲骨拼合第351則》,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6年7月1日,http: //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6420.html。

        (33) 貞: 于臾。

        《合集》28172

        (34a) 庚寅[卜]: 令馬、臾人北。

        《屯南》19+717(林宏明綴合)(35)前引《醉古集》第211組,第245~246頁綴合圖版,第145~146頁釋文及考釋。

        《屯南》19+717、《屯南》4172皆爲(wèi)歷組卜辭?!锻湍稀?172僅存“臾人”兩字,“臾”字右上適殘。歷組的“臾人”應(yīng)即(31)、(32)賓組的“臾人”,“臾”與上舉字形中前三例歷組的“”“”可能係一地。(36)此外,《合集》30286(《甲編》3588)還有一個字,其形與我們所説的“臾”相同,但用法特別?!都拙幙坚尅丰屍滢o爲(wèi):“貞: 乙卯卜: 酒品~自祖乙至毓,在門見?”將其字與《甲編》1338(《合集》31603)的何組貞人名認(rèn)爲(wèi)一字,認(rèn)爲(wèi)原辭當(dāng)作“乙卯卜,~貞……”,“疑習(xí)書者仿刻他辭,故字句有錯亂”。姑記於此以備考。又何組貞人名似僅《合集》31603一見,從字形看亦應(yīng)釋爲(wèi)“臾”,其人或即來自“臾人”之“臾”族。另該片林勝祥先生已與《甲編》1309綴合,見林勝祥: 《殷墟文字拼兌綴合新例稿》第一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06年10月4日,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831.html。

        此外,無名組卜辭中還有如下一形:

        其用法亦爲(wèi)作地名或族名、言“~人”:

        《合集》26992

        (二) “△偏”的一類特殊寫法與“必”的字形變化關(guān)係

        其用法跟△相同。下面將有關(guān)辭例舉出:

        (36d) 王其臾(遊)戊申,祝。

        《合集》31667

        《合集》30111

        《合集》27415

        (39b) 于南門旦。

        《合集》34071

        《合補》7175

        《合集》31229

        其辭例見後文。裘文指出它們與卜辭“△”爲(wèi)一字(《文集》第57頁),並早已曾説過(《文集》第57頁注49):“甲骨文‘’或作(原注: 《甲骨文編》78頁),旁上部與三、四期‘’字及此字(按指小臣夌鼎“”字)偏旁的上部相似?!?/p>

        (三) 小結(jié)

        總結(jié)以上所論,在時代較早的卜辭中,“△偏”的寫法更爲(wèi)原始,其除去圈形的部分確實就是裘先生所説的“必(柲)”。裘文認(rèn)爲(wèi)(《文集》第56頁):

        三、“臾”“曳”糾葛與“臾”的字源問題

        (一) 甲骨和西周金文中舊釋“臾”及從“臾”之字

        釋“△偏”爲(wèi)“臾”,首先需破除甲骨金文中舊已存在不少被廣爲(wèi)接受的釋“臾”及從“臾”之字此層障礙。有關(guān)字形如下所略舉:(42)參看《甲骨文字編》,第40頁“臾”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第835頁“臾”字;《新金文編》(董蓮池編著,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2198頁“臾”字。

        (二) 東周文字中的“曳”和“臾”形

        東周文字中現(xiàn)已有不少可以肯定的“曳”字,略舉例如下。

        其形應(yīng)理解爲(wèi)象兩手拖曳、拖拽一“倒人”之形,就是拖曳之“曳”的本字?;蜢断路皆鰪膬墒中巍稗谩弊鳌啊币詭椭硪?,“拖曳/拽”之意更顯。以上諸形皆見於春秋晚期南方青銅器“匜”的自名中,“匜”與“曳”聲母皆爲(wèi)以母,韻部歌月對轉(zhuǎn),其釋讀是沒有問題的。其字此外還有作“”(曾臣匜,《銘圖》14871)、“”(王子申匜,《銘圖》14868)、“”(曾少宰黃仲酉匜,《銘圖》14902;(44)另曾少宰黃仲酉盤與匜同銘,一般釋作“曾少宰黃中(仲)酉之行盥”。按末所謂“盥”字其形作,亦應(yīng)爲(wèi)“(匜)”字。其上半中間曲筆左右方恐已無數(shù)水點形位置,難以看作“水”形?!邦卤P”或其他盥洗類水器只稱“盥”,亦似別無他例。此係盤匜共用一銘,蔡侯申鑑(《集成》10290)自名“尊(匜)”,太師氏姜匜(《銘圖》14999)自名“寶般(盤)”,夆叔匜(《集成》10282)、朋匜(《銘圖》14855)、下鄀唐公匜(《銘續(xù)》0984)等自名“盥般(盤)”,皆與此同例。王子適匜,《集成》10190;攻吳季生匜,《集成》10212;可匜,《曾國青銅器》第361頁,銘爲(wèi)“可之行”,拓本未發(fā)表)、“”(蔡大司馬燮匜,《銘續(xù)》0997)、(45)此器“(匜)”字之釋見石小力: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xù)編〉釋文校訂》,鄒芙都主編: 《商周青銅器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科學(xué)出版社,2017年,第151頁。又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wǎng)站2016年11月6日,http: //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1106193606520128251/20161106193606520128251_.html?!啊?飲元乘馬匜)(46)張光裕: 《新見用飲元乘馬匜銘試釋》,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青銅器與金文》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15頁。等多種添加意符的寫法,(47)以上參看何琳儀、高玉平: 《唐子仲瀕兒匜銘文補釋》,《考古》2007年第1期,第64~69頁。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論壇討論2011年4月17日,http: //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91。曹錦炎: 《彭射銅器銘文補釋》,《文物》2011年第6期,第94~95頁。張新?。?《〈成王爲(wèi)城濮之行〉札記二則》,武漢大學(xué)“簡帛”網(wǎng)2013年1月7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1;又張新俊: 《〈成王爲(wèi)城濮之行〉字詞考釋三則》,《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0輯,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132~134頁。湯志彪、沈浩: 《西周銅器命名補釋三則》,《中國文字研究》第25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年,第21~22頁。最早提出此類“匜”之自名其字從“曳”聲的是陳漢平先生(論王子適匜之字),見陳漢平: 《金文編訂補》,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3年,第202~203頁。其原形不必盡舉,此從略。

        戰(zhàn)國文字的“臾”及從“臾”之字如:

        以上“臾”形與前舉“曳”字形,其區(qū)別可謂涇渭分明。但麻煩的是下一類晉系文字中的“臾”。

        (三) 所謂“臾曳一字分化説”的一般看法及其問題

        一般所謂“一字分化”,是“由於語義引申、文字假借等原因”,造成“一個字表示兩種以上意義或音義”的“一字多職現(xiàn)象”,於是通過種種手段在字形上加以區(qū)別,來將多義字的職務(wù)分散。(57)裘錫圭: 《文字學(xué)概要(修訂本)》,商務(wù)印書館,2013年,第214頁。這種分化,一定是要以分化開後的兩個字,其讀音相同或很接近爲(wèi)基本條件的。但“臾”與“曳”古音韻部分別爲(wèi)侯部與月部,二者頗有距離,起碼是並非密合無間。從古書與出土文獻中跟它們分別發(fā)生關(guān)係的諸字觀察,其關(guān)係也很疏遠。它們是缺乏讀音近同、原本爲(wèi)一字後始利用異體(或所謂“添加飾筆”)分化開的條件的。

        (四) “臾”的字形演變關(guān)係

        前舉殷墟甲骨“△偏”的不少字形,跟戰(zhàn)國文字“臾”形的聯(lián)繫是很明顯的,我們可以再分別將前舉卜辭B1、D與F形所從跟戰(zhàn)國文字的“臾”形放到一起來對比,更直觀地看其間關(guān)係:

        雖然表面看來其時代懸隔,似乎缺乏西周與春秋字形作爲(wèi)中間環(huán)節(jié),但上舉諸形皆甚爲(wèi)簡單,以我們對古文字常見形體演變的認(rèn)識,甲骨文諸形很難出現(xiàn)別的異常變化,反而是跟戰(zhàn)國文字諸形聯(lián)繫起來看的演變正是最自然常見的。古文字中與此相類的平行演變關(guān)係,“(中)”字最適合拿來作爲(wèi)類比佐證?!?中)”形豎筆上的“圈形”,既可作空心形(最常見者)亦可作實心形,既可貫穿於中豎(最常見者)或可不貫通,亦可附於豎筆一側(cè),“圈形”中間又可添加飾筆。如下所舉諸例:

        (五) “臾”字字形的解釋

        前文已經(jīng)論述了“△偏”在字形上與“必(柲)”的密切關(guān)係,現(xiàn)在我們確定“△偏”就是後來的“臾”字,那麼接下來的任務(wù),就是要找到既在意義上與“柲”近同、讀音又跟“臾”相近的字詞。我認(rèn)爲(wèi)就是“殳”。

        當(dāng)然,準(zhǔn)確地説,從“必”字字形看,其頂端向旁邊彎折(或分解變作一斜筆或橫筆),係起防止柲端開裂的作用,(60)參看井中偉: 《夏商周時期戈戟之柲研究》,《考古》2009年第2期,第55~69頁。並不適合於安裝矛頭,因此“必”和“臾”字形所象的,都只能是“戈”“戉”“戚”一類長兵器的柄。上引謂“戟柄”爲(wèi)“殳”,這應(yīng)該是跟“必(柲)”也用於指矛、戟之柄一樣,係古文字中多見的“字形所表示的意義往往要比字的本義狹窄”的現(xiàn)象,(61)前引《文字學(xué)概要(修訂本)》,第144頁。而不能説“必(柲)”和“臾(殳)”的本義就只能是“戈柄”或“戉、戚之柄”。

        四、“臾”與“”等讀爲(wèi)“遊”之證

        “臾”與“遊”上古音聲母皆爲(wèi)以母,韻部分別爲(wèi)侯部與幽部,這兩部發(fā)生關(guān)係的例子也不少。更爲(wèi)重要者,則是古書和出土文獻所反映出的有關(guān)諸字關(guān)係極爲(wèi)密切這一點。

        蔣文博士在討論所謂“君忘忘”漢鏡銘中的“臾”字讀爲(wèi)“欲”時,曾對有關(guān)諸字的相通之例有過集中舉證,略述如下。她指出,“臾”及“臾”聲字與“谷”及“谷”聲字關(guān)係密切,如《説文》“鵒”字“從鳥、谷聲……,鵒或從隹、從臾”,“谷”“臾”聲符替換;又謂:

        {欲}這個詞可用“猶”或“由”字記録。《管子·戒》“我游猶軸轉(zhuǎn)斛”,《孟子·梁惠王下》作“吾欲觀於轉(zhuǎn)附朝儛”,《晏子春秋·內(nèi)篇問下》作“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舞”,《管子》之“猶”即“欲”?!赌印っ鞴硐隆酚小褒R君由謙殺之,恐不辜,猶謙釋之,恐失有罪”句,《墨子閒詁》引畢沅云:“由與猶同,故兩作?!币跄顚O云:“由、猶,皆欲也。謙與兼同。言欲兼殺之、兼釋之也?!洞笱拧の耐跤新暋菲思溆?,《禮器》作‘匪革其猶’?!吨芄佟ば⌒腥恕贰溷D姹﹣y作慝猶犯令者’,《大戴禮記·朝事》篇‘猶’作‘欲’。是‘猶’即‘欲’也。猶、由古字亦通?!逼浯?,“臾”、“欲”亦可與“猶 /猷”相通。馬王堆帛書《稱》:“臣有兩位者,其國必危。國若不危,君臾存也,失君必危。失君不危者,臣故佐也。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家若不亂,親臾存也。[失親必]危。失親不亂,子故佐也?!薄渡髯印さ铝ⅰ罚骸肮食加袃晌徽邍貋y,臣兩位而國不亂者,君猶在也,恃君而不亂矣。失君必亂。子有兩位者家必亂,子兩位而家不亂者,父猶在也,恃父而不亂矣。失父必亂。”《稱》之“君臾存也”、“親臾存也”對應(yīng)於《慎子》“君猶在也”、“父猶在也”。陳鼓應(yīng)先生指出“臾,讀爲(wèi)?yīng)q。臾猶同爲(wèi)喻母字。臾在侯部,猶在幽部,旁轉(zhuǎn)得通?!渡髯印贰А醋鳌q’?!?原注: 陳鼓應(yīng)《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385頁)《周易·頤》六四爻辭“其欲逐逐”,馬王堆帛書本“欲”作“容”(阜陽漢簡本作“”),而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本作“猷”。(62)蔣文: 《漢君忘忘鏡銘新研》,《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71~572頁。

        另如,《尚書·皋陶謨》“無教逸欲”,《後漢書·陳蕃傳》蕃上疏引作“無教逸遊”。王弼本《老子》第二十章“俗人”之“俗”字,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皆作“鬻”,北大漢簡本作“猷”?!棒А甭曌峙c“俞”聲字通用之例很多,(63)參看張儒、劉毓慶: 《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8頁“【俞與臾】”條。除其所舉之例外,又如《原本玉篇殘卷·廣部》“”字下引《聲類》謂“古文庾字也”?!睹献印とf章下》“由由然不忍去也”,《韓詩外傳》卷三作“愉愉然不去也”;《詩經(jīng)·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毛傳“揄,抒臼也”,《釋文》:“揄,《説文》作舀?!薄墩h文·臼部》:“舀,抒臼也。”段注:“然則揄者,舀之叚借字也?!鼻拔囊呀?jīng)講到,金文“稻”字或從“(斿)”聲;又有“斿”字用爲(wèi)“慆”者。西周晚期史柞鐘(《銘續(xù)》1026、《銘圖》15138)“史柞乍(作)朕皇考龢鐘,用斿侃朕皇考”,“斿”字此類用法首見。該鐘現(xiàn)存同銘兩件,先發(fā)表的《銘圖》15138即《首陽吉金》120,因其形不清,被誤釋爲(wèi)“(祈)”,《銘續(xù)》釋文仍作“斿(祈)”,實讀不通其文。按金文鐘銘中言用“喜侃”或“侃喜”“前文人”者多見,士父鐘(《集成》145—148)謂“作朕皇考弔(叔)氏寶(林)鐘,用喜侃皇考”,與此尤近。據(jù)此,“斿”應(yīng)讀爲(wèi)“慆”。(64)《爾雅·釋詁下》:“繇,喜也?!薄墩h文·口部》“嗂”字、《人部》“”字亦皆訓(xùn)爲(wèi)“喜也”,諸字讀音與“斿”亦甚近,但其意義、用例不如“慆”密合(參看《説文》“”字下段注),茲故不取讀爲(wèi)此諸字之説?!墩h文·心部》訓(xùn)“慆”爲(wèi)“説(悅)也”,《尚書大傳·周傳》:“師乃慆,前歌後舞?!编嵭ⅲ骸皭?,喜也?!薄渡喜?四)·采風(fēng)曲目》簡4有“《嘉賓(慆)喜》”,(65)“”讀爲(wèi)“慆”從季旭昇先生説,見季旭昇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讀本》,(臺北) 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26頁。兩字義近連用。又“游”或與“柔”相通,《詩經(jīng)·小雅·采菽》“優(yōu)哉游哉”,《韓詩外傳》卷四引“游”作“柔”;歲陽名“柔兆”[《爾雅·釋天》“(太歲)在丙曰柔兆”]或作“游兆”(見《史記·曆書》);“柔”又或與“臾”聲字相通,《鹽鐵論·散不足》:“今富者繡茵翟〈瞿(氍)〉柔,蒲子露牀?!睂O詒讓《札迻》謂“瞿柔,即氍也”,其字亦作“氍毹”等。以上所舉,皆係有關(guān)的侯部字與幽部字相通、“臾”聲字與“斿”聲字輾轉(zhuǎn)相通之例。

        上舉諸例中“臾”與“猶”相通者,是説明此所論“臾”讀爲(wèi)“遊”之切證(“遊”與“猶”“由”及下述“”皆音“以周切”,上古音韻地位極近)。此外又如,馬王堆醫(yī)簡《十問》23—24:“何臾(猶)之人也,有惡有好,有夭有壽?”《清華簡(伍)·殷高宗問於三壽》簡19“”讀爲(wèi)“讒諛”。(66)參看陳劍: 《〈清華簡(伍)〉與舊説互證兩則》,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2015年4月14日,http: / /www.gwz.fudan.edu.cn /Web /Show /2494。江西?;韬钅钩鐾疗崮倔佣嗉懼兴浻梦铩棒пh布”,又作“猶醜布”。(67)恩子?。?《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瑟禁”曆日年代考》,《中國文物報》2017年2月24日第6版。聶菲: 《?;韬钅蛊崞縻懳募跋嚓P(guān)問題探討》,《南方文物》2018年第2期,第115~124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師範(fàn)大學(xué):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漆木器》,《文物》2018年第11期,第40頁圖二四、二五。皆其證。

        五、“遊”一些用例的分析

        (一)

        很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與田獵有多方面的聯(lián)繫。(68)參看徐明波: 《殷墟黃組卜辭斷代研究》,四川大學(xué)2007年博士學(xué)位論文(指導(dǎo)教師: 彭裕商教授),第104~107頁,及其所引諸家之説。如本文開頭所舉辭例,貞“△”與貞“田”之辭多同版、其占卜干支相連或相近;也有不少貞“△”、貞“田”、貞“步”之辭同版干支相連或相近的,表明幾者都是商王外出、在商都之外所卜,幾種行爲(wèi)應(yīng)互有關(guān)聯(lián)。(69)參看李鍾淑: 《甲骨文考釋兩篇》之“二、釋‘王步’卜辭”,王宇信、秦剛、王雲(yún)峰主編: 《北京平谷與華夏文明: 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5)》,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284~290頁。“△”字後所接的地名,其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如無名組的“宮”“喪”“”“”“向”“榆”和“盂”等,黃組的“雝”“疐”“”“”“宮”“喪”和“盂”等,大多與同類卜辭的田獵地名重合。(70)比較集中的列舉,無名組卜辭之例參見劉風(fēng)華: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辭整理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00頁。黃組卜辭之例參見前引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第137~138頁。田獵地多位於山林川澤較多的地帶,從田獵地名字多加“水”旁、“山”旁,多稱“某麓”,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這些地方恐怕人煙稀少,很難説有合適的“敕戒鎮(zhèn)撫”的對象。(71)前引單育辰《釋“”》已經(jīng)指出這一點。又前引李旼姈《甲骨文字構(gòu)形研究》第352~353頁根據(jù)“與△同版卜辭中,往往亦見‘王田’之卜辭”,認(rèn)爲(wèi)釋“”説爲(wèi)“敕戒鎮(zhèn)撫”“恐有問題”。前文已舉出其中“”字之形的西周早期小臣夌鼎銘云:

        小臣夌鼎(《集成》2775)

        山麓常常是舉行田獵之處,甲骨卜辭、獸骨記事刻辭中例子極多。又商末作冊般銅黿:

        作冊般銅黿(《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又《新收》1553)

        要説周王去某地山麓、商王去洹水“敕戒鎮(zhèn)撫”,其對象恐亦皆難以指實。朱鳳瀚先生考釋銅黿此字時,釋字從“”之説,但不解釋爲(wèi)“敕戒鎮(zhèn)撫”,而説:“從卜辭辭例看,顯然應(yīng)是出行之意。必、比上古音近,比有及、至之意?!?73)朱鳳瀚: 《作冊般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第6頁。其意應(yīng)是“”讀爲(wèi)“比”。《古文字譜系疏證》謂:“(甲骨文之例)讀作,義爲(wèi)敕戒鎮(zhèn)撫。或説讀比,義爲(wèi)至。”解釋作冊般鼎、小臣夌鼎之字則逕謂“讀比,訓(xùn)至”,(74)黃德寬主編: 《古文字譜系疏證》,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四冊第3399頁??峙戮投加谐鲮哆@方面的考慮。按“遊于洹”之辭例,可對比《今本竹書紀(jì)年》:“(帝辛十七年)冬,王游于淇?!薄秶Z·周語上》“恭王遊於涇上”、《説苑·尊賢》“趙簡子游于西河而樂之”、《韓詩外傳》卷六“晉平公游於河而樂”,等等。

        前文已經(jīng)提到釋讀爲(wèi)“迍(屯)”,解釋作“屯留”“屯守”“停留于某地(守于某地)”“陳列”等説,跟此説在意義上相差不遠的還有近年研究者據(jù)裘先生釋“”之説新提出的讀爲(wèi)“駐蹕”之“/蹕”。如李旼姈先生認(rèn)爲(wèi),卜辭反映出“”與“田”密切相關(guān),“”應(yīng)讀爲(wèi)“/蹕”“意爲(wèi)‘止宿’、‘駐紥’”,“商王去田獵時,到其田獵地會要走幾天的旅程,故中間需要止宿,回程亦是,△表達的就是這種行爲(wèi)?!?75)前引李旼姈: 《甲骨文字構(gòu)形研究》,第353頁。又董珊: 《啟尊、啟卣新考》,《文博》2012年第5期,第49~51頁。按卜辭就“△于某地”而貞卜“往來無災(zāi)”習(xí)見,旅途中間“在某地的止宿”無所謂“往來”,此説顯然是解釋不通的。劉釗先生則主張部分“”字讀爲(wèi)“/蹕”或至少跟“/蹕”的意義接近。他立論的主要依據(jù)是殷墟新出土的如下一版兕骨記事刻辭:

        兕骨刻辭(《2005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第60頁(76)劉忠伏、孔德銘: 《安陽殷墟殷代大墓及車馬坑》,《2005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文物出版社,2006年。)

        按“止行”“駐蹕”和“停留”一類意思理解,雖然合於其後接具體地點與建築名稱之辭,但對於如前舉(27b)“(遊)[從]東”那類用例來講又是不合適的。(79)前引門藝《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第136頁,已舉出下引《合集》28765、《英藏》2562兩辭,指出“停留于某地”的解釋對於這些卜辭是説不通的。更多例子如:

        《合集》35435[黃組]

        《合集》28765[無名組]

        《合集》36743(《甲編》3689)[黃組]

        《英藏》2562正[黃組]

        此辭同版有多條卜“步”之辭和一條卜“田”之辭。

        《合集》36537

        《合集》36756[黃組]

        可是,強調(diào)動作的位移過程的“至、到”或“行、往”這一類詞,對於下舉用“在”的卜辭來説又是不合適的:

        (51a) 弜(勿)田,其每(悔)。

        《合集》29011[無名組]

        “才(在)疐”與“至喪”二者對舉選貞,二者一近一遠。此例與下舉卜“田”之辭至爲(wèi)相近:

        (52a) 弜(勿)田,其每(悔)。吉。

        《合集》29012[無名組]

        卜“田”説“在某”的又如:

        《屯南》722[無名組]

        《合集》29401[無名組]

        《合集》29351[無名組]

        《合補》11264(《合集》36645+37452)

        研究者已經(jīng)指出,卜辭中引介處所短語、表示動作行爲(wèi)在某一處所進行的“在字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在其前面的單個謂語動詞“都不具有位移性”。(83)張玉金: 《甲骨文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4年,第312~313頁。大家容易産生的先入爲(wèi)主的成見是,因爲(wèi)“王△(于)某地”的結(jié)果是肯定商王得去往該地,所以推測“△”字就得有行、到、往一類意思,如解釋爲(wèi)“行”“往”“至”“巡狩”“巡視”“巡察”或“巡行”等等。其實,這一點本無多大必然性。

        卜辭裏適合跟“王△(于)某地”對比的,除了“步”“往”一類位移動詞,還有“田”“觀”這類非位移動詞。卜辭“王田(于)某地”習(xí)見,“田”即田獵,該行爲(wèi)只發(fā)生在某地,在“田”字本身的詞義中,並不包含發(fā)生位移、由占卜地前往田獵地的意思。同類的情況又如“觀”字。卜辭“雚(觀)”除了“雚(觀)()”(《合集》28201)、“雚(觀)耤”(《合集》9500、9501、5603等)一類以具體的事情作賓語之例外,也有講“觀(于)某地”的。如下引諸辭:(84)參看陳劍: 《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收入同作者《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第384~385頁。

        《合集》24426(85)《合集》24426蔡哲茂先生《甲骨綴合集》第205組已與《合集》24262綴合,即《合補》7262。孫亞冰先生又加綴《輯佚》300。見孫亞冰: 《甲骨綴合六例》(第三例),王宇信、宋鎮(zhèn)豪、徐義華主編: 《紀(jì)念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110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夏商文明研究·八),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262~263頁。

        《合集》24425

        (59) 貞: 王雈(雚—觀)河,若。

        《合集》5159

        《合集》5158乙[5158甲存“雈(雚—觀)河”殘辭]

        (61) 己酉卜: 王雈(雚—觀)廼。三月。

        《合集》9593

        《合集》9592

        (58)、(60)和(62)説“往觀”,前面加“往”字,無疑正是爲(wèi)了幫助強調(diào)其詞義中本不包含的位移動作,跟“田”之與“往田”、“(遊)”之與“往(遊)”相類。“觀”“游”性質(zhì)相近,《尚書·無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薄坝^”“游”與“田”並舉。

        裘錫圭先生在討論殷墟卜辭中的“于”字時,講了如下一段話,對我們此處所論問題很有幫助:

        就引介處所的“于”來説,位移動詞後的“于”含有“到”義是十分明顯的;就是與位移動詞無關(guān)的“于”,也往往可以看作含有“到”的意思。沈書[按指沈培《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1年]認(rèn)爲(wèi)“使人于”(《合》5536)、“呼取女于林”(《合》9741正)、“王其(沈書釋爲(wèi)“”)于□”(《合》28905)、“王其田于”(《合》24457)等類卜辭中的“‘于’字結(jié)構(gòu)都是表示動作所到之處的”。(原注: 沈書128頁)……沈培在一篇文章中曾説過:“卜辭‘取于某地’的卜問不止一見,當(dāng)即到某地取某物?!?原注: 沈培《殷墟卜辭正反對貞的語用學(xué)考察》,丁邦新、余靄芹主編《漢語史研究——紀(jì)念李方桂先生百年冥誕論文集》,中研院語言學(xué)研究所、華盛頓大學(xué),2005,214頁。)可知他認(rèn)爲(wèi)“取女于林”的意思是“到林這個地方去取女子”。那麼,“于”某地的意思就是到某地去“”,“田于”某地的意思就是到某地去“田”。我認(rèn)爲(wèi)他的理解是有道理的。張玉金明確認(rèn)爲(wèi)卜辭中引介處所的“于”,大部分“有‘到’這種含義”,只有一小部分“具有‘在’這種含義”(原注: 張玉金《甲骨文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4年3月,17頁)。所言大致可信。(86)裘錫圭: 《談?wù)勔笮婕坠遣忿o中的“于”》,《裘錫圭學(xué)術(shù)文集》甲骨文卷,第541頁。又見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wǎng)站2010年8月2日,http: / /www.gwz.fudan.edu.cn /SrcShow.asp?Src_ID=1227。此引用時對原注釋格式略有改動。

        《合集》28947[無名組]

        (二)

        例子最多的説“王遊于某地”類辭例,那些地方有不少是有山林水澤的田獵地,既適合遊玩,又不妨偶有遇上野獸順便擒獲的情況。有時還在遊玩之前就關(guān)心是否會碰上獵物、有所擒獲,例如:

        《合集》29035[無名組]

        (65) 戊寅卜: 王其臾(遊)盂,又(有)鹿。

        《合集》33370[黃組]

        “遊”與“田”本關(guān)係密切。古書“游田”“田游”(“游”或作“遊”,“田”或作“畋”)、“游獵”一類説法多見?!稌o逸》:“文王不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薄渡袝の遄又琛沸颍骸疤凳?,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薄冻o·離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钡鹊?。

        《合集》38177

        《合集》36426

        (66a)與(67)丙子、丁丑干支相接,兩辭應(yīng)係一時所卜。裘文引此謂“説明爲(wèi)了‘’還需要興師動衆(zhòng)”(《文集》第63頁)。不少研究者以這兩辭作爲(wèi)“△”是與軍事有關(guān)的行動、或者説以軍事爲(wèi)目的的證據(jù)。按大家常引的《周禮·夏官司馬·大司馬》“中春教振旅……遂以搜田”云云,可見振旅、興師動衆(zhòng)也可以是爲(wèi)田獵作準(zhǔn)備。此兩辭解釋爲(wèi)“振旅”之後即率領(lǐng)衆(zhòng)人遊于盂地,也完全是可以的?!稇?zhàn)國策·楚策一》“江乙説於安陵君”章:“於是楚王游於雲(yún)夢,結(jié)駟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yún)蜺,兕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fā)而殪?!逼渎市\(zhòng)出遊之聲勢浩大,出遊而遇上野獸即順便擒獲,均可與有關(guān)卜辭相印證。

        (68c) 叀(惠)父庚庸奏,王衍(侃)。

        (68d) 叀(惠)且(祖)丁庸奏。

        《合集》27310[無名組]

        “庸”即大鐘,“父庚庸和祖丁庸當(dāng)是爲(wèi)康丁的父輩祖庚和祖父武丁所作的鏞”。(88)裘錫圭: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 釋“萬”)》,《裘錫圭學(xué)術(shù)文集》甲骨文卷,第38頁。下文關(guān)於奏庸、萬其作于盂等卜辭及其解釋亦皆參看此文。上辭所卜奏庸而商王是否喜侃之事,應(yīng)該也就是在其所至之“”裏舉行的。此外,《合補》10395(《合集》30273+30687):“(以)萬。○弜(勿)(以)萬。○于遠?!鸩?在)(邇)?!笨赡芤彩蔷蛶f人去某地之中而卜的。又有貞卜萬人在某地的中“作”或“作庸”的:

        《合補》8983[無名組]

        (70c) 弜(勿),翌日壬其鳳(風(fēng))。

        《合集》30270[無名組]

        裘錫圭先生已指出卜辭“作庸”應(yīng)與《禮記·仲尼燕居》的“作鐘鼓”同意,大都“是指作樂而言的”。上引卜辭兩見作樂於“盂”,卜辭又見有在盂地的“庭”或“新室”作樂的:

        (71a) 萬叀(惠)美奏,又(有)正。

        (71b) 叀(惠)庸奏,又(有)正。

        (71d) 于新室奏。

        《合集》31022(《合集》31014同文)[無名組]

        《史記·殷本紀(jì)》:

        (帝紂)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冣樂戲於沙丘(《集解》引徐廣曰:“冣,一作‘聚’?!?,以酒爲(wèi)池,懸肉爲(wèi)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爲(wèi)長夜之飲。(《太平御覽》卷五十七引作“……大戲沙丘,以酒爲(wèi)池,懸肉爲(wèi)林,爲(wèi)長夜之飲?!薄耙鎻V沙丘苑臺”句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云:“……《竹書紀(jì)年》: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jù)邯鄲及沙丘,皆爲(wèi)離宮別館?!?

        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到,黃組卜辭的“召”地“只行弋(按即本文所論的“△”字)不行田”,(89)李學(xué)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63頁?!?黃組卜辭)‘’的地點也很集中,幾乎都在‘’(按即“召”之繁體),但是並沒有出現(xiàn)在‘’田獵的記録,説明這個地點是比較特殊的”。(90)前引門藝: 《殷墟黃組甲骨刻辭的整理與研究》,第148頁。我們看甲骨金文所記,“召”地有“”,有“(庭)”(《合集》37468),有“大(庭)”(《集成》5413四祀其卣),應(yīng)主要是離宮別館所在,常舉行祭祀(四祀其卣)、宴飲歌舞(下舉己酉戍彝)的商王所遊樂之地。裘錫圭先生曾指出,商代晚期銅器“己酉戍彝銘文裏也提到置庸”[《集成》9894:“己酉,戍尊宜于召,置庸,舞(?)九律舞(?),商(賞)貝十朋,萬豖(?)用(造)丁宗彝?!盷,“彝銘的大意似是説: 戍在召地舉行‘尊宜’之禮,置鏞作樂,萬豖被賞貝,作祭器以爲(wèi)紀(jì)念。卜辭屢見稱爲(wèi)‘萬’的一種人,通常從事舞樂一類工作?!f’當(dāng)讀爲(wèi)萬舞之‘萬’,……彝銘的萬豖當(dāng)是名豖的一個萬人,‘置庸,舞(?)九律舞(?)’都是他的工作,所以受到貝十朋的賞賜”。(91)前引裘錫圭: 《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 釋“萬”)》,《裘錫圭學(xué)術(shù)文集》甲骨文卷,第39頁?!巴?遊)于召(),(延)田于麥錄(麓)”之辭還可以對比:

        《合集》29027[無名組]

        《合集》36775+36778

        (門藝綴合)(93)門藝: 《黃組甲骨新綴107—109組》之第109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1年6月4日,http: / /www.xianqin.org /blog /archives /2373.html。[黃組]

        《英藏》2309[無名組]

        (75a) 弜(勿)田,其每(悔)。

        《合集》28686[無名組]

        (76a) 弜(勿)田,其每(悔)。吉。

        《屯南》2256[無名組]

        前文已經(jīng)舉出其字形的商代晚期作冊豊鼎銘文云:

        作冊豊鼎(《集成》2711)

        裘文認(rèn)爲(wèi)(《文集》第64頁):“作冊般鼎‘新宗’的‘宗’大概是指宗族,而不是指宗廟的(對照馬形盠尊“舊宗小子”的“舊宗”)?!币灿胁簧傺芯空哒J(rèn)爲(wèi)“新宗”之“宗”是指宗廟。(96)如前引朱鳳瀚: 《作冊般黿探析》,第9頁。前引李旼姈: 《甲骨文字構(gòu)形研究》,第356~357頁。前引劉釗: 《安陽殷墟大墓出土骨片文字考釋》,《古文字與古代史》第2輯,第128頁;《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第7頁。兩種理解用“遊”皆可講通。如果理解成“宗族”,即如《後漢紀(jì)·孝桓皇帝紀(jì)上》所謂“(王者)日般遊諸臣之家”,《左傳·成公十七年》:“(晉厲)公游於匠麗氏,欒書、中行偃遂執(zhí)公焉?!薄秴问洗呵铩を滍А纷鳌办妒菂柟戊督雏愂稀?,《淮南子·人閒》作“(晉厲公)明年出遊匠驪氏”,《史記·晉世家》作“厲公游匠驪氏”,後二者皆無“於”字。如果理解成“宗廟”,就跟“(遊)于召()”的説法也很接近。

        (三)

        《殷契粹編》第975片(《合集》33542,無名組)存7條“干支卜: 王其田某地,亡(災(zāi))”之辭,郭沫若考釋謂:

        (此版)每日一卜,或隔二三日一卜,而所卜者均係田獵之事。殷王之好田獵,誠足以驚人?!稌o逸》謂殷自祖甲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足見並非溢惡之辭。

        從另一個角度講,{遊}這個常用詞無疑是很古老的,而殷墟甲骨文中前此竟未一見,未免也太奇怪了,亦與“田”之多見形成鮮明對比。除本文所論之外現(xiàn)所見最早的{遊}這個詞,爲(wèi)新著録的西周中期鼎(《銘圖》02441a):“隹(唯)八月初吉庚寅,王才(在)宗周,斿(遊)于比。”西周金文亦僅此一見。將前舉西周早期小臣夌鼎之“”釋讀爲(wèi)“遊”,則正好反映出用字習(xí)慣因時代變化而相接續(xù)、交替——殷墟甲骨文起初假借“臾”爲(wèi)“遊”,再添加“止”旁、“彳”旁或“辵”旁造成“遊”的形聲本字,沿用到西周早期;西周中期開始假借“斿”爲(wèi)“遊”,這一用字習(xí)慣大概從此就被取代廢棄了。

        六、餘論: 一些存疑待考的問題

        (一)

        前舉E類字形中,以下諸例用法顯與用爲(wèi)“遊”者不同:

        《合集》5622

        孫亞冰先生指出,此辭與《村中南》239歷二類卜辭“戊申貞: 王令(以)族(尹)涉河?xùn)|兆”有關(guān)(丁未、戊申干支相接)。(97)孫亞冰: 《讀〈村中南〉劄記一則》,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2年9月5日,http: / /www.xianqin.org /blog /archives /2780.html。

        《合集》40742

        《合集》18261(《合集》18954重片且不完整)

        (79)、(80)兩辭都在“十三月”,二者或係卜同事。再結(jié)合下兩辭看,(80)辭中缺文最可能就是“鳴”(《合集》40637摹本存“鳴友”兩字,亦應(yīng)與此有關(guān))。

        《合集》23684

        《合集》4721(北圖2714)+4373(北圖10338)

        (82)爲(wèi)本文試綴,如下圖:

        上方爲(wèi)《合集》4721,下方爲(wèi)4373(其中“友”字各種工具書多誤釋爲(wèi)“競”),其中間茬口雖不密合,但右側(cè)整齊,辭例與(79)—(81)亦正合,此綴應(yīng)可成立。

        (二)

        《合集》29712[無名組]

        《合集》5384+《天理》46(《合補》7044)(劉影遙綴)(99)劉影: 《甲骨新綴第192組》,先秦史室網(wǎng)站2014年12月25日,http: / /www.xianqin.org /blog /archives /4896html。收爲(wèi)《甲骨拼合四集》第886則,第89頁綴合圖版,第270~271頁説明與考釋。[出組]

        《合集》15804(《存補》1.23.1)[賓組]

        (85)辭各種工具書釋文多誤,字形結(jié)合辭例可定應(yīng)如上釋讀。

        《合集》31018[無名組]

        《合集》31019(《續(xù)存》上2237)[無名組]

        除《合集》31019外,其餘諸“臾”字之形皆有所簡化,需要稍加解釋。有關(guān)諸形如下:

        《合集》24129

        《乙編》1309殘片僅存“~白”二字。“白”是卜辭中屢見的地名,也是田獵地(《類纂》第381頁“于白”條)。將以上所述字形和用法結(jié)合起來考慮,完全可以斷定上舉諸形就是我們所説的“臾”字簡體。裘文曾指出甲骨文“必”旁和“戈”旁所從的“必”,都有不少“象戈柲的部分省去下端橫畫”的例子(《文集》第53頁)?!痘|》449“”字作,“其所從的‘必(柲)’形不僅省去下端的橫畫,而且上端的曲筆也很不明顯,整個字形完全一筆寫成”。(103)參看姚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綫裝書局,2006年,第139~141頁。上舉諸形(除《合集》31019一形外),應(yīng)該就是這樣省變來的。

        謝明文先生向我指出,據(jù)前舉簡化特甚諸形,下舉形可能也是我們所説的“臾”字之簡體:

        其辭例爲(wèi):“貞: 亡~。才(在)兆?!卑础逗霞?336—8338皆有“(有)又(佑)。才(在)兆”?!逗涎a》4582:“貞:(有)不若。才(在)兆?!鹜霾蝗簟2?在)兆。”此形所表之詞似應(yīng)與“佑”“不若”一類詞性質(zhì)相近。由於其形體與用法皆與一般的“臾”有別,是否一定爲(wèi)“臾”字,尚頗難斷定,謹(jǐn)誌此備考。

        (三)

        西周早期金文商尊(《集成》5997)、卣(《集成》5404.1、5404.2;又名庚姬尊、卣)銘云:

        前兩形看起來確實像是從“弋”的,但看第三形以及舉爲(wèi)對比的末兩形,其所從應(yīng)本係“必(柲)”形,全字應(yīng)該還是“”之訛體。進而言之,在當(dāng)時文字系統(tǒng)中,是否確實存在從“弋”聲之“”字,現(xiàn)在其實並無積極證據(jù)。如將商尊、卣銘之字釋爲(wèi)“”,它最可能是“絲”的修飾語,“絲二十鋝”與“貝三十朋”同爲(wèi)帝司所賞賜給庚姬之物。(104)持釋“”之説的研究者,多將其讀爲(wèi)“代”或“貸”,或讀爲(wèi)“弋”。有關(guān)討論,可參看較晚出的董蓮池: 《商尊銘文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25輯,第10~14頁。猜測“絲”與一般成束的絲不同,故以“鋝”計而不以“束”計?!啊碑?dāng)讀爲(wèi)何詞待考。

        西周甲骨文中有如下兩字:

        猜你喜歡
        殷墟甲骨甲骨文
        字溯甲骨?文承龍韻
        說甲骨新綴所見的“南孟”與“奠子方”
        甲骨釋字四則
        殷墟隨葬樂器補議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4
        遙望殷墟——音樂考古與商代史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42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遵義(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最“萌”甲骨文——心
        殷墟
        刻在甲骨上的愛情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37
        无码啪啪人妻|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少妇装睡让我滑了进去| 久久久亚洲经典视频| 国产白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无遮挡18禁啪啪羞羞漫画|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文字幕视频在线|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性生交大片免费看淑女出招 |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小说|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丰满少妇棚拍无码视频| 日本一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爽|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品道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男人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av永远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九九| 久久久国产精品黄毛片| 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日本一区人妻蜜桃臀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麻豆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床戏|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系列| A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毛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久久久久久人妻毛片a片|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狠狠躁夜夜躁无码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喷水意淫诱惑|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